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牧过渡带草地土壤碳、氮分布特征及储存潜力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qt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在全球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评估草地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并了解其控制因素对管理和改善易退化草地至关重要。北方农牧过渡带具有生产和生态双功能,蕴藏着丰富的草地资源,是中东部地区的生态保护屏障。然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日益脆弱,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成为重要问题。本论文以北方农牧过渡带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广泛的野外调查和多种统计方法分析土壤有机碳、氮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土壤有机碳、氮与气候因素(温度和降水)、生物因素(植被盖度、植被高度、物种丰度和香农-威纳指数)、土壤物理因素(土壤质地、比表面积和含水量)、土壤化学因素(无定形铝和铁、p H、总硫和总磷)和人类活动强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环境因素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最后,结合实测数据、文献收集数据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分析北方草地土壤碳氮计量及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分布特征,并计算土壤有机碳、氮储存潜力。研究结果为理解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背景下北方农牧过渡带土壤有机碳、氮及全球碳、氮循环响应特征提供重要参考和数据资料。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北方农牧过渡带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呈西部低,中部、东北部高的趋势,与降水分布特征一致。土壤氮空间分布呈中部高,西部、东北部低的趋势,研究区域东北部受人类活动和气候等因素影响,土壤氮出现损失。(2)土壤有机碳、氮剖面分布受土壤物理因素和土壤化学因素影响。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物理因素和土壤有机碳、氮的相关性呈降低趋势,而土壤化学因素和土壤有机碳、氮的相关性呈增加趋势。深层土壤有机碳、氮储量潜力较大。(3)土壤物理因素(土壤质地和土壤比表面积)、土壤化学因素(土壤无定形铁、土壤无定形铝和土壤总硫)、人类活动强度和气候因素(年平均温度)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壤化学因素(土壤无定形铁、土壤无定形铝和土壤总硫)和生物因素(植被盖度)是影响土壤氮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同土壤深度有机碳、氮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差异。(4)研究区域土壤碳氮比值为2–23,呈中间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植被、气候及人类活动相关。中部和东北部区域土壤有机碳、氮密度较高,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变化均值分别为0.70 kg C m–2和0.10 kg N m–2。土壤有机碳、氮储量为别为792.55 Tg C和83.41 Tg N。现实土壤有机碳、氮储存潜力分别为406.96 Tg C和54.96 Tg N。总的来说,近40年来研究区域土壤发挥碳汇和氮汇作用。
其他文献
有机硫酸酯(Organosulfates,OSs)一般是指含有硫酸根的酯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它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对硫酸盐气溶胶反应性吸收的产物,是一种重要的人为影响下生物源二次有机气溶胶(Biogenic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BSOA)生成的示踪剂。对OSs的定性及定量分析不仅可以为二次有机气溶胶(S
学位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很多地区氨(NH3)和氮氧化物(NOx)排放量和沉降通量成倍增加,城市空气氮污染物富集和陆生系统氮沉降的增加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尽管通过观测网点的直接监测、采样分析、模型模拟等获得了区域或国家尺度的氮沉降时空格局,但是由于化学形态复杂和沉降形式多样、直接观测成本高,全球很多地区氮沉降观测点位仍然稀少、时空变异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尤其在很多偏远的地区,氮沉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背景:偏瘫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损伤,导致一侧上下肢瘫痪,常伴有颅神经损伤,多见于脑卒中、脑外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血栓的脱离可导致致命的肺栓塞(PE),因此LDVT需要早期诊断和及时预防。常用的预防方法包括了血栓风险评估、预防性护理、药物预防、机械预防等。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疗法是近些年提出的预防静脉血栓的方法,其参数如频率、强度、
学位
滨海湿地作为自然界中重要的湿地类型,对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沉积物-水界面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界面上发生氮磷的交换和形态转化对整个湿地的氮磷循环有着重要影响。沉积物中氮磷营养物质可以通过沉积物-水界面向上覆水中传输,起到“源”的作用;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也可沉淀到沉积物中,起到“汇”的作用。为了了解滨海湿地沉积物的“源”或“汇”的作用过程和影响因素,本研究对我国19
学位
报纸
我国西北干旱区蒸发强烈、降雨稀少,地下水造成土壤水分、盐分以及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近几年的人工输水工程使得内陆河流下游的尾闾湖输水量增加,导致周边地下水位和植被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地下水位变化对土壤水、盐的影响规律,为该地区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生态脆弱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及生态功能退变防控机制与基础研究”(2017YFC0406101)资助下,选
学位
梯级水库与滨海湿地都是受人为扰动较为强烈的水体,大量人为活动会影响水生生态系统。浮游植物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其光合作用效率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目前,关于浮游植物在梯级水库和滨海湿地中光合作用效率的时空变化以及其具体的影响机制还未完全了解。为此,本研究以乌江流域、南北盘江流域的梯级水库以及东部沿海的21个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调查了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效率(F
学位
重建湖泊水位历史、掌握其演变规律和机制,对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旱涝灾害防治以及认识区域水文气候变化机制皆有重要意义。中国西南地区湖泊众多,然而目前对于该区的湖泊研究主要集中在全新世气候变化以及近100年来水质变化、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方面,对于湖泊水位尤其是古湖泊水位的研究尚不充分,且方法较为单一。本文在高精度AMS 14C测年的基础上,基于云南阳宗海古湖岸演变重建了该湖近千年水位变化
学位
砷(A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的重金属,其不同形态具有明显的毒性差异。其中,无机As毒性远强于有机胂,亚砷酸盐毒性远大于砷酸盐。由于不同形态As毒性差异巨大,因此成为当前水体重金属污染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水库水体受光照、滞留时间、水深等因素影响,会产生明显的季节性分层和氧化还原环境交替演化的现象,进而改变As的赋存形态和其迁移转化过程。然而,现有研究多针对湖库水体、沉积物中的总As浓度时空变
学位
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成因的活性氮排放成倍增加,导致从点位到区域水平的大气氮沉降显著提高,诱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分析大气氮沉降的通量及其来源对制定活性氮污染物的减排策略和评估氮沉降效应至关重要。目前,观测网络和模型模拟等方法提供了许多点位和区域的氮沉降通量信息。但是由于大气氮沉降化学形态复杂、直接观测成本耗费较高,导致很多地区仅能通过稀疏的观测点位、有限的观测时间序列获取沉降速率,区域范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