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的迅速发展为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以计算机为中介的网络交往成为青少年人际交往的一种新方式,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自我概念的整合是青少年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由于面对生理以及社会情景的快速变化,使得他们必须重新评估“自己是谁?”以及“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必须去尝试及体验经验不同的社会角色。青少年通过网络交往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会对网络中的我进行重新评估以及探索。
本研究在对网络交往概念辨析的基础上编制了《网络交往问卷》,为了解青少年网络交往的特征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利用网络交往问卷、内外向性问卷、孤独感问卷和现实自我表露问卷,对839名高一至大四的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网络交往与外向性、孤独感和自我表露的复杂关系。利用实验研究,考察网络交往中的现实自我和虚拟自我的关系。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网络交往中现实自我和虚拟自我的脑电差异。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自编网络交往问卷共有26个项目,其中包括四个维度,即网络社交自我知觉、网络自我表露、网络人际关系以及网络交往依赖。研究表明自编网络交往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并且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也符合测量学的要求,表明该工具适合于测量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
2.女生网络自我表露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网络人际关系和网络交往依赖上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在网络交往总分以及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一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网络社交自我知觉水平最低,而大二学生在网络人际关系、网络社交自我知觉、网络交往依赖和网络交往总分上都高于其他年级。
3.网络交往总分与外向性、现实自我表露显著负相关,与孤独感显著正相关。外向性对网络交往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孤独感在外向性和网络交往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现实自我表露在外向性对网络交往的影响过程中起着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4.不同的交流方式对现实自我和虚拟自我的激活存在差异,在面对面交流情境中,被试对现实自我人格形容词的反应时小于在网络交流情境中对现实自我人格形容词的反应时,对现实自我人格形容词判断的正确率高于在网络交流情境中对现实自我人格形容词判断的正确率。同时,在自我记忆参照效应实验中,虚拟自我概念从现实自我概念中分化出去,说明个体对虚拟自我和现实自我具有两种不同的自我图式。
5.在ERP研究中,现实自我和虚拟自我都诱发了明显的N1和P2,并且虚拟自我诱发的N1和P2波幅显著大于现实自我,说明青少年在虚拟自我定向任务中投入的注意资源更多,也说明青少年对他们在网络中的表现以及性格特征有更清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