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压多端互联配电系统的换流器交流故障穿越与电网保护策略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为实现配电网“闭环运行”,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学术界和工程界开始尝试将柔性输电技术应用于中压配电系统,以期实现多端交直流电网之间的柔性互联。中压多端互联配电系统的核心设备是采用电力电子技术的多端互联换流器,可代替联络开关,实现不同供区常态化互联以及在故障隔离后为负荷供电。作为电力电子装置,自身的耐流能力有限,在中高压大容量电网中,受制于成本等因素,换流器功率器件IGBT的耐流值通常选为1.5倍左右的额定电流。当电网出现短路故障时,短路电流往往是额定值的几十倍,如果换流器不采取限流策略,抑制短路电流,会造成换流器闭锁退出运行。换流器并网点电压会影响故障期间换流器的在网时间,而电网故障保护通常要耗费几十毫秒至上百毫秒,如果换流器无法躲过该时间而脱网则无法在故障隔离后对线路负荷进行供电,降低了电网供电可靠性。为保证换流器在电网故障期间的安全运行,并在故障隔离之后能实现负荷转供,换流器需要采取故障穿越策略,实现故障限流的同时向电网注入电流支撑并网点电压,延长换流器的在网时间,有利于躲过继电保护动作时间,以便在故障隔离后对负荷进行转供。然而,换流器的接入改变了电网短路电流分布,会影响传统电流保护的灵敏性,缩小保护的范围,还可能造成保护越级跳闸。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参照杭州大江东三端互联配电系统工程建立了三端互联配电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基于对称分量法分析了不同中性点接地系统发生各类型故障(单相接地故障、相间不对称故障、两相接地故障和三相对称故障)时的电压和电流特征,指出当不对称接地故障发生时,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存在非故障相电压升高的独特现象。在故障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换流器故障限流策略、基于换流器的故障电压支撑策略和电网故障保护策略开展了创新研究。为避免换流器过流,本文开展了换流器的故障限流策略研究。配电网最常见的单相接地故障发生时,电网的零序电流会通过无联接变多端互联的换流器流向非故障电网,不仅造成换流器过流,还会在非故障电网中产生零序电压,导致其零序电压不平衡度>4%,不符合IEEE相关标准。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适用于无联接变多端互联换流器的零序电流抑制策略:低压侧发生故障由本侧换流器实行零序电流抑制;高压侧发生故障若本侧换流器无限流能力则由低压侧换流器代替抑制零序电流。采用本策略之后流过换流器的零序电流抑制为0 A,起到隔离零序电流的作用,非故障电网的零序电压不平衡度也近似为0%,满足IEEE相关标准,该策略同样适用于两相接地故障。针对相间不对称故障,本文采用了负序电流抑制策略,将负序电流抑制为0 A,并向电网输出正序电流支撑电网故障电压。为延长换流器在网时间,躲过继电保护动作所需时间,以便能够在故障隔离之后对负荷进行转供,本文开展了基于换流器的故障电压支撑策略研究。由于传统无功电流注入方案不适用于线路阻抗比(R/X)较大的配电网,因此本文在故障限流策略的基础上对于限流策略中的电流参考值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线路阻抗参数对于采用电流注入法来支撑故障电网电压的影响,得出注入的有功-无功电流比等于线路阻抗比可以最大化支撑电压的结论,据此提出了基于新型电流注入法的两阶段故障电压支撑策略:在故障发生初期,利用传统电流注入方式获取线路阻抗比参数,随后,若有功足够,则换流器按照线路阻抗比注入有功-无功电流,若有功不足,则在注入无功电流的同时最大化注入有功电流。电压跌落越深,本策略的效果相比传统策略也越明显。当电网发生三相故障,正序电压跌落至0.1 p.u.时,采用本策略后电压幅值最高提升了4%,可将换流器在网时间从0.15 s延长至0.625 s。由于换流器的接入会造成电网的短路电流分布发生变化,对电网保护的灵敏性和可靠性造成影响,本文以配电网最常见的单相接地故障为例开展了基于换流器的电网故障保护策略研究。根据本文所提出的换流器零序电流抑制策略,对零序电流差动保护的灵敏性进行了分析,指出:换流器采用隔离零序电流的控制方式会降低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零序电流差动保护的灵敏性。进而提出了基于无联接变换流器的零序电流差动保护策略,将流过换流器的零序电流进行部分抑制。在相同保护配置和线路参数的前提下,采用该策略后,相较于换流器采用隔离零序电流的方式,零序电流差动保护耐过渡电阻能力提高了70%。
其他文献
激光由于其良好的单色性和相干性,一直是研究物质结构的重要工具。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飞秒激光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基于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被观测到。高次谐波产生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现象。高次谐波产生一方面提供了获得更短的激光脉冲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更加精细的原子分子内部的结构信息。高次谐波通常被认为是来自于电子在强激光场作用下的电离加速回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电子首先
