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郁达夫小说的叙事艺术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p90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郁达夫以小说家的身份登上现代文坛,其创作生涯从1921年他的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开始,到1935年他的最后一篇作品《出奔》发表结束,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郁达夫创作了四十多篇优秀的短篇小说。从创作数量上而言,郁达夫称不上是多产作家,但是他独特的艺术造诣,却成为新文学运动发展初期的一股新生力量。他不仅塑造了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反映了五四时期青年人的苦闷,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叙事模式。郁达夫小说中的叙事艺术无疑是独特的,他有一种“大胆的自我暴露”精神,但是也正是这种“独特”,使郁达夫小说从诞生之初就饱受争议,导致学界对其小说文体的界定也一直是暧昧不明的。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不管是作为小说滥觞的史传、神话,还是后来的唐传奇、宋代的话本小说和明清的章回小说等,都是以叙述故事为主,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通过情节的一波三折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形成一种程式化的叙事方法,情节的波动性构成小说的主体,成为叙事发展的动力。到了近代,随着报纸杂志的普及、西方小说及文学理论的传入,小说渐渐变了形状。现代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萌发于清朝晚期,但是梁启超、林纾等新小说家们在创作小说时,受限于旧思想,只能从小说技法上“照猫画虎”。五四小说家们接过了转变叙事模式的接力棒,郁达夫便是其中之一。他们把形式和思想看作有机整体,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共同完成了中国小说史上的这场转变,传统的小说构造方法被颠覆,情节不再是推动事件发展的唯一动力。因此,哪怕郁达夫的小说作品曾被评价为情节淡化,故事框架简单,也仍然不妨碍它们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优秀作品,仍然不妨碍它们在小说叙事模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管是古典小说还是现代小说,叙事都是小说不变的底色,因此作为小说成立的基础被保留在郁达夫小说中,而小说叙事方法的不同则显示着郁达夫在小说创作中的独特个性。小说中娓娓道来的语言,主人公深刻的自省精神,朦胧的孤独感无不隐含着浓郁的情感。这些多样的叙事方法的运用,渐渐遮掩了小说的叙事底色。虽然叙事仍然是郁达夫小说不变的追求,但是与此同时,“情”也成为其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长期以来,由于“情”的存在,在郁达夫小说研究中,小说的叙事特色有时被模糊,人物、结构等小说要素甚至被当成符号化的东西而被遮蔽。“抒情小说”、“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一度成为概括其小说艺术特色的关键词。研究郁达夫小说的叙事艺术,首先要向小说的本质功能——叙事回归。郁达夫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而且创作了大量的文学理论,对小说创作,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探究郁达夫小说叙事艺术的过程中,参照郁达夫的小说理论,以《小说论》为主,聚焦于《小说论》中提出的“一宗事件”,针对郁达夫小说的具体篇目进行叙事艺术的再解读。绪论部分对百年来的郁达夫小说研究进行了简单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选题。研究小说叙事,首先要从本质上把小说与其他文体形式相区分,使小说首先成为小说。论文第一章探讨的是小说写什么,围绕“抒情小说”的问题进行回应,寻找小说中被遮蔽的叙事功能。由于小说在基础问题上拥有共性,因此第一节从宏观的、小说线性发展的角度探讨小说是什么和小说写什么,以此辨析小说的基本功能。郁达夫对小说写什么有着自己的见解,因此第二节就要回到郁达夫具体的小说理论中,具体阐述郁达夫提出的“一宗事件”的内涵,回答郁达夫的小说写什么。第三节结合郁达夫的小说理论和小说作品进行分析,试图回答郁达夫小说确立了何种叙事形态。论文第二章回应的是早期评论家用现代抒情特征来回避郁达夫小说结构的问题,探究其“一宗事件”怎么写,回答郁达夫在小说中用何种逻辑来布局“一宗事件”。第一节回答郁达夫小说并非没有情节,而是通过不断否定读者的阅读期待来构造情节,吸引读者;第二节阐明郁达夫在小说中运用了一种新的结构——情绪结构来推动叙事;第三节回答郁达夫在叙事过程中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手段。第三章通过对郁达夫小说语言的研究继续回答“一宗事件”怎么写,在郁达夫小说中,语言不仅是一种叙事方法,并且连接起抒情与叙事,使抒情成为叙事的一种手段,两者在小说中得到调和。本章三节分别从语言表现的视觉美、听觉美和意境美三个方面,展现郁达夫的语言运用技巧,探究语言在促进“一宗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作用。郁达夫在小说创作中始终抓住小说的叙事本质,将小说理论运用于创作实践,进行了形式的变革,形成了一种新的小说叙事模式。不管是郁达夫所主张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还是小说中的“一宗事件”,与其文学实践都是内在统一的,里面暗含了作者的经验,但是塑造的人物又不同于作者本人,在叙述事件的基础上,带来动人心弦的叙事效果。
其他文献
<正>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又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把调查研究作为永远的、根本的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调查研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期刊
