HIV感染或暴露婴幼儿服用抗病毒药物后实验室指标变化研究

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work_w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尽管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推广了多年,但是全球每年仍有不少新生儿经母婴传播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感染可通过免疫抑制及慢性炎症反应引起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可能会引起肝功异常、血脂异常及血液学并发症的发生,二者影响因素复杂。目前,国内外针对抗病毒治疗后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的研究多集中在较大龄HIV感染儿童,HIV感染或暴露婴幼儿由于其人群的特殊性、抗病毒治疗复杂、样本难以获得、管理难度大等原因,国内外相关研究鲜见。目的1 了解我国HIV感染婴幼儿一线抗病毒治疗后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2 了解HIV暴露新生儿预防性服用三联抗病毒药物后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方法1 HIV感染婴幼儿启动一线抗病毒治疗后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1年1月1 日~2018年12月31日间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报告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HIV感染婴幼儿纳入本研究,收集患儿肝功(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液学(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指标检测结果,采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描述调查对象基线及启动一线抗病毒治疗12个月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实验室指标变化的影响因素。2 HIV暴露新生儿预防性服用三联抗病毒药物后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云南省、四川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孕产妇报告数较高的县区作为研究现场,将2015年12月~2019年12月间研究现场中母亲在孕期没有得到有效药物干预且符合纳入标准的HIV暴露新生儿纳入本研究,收集调查对象肝功(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液学(白细胞、血红蛋白)指标检测结果,采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描述调查对象出生后2、4、6周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 HIV感染婴幼儿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共259例研究对象纳入分析。启动抗病毒治疗前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指标异常的比例分别为 38.46%、25.10%、9.52%、46.94%、43.65%、7.94%和 0.00%,启动一线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异常的比例分别为8.10%、4.45%、53.06%、48.03%、14.29%、1.19%、0.00%。HIV感染婴幼儿基线肝功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年龄≤1岁、基线年龄别体重Z评分≥-2的患儿更容易发生基线肝功异常;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肝功异常明显改善,使用阿巴卡韦+拉米夫定+(克力芝或奈韦拉平)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病毒载量>1000拷贝/mL、基线年龄别身高Z评分≥-2的患儿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更容易发生肝功异常。基线甘油三酯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总胆固醇异常明显增加,使用含克力芝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病毒载量≤1000拷贝/mL、基线年龄别身高Z评分<-2的患儿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更容易发生血脂异常。基线血液学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中重度免疫抑制、基线年龄别体重Z评分<-2的患儿更容易发生基线血液学异常;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血液学异常明显改善。2 HIV暴露新生儿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共100例研究对象纳入分析。HIV暴露新生儿出生2周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白细胞、血小板指标异常的比例分别为0.00%、9.89%、10.00%、14.00%、0.00%、2.02%;出生6周后异常的比例分别为6.59%、10.00%、20.00%、32.00%、0.00%、63.54%。出生6周后甘油三酯和血红蛋白异常的比例较2周明显增加,仅1例新生儿谷丙转氨酶发生≥3级异常,12例新生儿血红蛋白发生≥3级异常,其他实验室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实验室指标水平变化趋势与异常比例的变化基本一致。结论1 HIV感染婴幼儿抗病毒治疗前存在一定程度的肝功异常、血脂异常及血液学异常,启动抗病毒治疗后肝功及血液学指标明显改善,考虑与抗病毒药物使用后病毒抑制有关;启动治疗后血脂异常未改善,考虑主要受药物影响。建议启动抗病毒治疗后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尤其是启动抗病毒治疗前生长发育状况不好及使用以克力芝为主的方案的患儿,及时发现血脂异常。2 HIV暴露新生儿出生后预防性服用三联抗病毒药物,2周时肝功异常率在0~10%,血脂异常率在10~14%,血液学异常率在0~2%。出生6周后仅谷丙转氨酶和血红蛋白异常率较2周明显增加,不除外受药物影响。建议HIV暴露新生儿服用三联抗病毒药物后密切关注血脂及血红蛋白水平。
其他文献
人腺病毒(humanadenoviruses,HAdVs)属于腺病毒科(Adenoviridae)的哺乳动物腺病毒属(Mastadenovirus),常引起群体暴发感染及流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常见病原体之一,有广泛的组织嗜性,可感染呼吸道、眼、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分为A-G种(species)或组(subgroup)
学位
背景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是由伤害性事件导致的急性神经损伤类疾病,具有突发性、高致残性、治疗费用高昂、康复时间长和转归效果差等特点,不仅会给个体的身心带来严重伤害,而且会对整个家庭、社区及社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TSCI是一种可预防的伤害性疾病,而制定预防性策略需要有效的疾病特征数据支撑。从全球范围来看,关于TSCI流行规模和救治成本的
背景:过去30年黑龙江省肺癌患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也是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高发地区之一。研究发现COPD与肺癌发病密切相关,但是揭示COPD和肺癌关联的传统流行病学研究很少考虑两种疾病的时空自相关。贝叶斯时空模型能同时分析疾病的时间效应、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更准确地估计疾病风险及与已知解释变
研究背景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目前有关小组活动长期效果评价的研究较为少见,小组活动长期效果尚不明确。对已有研究检索发现,多数研究报告了临床指标,对糖尿病预后不良事件报告较少,故本次研究将分两部分开展,通过系统综述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临床指标的长期影响,通过随访研究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预后不良事件的长期影响,以补充系统综述分析结果的不足。研究目的1.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
研究目的了解2017年10月~2019年6月河南省漯河市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ARI)病例的病毒性病原谱构成及其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分布特征,为SARI病例的临床诊治及其预防控制提供病原学依据。描述我国HMPV相关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临床特征;探究河南省漯河市流行的HMPV病毒基因特征以及基因变异变迁规律。材料与方法基于我国S
目的:通过分析第7次霍乱弧菌大流行期间,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产毒株的hlyA基因和溶血表型之间的关系,揭示在第七次霍乱大流行期间导致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产毒株溶血表型差异的原因。方法:对1961~2011年分离的294株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产毒株进行溶血表型验证,并从已有的全基因组草图中提取或扩增菌株hlyA基因,得到hlyA序列后进行进一步的序列分析。比较菌株溶血素基因h
目的2020年数据显示,肺癌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肺腺癌的比例高达40%。肺腺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较差,具有放疗顽固性,因此对于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电离辐射作用机制的研究十分重要,涉及电离辐射引起细胞发生自噬、早衰等细胞反应。探究辐射损伤相关机制,即电离辐射诱导肿瘤细胞发生早衰,对提高其辐射敏感性有着重要意义。降低肿瘤细胞的辐射抗性,提高敏感性,可以通过电离辐射诱导细胞发生自噬和早衰,达到促进
目的HIV-1新发感染实验室检测是艾滋病防控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之一。为了进一步探讨基于重组抗原的捕获酶联免疫试验(RCEIA)用于检测HIV-1新发感染的可行性,获得估算HIV-1新发感染率的技术参数,本研究使用队列研究所得的HIV-1抗体阳转系列样品初步测算RCEIA试验的临界值(cutoff值)和平均新发感染期(MDRI),并将相关结果与BED试验、亲和力试验进行比较;比较 4 种 RCEI
研究背景:根据Brown等对肠道病毒A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基因分型的研究以及1999年以来对EV-A71的监测和研究,EV-A71已经从1999年的3个基因型(A-C)扩展为7个基因型(A-G)和若干基因亚型。这些基因型和基因亚型EV-A71随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在全球传播。1987年,在中国大陆地区首次分离到EV-A71并于保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