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象征——袒露的和真实的“我”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_h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夫卡是文学史上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他的创作仿佛给我们留下了一座座永远也无法走出的迷宫.这些作品究竟象征着什么?长期以来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且,如同他作品中绝大多数主人公执着无畏地追求一些没有结果的目的,所有的诠释似乎也不过是一些徒劳的尝试而已.然而,卡夫卡的杰出之处,恰恰在于他善于将自己独特的生存体验和感受通过幻化的艺术手段暗示出来,藏真实于虚妄之中,使我们在探寻迷宫意义的过程中,在其所象征的人生真实或哲理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理解与人生感悟,即丰富着卡夫卡,同时也完善着我们自己.该文是以直觉为先导,认为真实的卡夫卡实则把注意力都放在他自身——他的病,他的梦,他的焦虑,他最琐碎的日常生活,他的一切描述和追问都是从自身开始的,他作品中的不安和绝望正是来源于他敏感而压抑的生活.可以说,作品与卡夫卡本人无疑有着异乎寻常的特殊关系.因此该文着重以他的日记,书信和笔记为依托,通过对《变形记》,《一场常见的混乱》以及《饥饿艺术家》这三篇文章的解读来探讨卡夫卡的创作心理.揭示这三篇文章实则是他自言自语式的倾诉,是他曲折人生的潜意识表露,象征着卡夫卡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家庭,婚姻和写作.在卡夫卡那里,作品成为他本人精神活动的外化形式,真实地展示了他的内心实际,作品就是他独特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因而写作成了卡夫卡生命存在的表达方式,成了精神的唯一需求,也是他能与现实抗净的唯一场所.在卡夫卡痛苦而短暂的一生中,惟有写作给予了他快乐与慰籍,他是用心灵写作,用作品来倾诉他的心灵.写作乃是他的精神生命的唯一存在方式.
其他文献
通过油酸和三氯化磷反应制备了油酰氯,再用油酰氯与谷氨酸单钠盐反应制备了目标产物油酰-L-谷氨酸.并讨论了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氯化反应的影响,确定最佳氯
帕特里克·怀特1973年因其长篇小说《暴风眼》的巨大成就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该奖项的澳大利亚作家。他一生著作颇丰,创作了大约十二部长篇小说,两部中短篇小
在现今众多的外国小说家中,约翰·斯坦贝克作为近代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家广为中国读者知晓。中国文学界对斯坦贝克研究成果丰富,但大都停留在对斯坦贝克小说的内容分析解读和写作
写作是大学英语学习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也是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策略的运用情况,该文比较了不同写作水平的学
该文在阐述了语境的广狭含义之后认为,语境适应是导致经济社会乃至任何一个社会语言改变的文化内力.因此,语境适应理论是该文的理论基础.为了考察经济对语言的影响,该文以近
本文通过对杭州孔庙所藏4个《孔子圣迹图》版本的比较,初步梳理了其内容和图像渊源,认为各种版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渊源关系。孔子形象的传播,有赖于当政者的推崇,以及不同时
该文在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大学非英语专业不同年级的英语学习者的词汇能力和词汇学习策略作了实证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调查:1)不同阶段词汇接受性能力的
《荒原》被誉为"现代主义的宣言书",现代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求读者的积极参与,另一个特点是艾略特提出的现代作品的"内在复杂性".这首划时代的长诗正是这些观点的生动体
隐喻,作为修辞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历来倍受关注.而对其认知的研究,又进一步拓宽了对隐喻本质的认识,加深了人们对隐喻的理解.修辞学的研究反映了隐喻语言运作的特征;认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