近年来,随着微纳加工技术的不断成熟,以超表面和微纳光波导为代表的光学微结构在亚波长尺度上对光的极限控制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各类基于光学微结构的新型光学元件,可以通过局域地改变光场的振幅、相位和偏振等物理维度,实现对空间光场的高效控制;而各类片上光子集成器件,则可以通过引入光学微结构,实现对导波光的阶数、偏振等光模场性质的控制,进而实现片上光信息的传输、互联和处理。但是,许多微纳光子器件尚未
在基于模型的故障诊断中,结构分析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结构分析法以系统的结构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系统模型方程与其中的系统变量之间的关联关系,揭示系统所蕴含的结构特性,并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故障诊断系统的故障可诊断特性。另外,该方法还可得出可用于设计残差的系统最小结构超定方程集(MSO sets),为系统故障检验、故障诊断系统设计以及故障容错控制等提出指导意见。然而,在现有的基于结构分析故障诊断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等表面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设计和控制表面吸附原子来调控二维电子系统的各种物理性质已经逐渐变的越来越常见。著名的量子围栏实验就是一个利用表面吸附原子调控金属表面二维电子态的典型例子。量子围栏实验利用STM针尖在金属表面进行单原子操纵,可以把吸附原子排列成一个原子围栏。金属表面态作为二维电子系统,其电子波函数受到原子围栏的散射调制,在围栏中清楚的表现出
目的:钾通道四聚化结构域12(potassium channel tetramerization domain containing12,Kctd12)作为γ-氨基丁酸B型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 type B,GABABR)的一个重要辅助亚基,与多种精神疾病相关。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脑区在抑郁症的发病及抗抑郁治疗中扮演着独特且关键的
工业机器人在进行焊接时,未对低合金钢焊系统几何参数实行重组,低合金钢焊接效果不佳。为此,提出一种工业机器人低合金钢焊缝自适应焊接控制方法。自适应传感控制分为焊接模块、管控模块、接口模块、接口模块,与WINUSER、ADAP、VISUS等软件共同组成传感控制系统。系统在低合金钢焊缝自适应焊接时,通过摄像机头与摄像机控制单元与机器人连接。依据VISUS识别、提取、过滤摄像机头采集图像,获取清晰轨迹点与
采用变频调速的方式提高风机泵类负载的效率,对于节能减排、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具有显著意义。无刷双馈电机利用两个不同极对数磁场间接耦合的方式实现转子的无刷化,可靠性较高。应用于变频调速系统时变频器仅需承担系统的部分功率,特别是在高压大功率系统中,将电机定子两套绕组分别设计为高压绕组与低压绕组,利用低压变频器即可实现转速调节,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绝大部分关于无刷双馈电机电磁机理与控制策略的研究仍停留于理
过去的十几年中,拓扑材料,例如拓扑绝缘体和拓扑超导体,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实现拓扑超导最简单的平台包括二维无自旋的px±ipy超导和一维无自旋p波超导。但是本征的p波超导在自然界很少见,这使得在实验上实现拓扑超导有一定困难。幸运的是,Fu和Kane在2008年提出利用三维拓扑绝缘体的表面态与s波超导的近邻效应,可以实现等效的px±ipy超导。在这之后,S.Das Sarma和Felix von
催化材料是柴油机排气后处理系统的核心,我国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建成较为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并掌握了部分核心技术。但因起步晚、基础弱,现有的催化材料体系难以有效支撑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满足新排放法规对尾气排放的种类和限值要求的新催化材料体系的开发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立足于课题组过往对莫来石材料体系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的基础,通过对莫来石的结构调控、表面化学态改性方法,提高其尾气
第一部分BLM基因的筛选及其对胆管癌进展的影响目的:胆管癌(CCA)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由于它具有进展迅速、恶性程度高等特点,胆管癌患者的预后往往很差。因此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及药物靶点亟待发现。为了探索胆管癌的发病机制,我们通过分析公共数据库中的胆管癌样本的基因组图谱,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来寻找新的与胆管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的重要基因。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中获得胆管癌样本及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