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rora-A激酶自身调节机制及其受Audba上调激活机制的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2009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urora是一类独特的丝/苏氨酸激酶,主要参与调节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这个家族在人类有Aurora-A,Aurora-B和Aurora-C三个成员,它们主要参与中心体的功能调节,双极纺锤体的形成以及染色体的分离过程。人类Aurora激酶家族的A、B、C三个成员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均显著上调表达,而且转基因实验证明Aurora-A对细胞具有转化作用,故被认为是一个原癌基因,与癌症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三个蛋白激酶在序列上非常相似,尤其是C端的催化区域高度保守,人Aurora-A和Aurora-B有71%的同源性。在催化区含有XRXTXXCGTX的激活环,是Aurora家族特异的保守基序。人Aurora-A和B催化区的晶体结构已被解析,三维结构显示这两个激酶的功能域高度保守。然而,三个Aurora激酶在N端的长度和序列相差较多,长度分别是128、64以及7个氨基酸,N端只在起始处的几个氨基酸是保守的,其余部分没有序列保守性,这提示三个激酶作用的方式和底物可能有所不同。   在早先的研究中我们发现Aurora-A的催化区(129-403aa)激酶活性要高于全长Aurora-A约4倍,所以推测Aurora-A的N端对于激酶活性可能具有一定的负调节作用。本文重点研究了N端对于激酶活性的作用,通过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均证明Aurora-A的N端可以抑制催化区的激酶活性,而且这种作用随着N端蛋白的逐渐增加呈现剂量依赖关系。由此我们证明Aurora-A的N端对于激酶活性确有负调控作用。   为了进一步研究Aurora-A的这种负调节机制,我们通过实验证实调节区和催化区可以相互作用,并且这种相互作用依赖于调节区的64-128aa和催化区的240-300aa。我们还通过空间结构模拟,识别了K99、K119、K250、D294Y295几个影响激酶活性的关键位点。还发现调节区可以通过抑制激活环内Thr288位的自磷酸化而产生负调节效应。   Aurora-A除了自身的调控作用外还可以被许多其他蛋白调控,其中TPX2是目前研究最透彻的一个,TPX2可以与Aurora-A的催化区结合,促使激活环发生变构效应,阻止PP1对Thr288位的水解作用,从而激活Aurora-A-Ajuba是又一个重要的Aurora-A激活蛋白,我们通过研究发现Ajuba的Lim结构域可以竞争性地结合Aurora-A的调节区,解除其对催化区的抑制作用,同时Ajuba的Prelim可以和催化区结合并被磷酸化,通过对催化区结构的稳定作用,提高了催化区激活环Thr288位的磷酸化程度,进而增强Aurora-A催化区的激酶活性。   此外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利用EST同源克隆策略从人睾丸cDNA文库中克隆得到了一个新的人类含有LU结构域的基因LYPD7(LY6/PLAURdomaincontaining7),并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基因定位于染色体的2q22.3-23.3,其cDNA全长1600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长度624bp,编码207个氨基酸。RT-PCR分析结果显示LYPD7基因在睾丸、肺、胃和前列腺组织中高表达。在Hela细胞内的亚细胞定位显示,LYPD7主要定位于胞质中。通过信号通路的研究发现,在HEK-293T细胞内过量表达LYPD7,可以提高AP1(PMA)信号通路的转录活性。   综上所述,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是:首次发现了Aurora-A激酶具有自身负调节作用;首次解析了Ajuba激活Aurora-A的作用模式;研究结果加深了对于Aurora-A激酶活性调节方式的理解,同时对于筛选特异性抑制Aurora-A激酶活性的抗肿瘤小分子化合物,提供有指导价值的实验资料。
其他文献
本论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第1章BMP-2诱导MEFs成软骨分化  目的:1.建立BMP-2诱导MEFs软骨分化的模型;2.建立软骨分化的检测评估方法。 方法: 1.将传至5-6代的MEF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是由一群位于脊椎动物特定染色体区域基因所编码的高度多态性蛋白分子。MHC分子分布于不同细胞表面,通过呈递抗原
血管生成在生理过程(如胚胎发育)和病理过程(如肿瘤生长、动脉粥样硬化)中都起到关键作用。血管形成是一个多种细胞因子和多种细胞成分参与的,动态、协调的复杂过程,有多条信号转导通路参与,包括:内皮细胞的增殖、存活、凋亡、细胞外基质降解、迁移、分化和形态发生等。其中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VEC)令其存活被认为是血管发生的关键机制。我们以前研究发现,一种新型的丁内酯衍生物,3-苄基-5-(2-硝基苯氧甲基
有丝分裂过程中,通过染色体的分离,母细胞平均分配自己的遗传物质至子细胞,使子细胞得到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忠实的染色体分离和胞浆运动是保证两个子细胞得到完全相同的遗
目的:研究氧化还原剂及低氧对大鼠心室肌细胞ATP敏感性钾电流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分别应用全细胞和单通道膜片钳记录技术记录低氧,及氧化剂/还原剂对: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型谷胱
血栓性疾病特别是脑血栓、心肌梗塞、深度静脉血栓等均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溶栓治疗法是治疗此类疾病的常规疗法。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先后开发了多种溶栓制剂,现已被
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在国土绿化与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使用水资源利用效率高的植物资源,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植被恢复中水资源缺乏的根本途径之一。因此,植
脑血管意外是一种常见疾病。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意外两大类。前者发病率远较后者为高,尤以65岁以上的老年人多见。脑血管意外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脑血管意外引起的死亡占所调查的57个国家死亡总人数的11.3%,仅次于癌症和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的患者约有1/3在发病后不久死亡,幸存者则由于偏瘫、失语等后遗症而致残,丧失工作能力,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
溶瘤腺病毒是经过改造后只在肿瘤细胞内复制的一类重组腺病毒。其作为肿瘤基因治疗的方法之一,为肿瘤治疗带来希望。但是,临床试验结果差强人意。 靶向基因-病毒疗法(ZD55-
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 6,HHV-6)是一类嗜人类淋巴细胞的双链DNA病毒,于1986年由美国癌症中心的Salahuddin等首先从淋巴增生及AID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