《箨廊琐记》是清中叶的一部笔记小说,受《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影响,形式规格与《阅微草堂笔记》这种笔记小说类似,语言上受到《聊斋志异》的熏陶,并带有“琐记”类文体散、小、短的特点。《箨廊琐记》主要记鬼神怪异、人物逸事、名物、公事公案,内容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王守毅用敏锐的目光注意着社会问题,用犀利的笔端记录和批判现实。《箨廊琐记》字里行间表达着他劝善惩恶、仁义忠孝的思想,饱含着他难
学位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以一流的人才培养作为支撑,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有待进一步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研究素养和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出科研育人的功效。在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过程中,关注本科生的研究态度是提升学生研究素养的关键发力点,也是提高学生深度学习水平和本科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实现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的融合统一,科学研究职能的地位还未与教学职能实现对等,对研究态度的相关探
学位
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既包括外在行为上的互动,也包括内在思维间的互动.课堂教学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师生互动,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对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落实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选取了专家型和熟手型两类教师,对他们的师生互动行为进行比较研究.笔者采用课堂观察田野笔记进行了开放式课堂观察,然后使用S-T分析工具和多个课堂观察量表对两类教师的师生互动行为进行了量化分析,进
学位
目前智慧课堂系统已经进入课堂并得到广泛应用,应用的效果受到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影响。前期研究发现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不仅有组织支持、硬件支持、培训等外部障碍和教师信念等内部障碍,还受到教师设计思维能力的影响。为考察智慧课堂系统与课程融合应用情况,本研究探究了Q市智慧课堂示范区教师的设计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及其间的影响关系。本研究首先在梳理智慧课堂教学、教师设计思维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已有国内
学位
《“风险中”的英国:历史社会变迁语料库研究(1785-2009)》(The UK‘at Risk’:A Corpus Approach to Historical Social Change 1785–2009)(后文简称《“风险中”的英国》)以1785年至2009年《泰晤士报》新闻报道为材料,将语料库工具与社会学分析相结合,采用语料库方法对与“风险”相关的语言现象进行研究,分析“风险”如何成为英
学位
随着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者愈发重视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言语互动是课堂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但是,很多教师表示无法深入地与学生进行言语互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趋于“问答”的形式化,老师的提问也多集中于语言表层结构问题,忽视文本深层语义联系,问题之间缺少逻辑关系,难以形成利于思维培养的问题链。除此之外,不同老师组织的言语互动特点也各异。新手教师如何快速成长成熟手教师甚至是专家型教师,是教育专家和
学位
碳纤维增强炭基和碳化硅双基体(C/C-Si C)复合材料密度低,高温下的力学和抗热震性能好,在航空航天领域有广泛应用,但在2000oC的有氧环境,Si C会由主动氧化变为被动氧化,氧化速率急剧加快。难熔金属涂层技术是提高C/C-Si C复合材料在更高温度耐烧蚀抗氧化性能的主要途径。抗氧化涂层技术广泛应用的化学气相沉积(CVD)对设备气密性要求高,涂层沉积率低,周期长;包埋法需要在高温下反应,对碳纤
学位
受“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中国文坛上开始出现一批女性作家,并逐渐在新文学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丁玲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丁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中国现代女性小说史上担任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既是现代女作家、又是革命女性的特殊身份为丁玲的创作增添了独特的现代魅力。无论是《莎菲女士的日记》里的莎菲、《韦护》里的丽嘉、《我在霞村的时候》里的贞贞还是《在医院中》里的陆萍,从她们身上都能感受到女性面临苦
学位
《俗语典》是现代学者胡朴安主持编纂的一部俗语词典,书中共收录7374个词条。其中,该书收录的三字格词条有768个,占全书收词的10.41%,为研究二十世纪初的三字格提供了珍贵的语料样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俗语典》中的三字格进行了穷尽性的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从语法结构、语义构成、来源发展与词汇类型特征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考察,以求展现《俗语典》三字格的整体面貌与特点,为汉语词汇的进一步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