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CUL3a介导的水稻细胞死亡和广谱抗病性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5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揭示水稻抗病与生长的协调机制,培育具有广谱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对于水稻的稳产和增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利用蛋白质组学与基因编辑等技术,从表型、生理生化、亚细胞结构、代谢途径、蛋白互作等不同层面,对OsCUL3a协调抗病与生长,特别是与重要免疫相关基因OsNPR1/2/3在控制细胞死亡方面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发现oscul3a突变体类病斑的形成可能由叶片局部组织区域的H2O2积累和细胞死亡产生,然后逐渐扩展到整片叶片;不同时期水稻叶片DAB染色发现,相比野生型ZH11,oscul3a突变体叶片在50DPS开始H2O2积累,在60DPS时H2O2积累表型非常明显。这种动态的生理变化,使oscul3a突变体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具有广谱抗病性,使其在生长后期的抗病性会显著提高。
  2.相比野生型ZH11和转基因互补材料p1300-OsCUL3a-1和p1300-OsCUL3a-2,oscul3a突变体的生长速率在35DPS-55DPS阶段相对较慢,与oscul3a突变体H2O2的动态积累和细胞死亡表型出现阶段的细胞生理条件变化有关,最后导致oscul3a突变体的株高显著降低,这主要反应在显著变短的穗长和水稻茎秆倒数第一节间长度。
  3.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相比野生型ZH11,oscul3a突变体在70DPS生长期的叶片细胞胞质中有大量脂质体积累,在叶绿体中有大量嗜锇颗粒积累,脂质体和嗜锇颗粒的积累与脂类代谢有关;oscul3a突变体的稻米千粒重降低,其稻米的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总淀粉和总蛋白含量略有降低;随后稻米扫描电镜观察发现oscul3a突变体的淀粉颗粒结构变小,大小不一。
  4.利用串联质谱标记(Tandem Mass Tag,TMT)的蛋白质组检测技术,在oscul3a突变体叶片类病斑表型出现前和出现后分别检测到4623和4572个蛋白信息。相比野生型ZH11,在oscul3a突变体叶片中分别含有263和947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主要定位在叶绿体和胞质中,主要参与细胞内代谢过程,使oscul3a突变体的脂类次生代谢途径增强,而碳氮代谢途径减弱;并发现苯丙烷类(phenylpropanoid)代谢途径中具有抗病功能的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含量在oscul3a突变体叶片中显著升高;并首次鉴定发现该代谢途径另一种次生代谢产物香豆素具有稻瘟病菌生长抑制活性,可诱导水稻愈伤ROS产生。STRING分析发现OsCUL3a与鉴定到的分子开关蛋白间会形成一个具有核心互作区的复杂调控网络,并通过平行反应监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靶向蛋白检测技术,验证了其中在水稻叶片类病斑表型出现前后高表达的蛋白CM-LOX1和CM-LOX2,其属于脂氧合酶类蛋白,是参与脂质过氧化造成铁诱导的细胞死亡(ferroptosis)的重要酶类。
  5.利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在野生型ZH11背景下定向敲除了OsCUL3a的转基因植株,其具有类病斑表型;随后的酵母双杂交实验证明OsNPR2、OsNPR3与OsNPR1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在oscul3a突变背景下分别敲除OsNPR2和OsNPR3,敲除成功的oscul3a/osnpr2双突叶片类病斑较少,但敲除成功的oscul3a/osnpr3双突叶片具有非常严重的细胞死亡和类病斑表型;结合前期已有的OsNPR1敲除可以消除oscul3a突变体叶片类病斑表型,从而发现OsNPR1/2和OsNPR3在oscul3a突变背景下具有相反的细胞死亡与类病斑表型控制机制。
其他文献
食用菌在采后极易腐烂变质,会造成严重的浪费与损失。冷链物流是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对于食用菌在贮藏运输过程中品质的保持有积极作用,相变蓄冷技术非常适合应用于冷链贮运体系。本文旨在开发一种基于食用菌冰点的相变蓄冷剂,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DSC法)对其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等热物性参数进行测定,研制一种具有适宜的相变温度和较高的相变潜热,且具有经济性、安全性和使用方便性的蓄冷剂,并选取两种
学位
食品欺诈是产品欺诈的一种,指食品造假和欺骗,多是出于经济目的故意为之的食品违法行为,会对经济贸易、消费者信心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还可能伴有健康风险和宗教纠纷,是当前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而目前我国食品欺诈相关的检测技术、标准、法律法规及追溯体系的建设仍不完善。参考国家社会在食品欺诈事件管理中的“脆弱性”、“预防”策略,综合国外先进经验及我国食品欺诈事件和食品市场的特点,本文构建了一套可适用
