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生命的质量--论邵丽的文学创作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但对生命的追问却是永无止境的,人类生活当中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对生命质量追问的不同角度和方式。作为一个作家,邵丽自创作初期便展开对生命质量的追问,她采取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进行文学创作,用手中的笔孜孜不倦地一直走在追问的道路上,追寻生命更深刻、更深邃的价值与意义。
  邵丽的文学创作练习阶段很短,从1999年正式开始创作到2004年小说《明惠的圣诞》这部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品的发表,只有仅仅5年时间,这种创作的饱满度和成熟度是相对少见的,她的成功离不开对生存状态的自觉感悟、对生命质量的深入追问,并且这种意识一直支撑着她进行接下来的一系列文学创作。尽管对生命与人性的关注并非是从邵丽开始的,但是她对生命的书写却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文学风景。本文立足于邵丽的文学创作,就追问生命质量问题而展开,探究她对生命质量追问的维度、方式以及其产生的价值。追问生命的质量,诗歌是不可错过的重要表现方式,因为诗歌拥有生命的律动,可以呈现出一种生命形式,邵丽很自然地采用这种文体抒发对生命的感悟。诗歌语言精炼却留有很大空白,散文和小说则可以很好地补充其中的留白,让细节更加丰富而饱满,有利于更精准地表达作家对生命的思考。
  本文主要从文本与创作相结合的角度对邵丽的诗歌、散文以及小说三种文体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深入探讨就追问生命质量问题上,邵丽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其中传达出的社会责任感,为当下文学创作提供一个有益的写作样本。本文在内容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为分析文本,探讨邵丽在文学创作中追问生命质量的维度,从婚恋、家庭、以及官场三个维度加以展开。第二部分主要为方式研究,探究邵丽在追问生命质量时采用的构建方式。她进行文学创作的方式主要为:立足于现实主义的创作立场、自传性色彩的书写方式、互文性写作以及特殊的视角。第三部分是意义与价值研究,探究邵丽就生命质量问题追问的价值所在。在文化上,既有介入生活的反思也有朴实的人文关怀,在文学上,既有随笔式书写的文体价值也有雅致和谐的审美价值。通过这三个部分的阐述,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邵丽在追问生命质量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理解她创作的特征,同时也可以从整体认识到邵丽在河南文学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Chinas growing military power has drawn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for the past decade notably in Asia and in the United States.Chinas future military force and its intentions on its use is a question th
学位
程度范畴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汉语中,表现程度范畴的语法手段主要为程度副词。我们注意到,程度副词处在不断的更新和演化中,不断涌现出大量的新形式,特别是在网络语言环境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用并创造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程度义。本文研究对象即为“真心、实力、暴风”等双音节名词的新兴程度用法。在网络语言中它们可用作程度副词,语义与功能发生了虚化,而实词的虚化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研究重点,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
学位
《穆斯林的葬礼》是著名的回族女作家霍达以独特方式表达少数民族生活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分别于1990年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奖,北京市建国四十周年征文文学优秀奖;1991年获得了中国文学最高奖——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部长篇小说是少数民族文学中第一部将回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形象再现的作品,小说通过几代回族穆斯林的故事,展示了传统儒家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进而展现精彩的回族伊斯兰文
学位
艾芜被称为“中国现代流浪文学之父”“流浪文豪”,他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南行记》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文学价值,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61年,艾芜再次南行,写下了《南行记续篇》,同样的南行地点,但其艺术水平与《南行记》相差甚远。本文“蜕变与续写”——从《南行记》到《南行记续篇》来横向探讨两部作品的区别与联系,纵向探析作家续写的原因。  首先,分析作者笔下
学位
在中国文学创作传统中,知识分子题材一直备受作家青睐。以现代作家钱钟书和当代作家宗璞为例,《围城》和“野葫芦引”系列小说,均将知识分子这一“精神贵族”述著笔端。本文以“野葫芦引”和《围城》为研究对象,来考察作家对抗战背景下知识分子命运的书写,探析不同时期的作家对同一时代背景下的知识分子境遇的不同表述,从而构建起独特的知识分子话语。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抗战背景”是指以抗日战争为起点,来论述中国知识分
学位
晚清公使是中国近代较早睁眼看世界、体验域外生活的重要群体,在他们的奏折、电函、日记和诗文中记载了很多关于西方的科技文化与异域风情,而这些文字和实录所承载的新变,对晚清社会的启蒙与变革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推动力量。因而无论是从社会地位、影响力,还是从其对晚清社会、晚清文学的折射来看,他们自身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独特魅力。  本文以晚清文学中的张荫桓、洪钧形象为考察对象,以晚清时期的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
学位
当代文坛的整体格局中,“70后”作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处于被遮蔽的困境。新世纪以来,经过自身的沉潜创作和“文学生产机制”的外部作用,“70后”作家纷纷崛起形成突围之势。其中,徐则臣的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可谓实力派,以创作实绩成为“70后”作家中的领军人物。本文试图以徐则臣为中心,考察“70后”作家的突围现象,并详细论述突围现象背后的成因。本文的写作从内外两方面因素结构全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