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牡蛎程序性死亡因子4介导炎症因子合成的研究

来源 :大连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p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症反应是机体抵御外源病菌感染或修复内源组织损伤时恢复内环境稳态而采取的免疫调节反应。脊椎动物中的研究表明,适度的炎症反应可以加速机体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并迅速修复已损伤的组织,但是过度的炎症反应则会导致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衡,最终导致机体出现炎性疾病,然而软体动物中关于炎症反应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以软体动物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技术,克隆并分析了长牡蛎程序性死亡因子4(PogrammedCellDeathProtein4,命名为CgPDCD4)的分子特征及表达模式,解析了免疫刺激后CgPDCD4的表达规律及其对长牡蛎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CgIL17)合成的调节作用,探究了CgPDCD4对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取得的研究结果主要如下:
  1.克隆得到了CgPDCD4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其ORF全长为1344bp,能编码含447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CgPDCD4蛋白的序列和结构域较为保守,含有典型的MA-3结构域和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A(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 A,eIF4A)结合位点RKR基序。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CgPDCD4首先与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和光滑双脐螺(Biomphalaria glabrata)PDCD4聚类成为软体动物分支,随后与囊舌虫(Saccoglossus kowalevskii)、烟粉虱(Bemisia tabaci)、湿木白蚁(Zootemopsis nevadensis)和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等PDCD4聚类形成无脊椎动物分支,最后与斑马鱼、人类和小鼠等脊椎动物分支聚在一起。荧光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基因表达水平发现,CgPDCD4的mRNA在多种组织中呈组成型表达,在闭壳肌和血淋巴细胞中表达量较高。免疫荧光法检测亚细胞定位显示,CgPDCD4蛋白在静息状态下主要定位于长牡蛎血淋巴细胞的细胞质中。
  2.LPS刺激后长牡蛎血淋巴细胞中CgPDCD4的mRNA表达3h后开始显著下调,在48h后表达量达到最低,分别是PBS对照组的0.61±0.13(p<0.05)倍和0.25±0.06(p<0.01)倍。体内注射dsRNA干扰长牡蛎血淋巴细胞中CgPDCD4表达发现,PDCD4-RNAi组CgIL17-5的表达量在LPS刺激后的6h显著上调,是EGFP组的2.84±0.88(p<0.01)倍,但是CgRel(长牡蛎中NF-κB的同系物)的核转位水平在两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变化差异。结果表明在LPS刺激下,CgPDCD4可显著抑制长牡蛎血淋巴细胞中CgIL17-5mRNA表达。
  3.长牡蛎在干露条件下,CgPDCD4mRNA表达在早期未见显著变化,在干露胁迫后第三天,开始显著上调并达到峰值,为空白组的3.91±0.91(p<0.01)倍。将CgPDCD4转染至HEK293T细胞中,发现转染后的24h,CgPDCD4转染组对caspase-3和caspase-8的底物水解水平相比于空载组明显提高(p<0.05),结果表明CgPDCD4可响应干露胁迫并显著促进caspase蛋白的激活。
  综上研究结果表明,长牡蛎CgPDCD4分子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其蛋白含有典型的MA-3结构域和RKR基序。CgPDCD4能在免疫应答后期下调表达,调节炎症因子CgIL17-5的合成,但其介导的具体合成机制与脊椎动物同源物存在差异。CgPDCD4能响应干露环境的胁迫,促进caspase蛋白酶的活化并调节细胞凋亡。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长牡蛎中PDCD4在固有免疫应答中所起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揭示无脊椎动物的细胞因子合成和炎症调节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土壤保育、涵养水源、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研究以兴隆山三种人工林(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青海云杉(Piceacrassifolia)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四种天然林(青杄(Piceawilsonii),白桦(Betulaplatyphylla),山
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根本需求,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无法替代的重要部分,也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水循环是联系陆面进程和大气进程的直接纽带,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有重要意义,而在联络气候系统的大气过程和陆面过程的水文循环中,降水和蒸散发过程是尤为关键的环节。亚高山草地作为祁连山区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而且可以保持土壤水分,从而涵养水源;同时,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
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是东南沿海一种重要的经济养殖蟹类,而青蟹的养殖长期受到细菌疾病的困扰。无脊椎动物,特别是在甲壳动物中,血淋巴在先天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其中血淋巴微生物稳态与个体健康状态息息相关。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是细胞代谢产生的分子氧,是一组不稳定和高活性的分子或自由基。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在甲壳动物拟
学位
双水相体系(Aqueous two-phase system,ATPS)是某些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的水溶液超过一定浓度后形成的不相容的两相水溶液系统,可为物质的分离过程提供一个温和的分离环境。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 ILs)是一种新型的绿色溶剂,具有温度范围大,室温条件下不易挥发,化学稳定性良好等优点。高速逆流色谱(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
铅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环境水体中对生物体毒性很强的金属。目前,关于铅胁迫下对莱茵衣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属螯合肽对铅的解毒作用、铅离子的生物积累、吸附及其转运等。然而,有关莱茵衣藻在铅胁迫下的生理生化特征、分子生物学响应机制等却鲜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选择莱茵衣藻为材料,采用生理生化指标检测、转录组学分析等手段,分析莱茵衣藻在铅胁迫下的生理生化特征,探讨铅胁迫下的信号调控网络、内质网质量控制及其协助降解调
学位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是一种常见的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具有强大的迁飞力和繁殖力。目前,针对夜蛾科害虫的防控措施有生态调控及天敌保护利用、成虫诱杀、生物制剂、化学药物等。长期以来,基于信息素诱捕、生物杀虫剂和遗传操作等生物防治策略,巧妙地利用了鳞翅目生活习性或特有的基因。Osiris基因家族属于昆虫纲特有基因家族,首次发现于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学位
近年来,由于不断增长的工业和其他人类活动,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进促使许多企业和化工厂被引入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然而,由于降雨和气候等因子的限制,该地区生境较为脆弱和破碎化,更易受到重金属污染威胁,导致大量重金属在工业园区及周边土壤积累,不仅危害当地动植物和人体健康,而且重金属极有可能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循环逐渐向黄河中下游扩散,威胁整个黄河中下游的生态环
学位
蚕丝作为一种来源于家蚕(Bombyx mori)的天然高分子材料,以其优异的性能而闻名,并因其作为可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生物材料而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天然蚕丝材料尚不能满足骨组织工程生物材料某些特定的需求,例如天然丝材料缺乏骨相关生长因子与合适降解速率。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2)是骨组织再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长因子,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蚕丝生物材
学位
丝纤维是自然界中最神秘、最吸引人的材料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软组织工程、生物传感器、纺织品、化妆品等领域。自然界中有超过23种目的昆虫和4万余种蜘蛛分泌丝纤维。通常,泌丝动物会营茧筑巢来保护自己,或者吐丝织网来捕获猎物。家蚕和棒络新妇蜘蛛是研究最多的两种泌丝动物。天然蜘蛛丝具有非凡的力学性能,比如高拉伸强度和韧性。然而蜘蛛极具侵略性,不群居,使得通过大规模繁殖蜘蛛来获得天然蜘蛛丝很难实现。为
学位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是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之一,围绕其免疫功能进行研究,培育优良的蛤仔品种,对贝类遗传育种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围绕菲律宾蛤仔,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初步研究了补体C3分子集齐亚型的序列结构、表达特性和免疫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实验室已有的蛤仔全基因组数据进行挖掘,获得5个菲律宾蛤仔补体C3亚型基因(分别命名为RpC3-1、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