学位
果胶是一种结构复杂的酸性杂多糖,主要包含了三种结构域:均聚半乳糖醛酸聚糖(Homogalacturon,HG)、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I(Rhamnogalacturonan-I,RG-Ⅰ)和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Ⅱ(Rhamnogalacturonan-II,RG-Ⅱ)。商业生产中为了获得质量统一的果胶,生产者通常采用高温强酸的提取条件处理原料,得到的商品果胶通常是以HG结构域为主的,RG-Ⅰ结构域在该
损伤诱导的木栓化是果实损伤愈合的主要过程,在防止因水分过度损失和病原菌侵染造成的果实萎蔫和腐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木栓质主要由木栓质多聚脂肪类物质(SPA,Suberin polyaliphatics)和木栓质多酚类物质(SPP,Suberin polyphenolics)组成。在马铃薯和拟南芥等模式植物中,木栓质合成基因已得到深入了解,但对这些基因的调控机理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以猕猴桃为实验材料
学位
生物表面活性剂(biosurfactants,BSs)以其绿色环保特性,广泛应用于纳米材料的合成中。与物理化学合成方法相比,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安全稳定、低毒性、形状均匀等优点,并且能够提高纳米材料的生物活性。其中,甘露糖赤藓糖醇脂(mannosylerythritol lipids,MEL)作为一种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可由微生物发酵生产。并且,MEL因其具有多种潜在的生物活性而备受
目前全球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为理解衰老成因,各种衰老理论应运而生,包括经典的氧化应激致衰学说和近年因诺贝尔奖成果而开始热门的端粒学说,但这些衰老理论依然在持续发展中,例如氧化应激致衰学说仍需要完善以解释其矛盾现象,而人们对端粒学说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促进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探索天然的延缓衰老营养成分。深海鱼油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防治衰老相关慢性病及其保护端粒长度的研究成果
学位
鸡枞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Berk.)Heim]为野生珍稀食用菌,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和东南地区。该菌富含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因此近年来关于其研究日益增多。多糖是鸡枞菌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但目前对鸡枞菌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溶性多糖的生理活性,却少见水溶性多糖分子结构以及非水溶性多糖结构和活性的相关报道。几丁质是食用菌非水溶性多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甲壳动物几丁
学位
本文以植物生长调节剂比久和赤霉素GA3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它们在模拟肠液条件下对a-淀粉酶和a-葡萄糖苷酶活力的影响,对氧化反应和亚硝化反应的影响,及对蚕豆根尖细胞的诱变作用。现将该实验结果报告如下:1.有关比久1.1在模拟肠液条件(pH6.8,37℃,胰酶),α-淀粉酶浓度0.15﹪,底物可溶性淀粉浓度2﹪的条件下,加入一定量的比久,随着作用时间延长,比久能使a-淀粉酶活力降低,最高降低26.93
学位
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Fg)引起的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 FHB),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真菌病害。赤霉病不仅造成作物减产,病原菌在侵染小麦过程中还会产生多种真菌毒素,主要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严重威胁食品安全。DON不仅对动植物细胞具有毒害作用,也是镰刀菌重要的毒性因子,在镰刀菌与小麦的互作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不仅严重降低产量,还产生真菌毒素。抗病资源匮乏是赤霉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穗发芽是我国小麦主产区的重要灾害,穗发芽导致产量、品质及种子活力降低。转玉米Vp1基因可提高小麦的穗发芽抗性,但其调控机理仍不十分清楚。  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工作。在第一部分中,鉴定了4个赤霉菌基因RNAi片段(Chs7-3,Chs7-4,Gls-6和MyoII-14),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