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与爱情:林徽因重大人生决策的心理传记学分析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x1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婚恋、事业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主题,对此我们会用毕生去寻求答案,而著名女建筑师及诗人林徽因在这两件事上的决策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通过心理传记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林徽因留存的诸多文字及其他相关的资料,从而发现了林徽因生命中两大悬疑性问题:其一,在事业选择上,林徽因为何一反传统文化对女性职业的固有印象,选择了建筑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其二,在婚恋抉择中,面对惺惺相惜的徐志摩,林徽因为何最终选择了梁思成?本研究将由此展开对林徽因人生重大决策背后深层次动机的探讨。通过分析发现,在职业选择上,(1)林徽因早年悬而未决的恋父情结,父亲林长民视若长子的培养方式以及林徽因对父亲的认同,都使得林徽因具备了更多的男性特质。而由母女二人在家中的艰难处境产生的自卑感,也致使林徽因更为追求男性品质。(2)青年期的林徽因试图通过认同徐志摩寻找自我同一性,在这种认同遭遇挫折后,林徽因在与梁思成的交往中最终确立了自我同一性,并决定选择建筑作为自身专业。而林徽因对留学期间同一性危机的解决,则进一步巩固了其自我同一性并由此建立了职业同一性,最终决定以建筑作为毕生事业。而在婚恋抉择中,(1)林徽因对父亲传统文化观念的认同,也就是对“超我”的认可,使其选择了梁思成作为终身伴侣。(2)而早年与母亲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导致了林徽因安全感的匮乏,从而在婚恋抉择中更为追求确定性,这使得林徽因更加倾向于具备基础型人格的梁思成。(3)梁思成对于建筑学的志向与林徽因不谋而合,林徽因通过与梁思成的交往确立了自我同一性,彼此之间建立了真正的亲密关系。这些都使得林徽因选择梁思成成为必然。通过对林徽因悬疑性问题的探究,可以看出早年亲子关系对于个体人生决策产生的重要影响,因此父母应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青年林徽因对于同一性危机的积极解决,则展现了个体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体现出个体身上都存在的不可限量的可能。
其他文献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总是察觉到外界丰富的社会性刺激,接受着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并从而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理解他人、预测他人的想法、判断他人的行为,进而指导着我们自身的社会行为。先前的研究发现,预测这一自上而下的神经信号,会对我们的感知产生一定的约束和指导作用,使得人们对符合自己表情预期的个体做出更为积极的评价。但是根据情感信息模型理论及情绪即社会信息模型理论,人们当下的情绪状态和所处的社会情境也都会
人们对事件的理解或建构,与人们的动作和动作计划有关,动作是建构他人行为和意图的显著线索。在场景知觉过程中,我们不仅会提取场景中的动作或动作线索,而且会提取刺激物的颜色等细节信息,这些场景语义信息的提取会对事件模型建构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事件建构水平可以分为低水平建构和高水平建构,低水平建构主要提取刺激物特征,高水平建构即事件模型的建构。低水平信息提取是否对高水平事件模型建构产生影响处于争论中。因
探究个体情绪信息加工的性别差异对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躯体是在某种程度上相比面孔对威胁信息的表现或者表达更为强烈,对个体适应性的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非注意条件下个体加工面孔情绪信息时存在性别差异,但是躯体情绪的加工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有待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使用oddball范式以及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以视觉失匹配负波(v MMN)为指标,来考察非注意条件下躯体情绪变化加工
本论文以密尔的著作为依据,在分析借鉴现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专门对密尔的功利主义正义观进行系统的分析。长期以来,正义都是人们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其内涵不断被丰富。在对正义诸多阐释中,密尔的功利主义正义观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也是受到争议最多的思想,但仍具有很高研究价值。密尔认为功利主义不被接受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正义概念的误解,在功利与正义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为此,密尔构建了自己的功利主义正义观,以
快速觉察面孔情绪变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交技能和生存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处理单个面孔的情绪变化信息,更多情况下需要处理多面孔的情绪变化信息。与单面孔情绪不同,多面孔情绪信息的变化,不仅包括面孔情绪效价信息,而且还包括面孔情绪效价一致、不一致信息,即情绪差异信息。多面孔情绪差异信息,即使没有被注意到,仍传递着人群矛盾或者复杂的情绪状态。早期研究较为全面地探究了单面孔情绪和多面孔一致情绪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敦煌便是这样一个中外文明交流之所。敦煌学的研究便是对这些文明的再次挖掘和重现。而敦煌哲学的的研究则主要在于对敦煌文献、敦煌符号的哲学思考。本文便是以“敦煌文献”中的王梵志诗歌为依据,运用文献分析法对王梵志诗中的思想和儒释道三家思想理念进行对比分析,力图寻找到王梵志诗歌中独特的人生哲学理念。王梵志的诗作在其往后的几百年间广泛流传于佛家修士和人民
注意选择哪些刺激进入认知加工系统对个体的生存、健康、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关于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儿童注意力的研究已证实,低家庭SES环境中成长会损伤儿童的选择性注意能力,即自上而下的注意,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儿童价值驱动注意捕获的影响还不清楚。当前研究采用金钱和积极的社会信息作为奖赏,考察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价值驱动注意捕获的特点。研究一,以金钱作为奖赏,采用价值驱动注意捕获训练-测验二阶
“人”是儒家思想关注的一个重要范畴,而人的自我实现,即理想人格的产生更是孟子所关注的重点。孟子作为儒家集大成者孔子思想的继承者,通过对孔子理想人格思想的完善创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理想人格理论体系。其理想人格包括圣人、君子和大丈夫。孟子身处于诸侯争霸、天下无序、相互征伐、百姓定无居所的战国时期。在激烈的社会权利竞争中,恢复社会秩序,稳定乱世局面成为迫不急待的问题,而理想人格作为恢复社会秩序的主体
自然主义的立场是: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科学充分地阐释任何事物。也就是说自然主义的产生来源于对自然科学的效仿。自然主义心理学是在自然主义的指导下建立的,是自然主义在意识领域进行研究的主力军。自然主义心理学接受了自然主义中“本体论—形而上学承诺”与“方法论—认识论承诺”:我们要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所有存在于世界当中的自然实在物。这两个承诺体现在自然主义心理学的意识研究中,就是自然主义心理学家暗自将心理
探讨人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人的本质问题。对于人的本质问题,又与人性的问题相关联。关于人性的讨论,在儒家哲学中同时与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也就是“何为人”的问题,而“何为人”又与个体的自我实现密切相关,而儒家“成人”思想就是对于这一根本问题的回应。继孔孟之后,荀子在儒家“成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成人”思想。然而与孔孟不同的是,除了肯定人的内在德性修养外,荀子更注重个体的后天努力。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