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奇书》文图关系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ZHOUSH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上奇书》是中国第一部图文并茂的小说期刊,由韩邦庆于1892年创刊于上海,其书中的文图关系具有极大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以《海上奇书》的3个栏目《海上花列传》《太仙漫稿》《卧游集》的文本及其100多幅插图为研究对象,将《海上奇书》放置于晚清上海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其创办原因与其文图形式与内容中体现的传统与新变的交汇,并运用文学与图像这一比较文学中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探究《海上奇书》中文本与插图之间多层次的互文关系,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海上奇书》中插图体现出的画师的接受与再创作,以及文图合体给叙事与读者阅读带来的变革,从而总结出《海上奇书》作为中国第一部图文并茂的小说期刊的价值与影响。本文除绪论外,共有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海上奇书》创办之前的小说插图发展情况,并结合《海上奇书》所处的时代背景,具体分析其成刊原因,认为《海上奇书》的诞生离不开中国小说插图从文图分离到文图合刊的发展基础,也离不开晚清上海的社会背景变化,都市工商业的繁荣,读者群体的扩大,印刷条件的进步,推动报刊行业的发展,而韩邦庆则借助新的时代条件,作出了小说期刊这一尝试。第二章探究《海上奇书》对于传统插图形式的沿袭与文图内容中所展现的新变,认为在形式上,《海上奇书》的第一、二栏目《太仙漫稿》与《海上花列传》根据栏目文本的特点,采用了传统的上图下文式与回目式的插图形式。在内容上,《太仙漫稿》中离奇曲折的故事体现了作者对于传统道德批判的摈弃,《海上花列传》开创性地以方言叙写青楼情事,《卧游集》为吸引读者展示奇人异事,这三个栏目的内容都体现出新变的因素。第三章具体分析《海上奇书》文图之间多层次的互文关系,认为在文图的转化过程中,不仅体现了援图入文,还体现了因文生图,其中画师在基于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在情节上主要选取富于“孕育性”情节与高潮情节入画,在人物绘画上注重主次人物的区别,在环境刻画上注重凸显文本中环境的特点,同时在叙事视角与时空处理上,也体现了画师独特的构思。在转化过程中,插图对文本又有着删减、增加、改动、超越的变形。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分析文图之间的差异体现出的画师的接受与再创作,认为《卧游集》中描写异域奇观的文图体现了画师对于文本的误读与异域想象,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并分析插图与文本的共存对于叙事与读者阅读产生的影响。最后总结《海上奇书》的价值,认为《海上奇书》标志着新的文学生产传播模式的诞生,即小说的期刊化与图像传播媒介的加入,这一新的文学生产传播模式带来了读者接受、读者与作者关系等多方面的变革,其首创意义不容忽视。
其他文献
从文本中进行关系抽取一直是信息检索和自然语言处理的重要研究课题,二元关系抽取的研究工作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成果。而多元关系也广泛存在于文本中,针对多元关系的抽取则是一
目的探讨全自动DNA定量分析检查在肺泡灌洗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合格肺泡灌洗液标本386例,同时送检液基细胞学检查及全自动DNA定量分析检查,并随访病检结果、肺癌病理分
“画外求画”是对篆刻艺术领域中“印外求印”这一定义模式的借用。“印从书出”、“印外求印”的篆刻艺术观念最早从清朝中期的邓石如开始提出并且付诸实践,这使得当时从事篆刻艺术创作的人们在“印宗秦汉”之外,又多了一个强大的艺术创作的思想方法。中国历代许多取得非凡成就的画家都或得益于书法的造诣,或因书法上的给养而受益。中国绘画在石涛以后之所以没有彻底衰亡,恰好在于金石书画运动的兴起,这股学术潮流支撑着清中、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飞快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应地,教育也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平板电脑为教育革新提供了强大推力,逐渐成为学校现代化教学中大力推广的教
飞地研究是历史政区地理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历史时期飞地在现有国境内分布广泛,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其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因此对社会政治、经济、文
车联网这一概念是物联网在智能交通上一种延伸,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车辆以及其上的车载单元,路边单元等相关设备使如车辆位置,速度,ID等自身状态信息以及如交通状况,信号
传媒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来自大众媒体的信息,大众媒体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审美标准便是其中的一方面。媒体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遵循这中国社
20世纪30年代,在《太白》杂志的倡导之下,科学小品的创作逐渐繁荣起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争论,茅盾、周作人、徐懋庸、傅东华等都撰文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不仅如此,30年代的
频繁子图挖掘算法作为图论研究和算法设计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其旨在寻找图中频繁出现的子图结构。频繁子图挖掘已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社交网络、生物医学、信息
很多领域都在开展对于软法的研究,而在环境法学界,学者们对于软法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环境保护形势的变化、公众不断增强的环保意识、各界对于新型环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