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消痞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来源 :山西中医学院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wain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半夏消痞汤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运城地区脾胃湿热型痞满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提供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课题共收集7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合格受试对象,按随机、对照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减去脱落病例,试验组最终收集33例,对照组最终收集35例。试验组给予半夏消痞汤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疗程均为4周。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胃镜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1)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试验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与治疗前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均取得疗效(P<0.01);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2、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比较(1)与治疗前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项中医症状均有显著改善(P<0.05)。(2)试验组在“脘腹痞满”、“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小便短黄”和“大便不畅”这五项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胃镜疗效评价(1)内镜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胃镜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两组对胃黏膜红斑、糜烂、出血均有疗效(P<0.01)。试验组对黏膜糜烂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黏膜红斑和黏膜出血的疗效无差异(P>0.05)。4、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价(1)病理组织学积分比较,两组在慢性炎症和活动性炎症方面均有改善(P<0.01),试验组对慢性炎症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活动性炎症的疗效无差异(P>0.05)。(2)两组对慢性炎症和活动性炎症的临床疗效经秩和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5、安全性评价通过安全性指标的观测,两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在疗效和中医证候改善方面,半夏消痞汤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优于单纯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在胃镜检查方面,半夏消痞汤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可改善患者胃黏膜红斑、糜烂、出血,且在胃黏膜糜烂方面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3、在病理组织学方面,半夏消痞汤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可降低慢性炎症和活动性炎症反应程度,且在慢性炎症方面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4、半夏消痞汤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运城地区脾胃湿热型痞满(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当事人及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在执行程序中时常遭受执行机构的侵害,因此建立相应的执行救济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确保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屏障。但是一直到现在,执行过程中“
基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生物识别等技术的融合,"监控"逐渐成为人类世界的常态行为。此处所指的"监控"不是针对"物",而是针对"人",从学理上需要对"监控"进行重新解读。与
目的:探讨颈肩腰腿痛患者接受物理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颈肩腰腿疼痛患者90例,以物理康复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各45例。甲组接受中频电疗治疗
1前言从1978年至2008年这30年中,中国大陆地区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显示领域也同样。我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电真空专业,1958年留校后从事电子束管方面的教学和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加味清心莲子饮治疗中老年再发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老年人再发性尿路感染提供新方案和新思路。方法:将符合
目的:本研究通过针刺和热敏灸大肠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大肠俞、天枢、上巨虚)治疗功能性便秘,观察两种方法对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便秘症状改善情况,比较针刺和热敏灸治疗功能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需要大量的石英玻璃研磨基片,而且加工要求逐渐提高。文章采用双面抛光工艺对石英玻璃基体进行了化学机械抛光实验,发现氧化铝抛光粉适合用作粗抛光介质,氧
风险始终是投资者及管理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以20家旅游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CAPM模型计算度量其系统风险的Beta系数,分析系统风险在其面临的总风险中所占比重,以及个
检索了国内外相关文献,重新阐述了古岩溶的概念,同时介绍了岩溶研究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古岩溶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总结,分析了几种主要方法的优点和
目的:本文旨在提炼、挖掘和分析古今针灸治疗面瘫的腧穴配伍规律及其处方优化研究,为临床针灸治疗面瘫的腧穴配伍和诊疗方案遴选提供参考;同时验证复杂网络技术在研究处方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