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视野中的西藏形象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h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宗教文化使西藏长期对西方保持着神秘。从古典时期起,西藏就是西方想象的一个“他者”。西方视野中的西藏形象大致经历了“黄金王国”、“基督教王国”、“喇嘛专制的地方”和“香格里拉圣地”四个阶段。参与建构西方西藏形象的有西方的古典学者、中世纪前往东方的旅行家、近代的传教士、探险家和西方的官吏使节等。他们有关西藏的认知开始主要以各种各样的文本在西方传播,后来经过选择和加工,这些文本中的部分内容便成为西方关于西藏的集体意识,也成为影响西方观察中国内地和西藏的“认知前结构”。  论文研究西方认知西藏的历程及其建构的西藏形象,试图解析西方有关西藏的知识结构和话语模式,进而让现实中的西藏在西方西藏观念中的主体地位得以恢复,并架构起一座有利于西方反思其西藏认知的桥梁。论文认为,西方的西藏观念虽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和理性认知成份,但却更多地体现出特定历史时期西方人的价值观和心理需求。“黄金国”的形象体现了西方人对东方财富的欲望;“基督教王国”的形象体现了西方对基督教普世价值的追求,以及对异教信仰和蒙古人势力的恐惧;“喇嘛专制的地方”的形象表现了西方人以“世界中心”自居,用单线的“文明进步观”把西藏纳入到强调西方优越性的认同叙事的心态;“香格里拉”的形象则显现出西方人在寻求解决环境污染、经济危机和社会战乱等问题途径时的幻像,是西方人批判性地反思西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结果。  论文认为,西方为构建自我文化认同和确定自我的主体地位,需要意识和想象中的“他者”的形象。西藏于是便成了西方围绕“自我”这一中心来认知世界的一个异域“他者”。受相应历史语境及其文明发展状况的影响,西方会有意关注或忽视西藏这一异域他者的某些特性,所塑造的西藏形象便开始失去其真实性。先期进入西藏或介绍西藏的西方人怀着特定的目的——使西藏的特征符合西方的社会心理需求,在其构建的西藏形象中添加了很多想象的成分。不久,受“意识形态化”和“乌托邦化”两种认知思维的影响,西方建构的西藏形象便被模式化:要么是黑暗的“他者”,要么是美好的异域。前者的意义是强调西方的优越性;后者是为突出西方社会的不足之处。  论文依据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批判理论,对西方建构的西藏形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论文认为西方的西藏观念既体现了西方拥有的“知识权力”,也体现了西方认知“他者”的典型的“东方主义”思维模式。
其他文献
燕赵地区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古代处于胡汉交融地带,连年的战争使燕赵地区在多个政权的混战中几易其主。蒙古建国前,这一地区曾经是金朝的统治区域。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
清代巴县档案是从清乾隆至宣统四川巴县衙门保存下来的档案,有11.3万卷,内容丰富,数量巨大,价值珍贵,被誉为“一座内容丰富的文献宝库”。迄今为止,对巴县档案的研究已经有较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近年来,托克维尔思想中的帝国倾向引起了学界的很多关注,如何阐释其帝国思想与民主思想之间的张力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议题。本文试图从托克维尔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如
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对菲律宾独立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严重衰退,经济危机的蔓延使远东国际关系趋于紧张,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思想抬
乔治·舍伍德·艾迪(Georege Sherwood Eddy)是一位活跃在20世纪上半叶的基督教活动家,他信奉社会福音理论并加以丰富和发展。由于社会福音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艾迪主张在世界
周是一个崛起于西北的民族。从周人崛起至西周王朝建立至西周王朝初期的巩固至西周王朝中期开始的衰落至西周王朝最后的灭亡,西北边缘地带都发挥着其它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作用,其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s)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生物技术,因其能很好地将有机污染物处理和能源制备结合在一起而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作者介绍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抗战爆发后,国军在原有基础上建立了战时的军队系统,这个系统逐渐发展成为包含战区、集团军两个主要层级的体系。此体系在不同的面向有着丰富的内涵,在自身的组织形态、内部
两汉时期的郡都尉是当时地方行政制度中一个重要内容。就郡都尉的种类来说,有都尉、部都尉、属国都尉、农都尉、关都尉、骑都尉等数种。就郡都尉的演变来说,西汉时的郡都尉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