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皮甜瓜嫁接愈合进程中木质素生物合成及其关键酶基因表达的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1989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薄皮甜瓜(Cucumis melo var.makuwa Makino)是重要的园艺作物,在我国和东南亚地区广泛种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薄皮甜瓜因其根系较浅,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连作障碍、土传病害等问题,使甜瓜产量和品质下降。目前,嫁接是解决上述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本试验接穗选用薄皮甜瓜‘银泉一号’,砧木选用白籽南瓜‘圣砧一号’,采用双断根顶端贴接法嫁接。首先,对已经明确的薄皮甜瓜/南瓜嫁接体接口处嫁接愈合的三个关键时期:隔离层形成期(isolated layer,IL)、愈伤组织形成期(callus,CA)和维管束桥连接期(vascular bundle,VB),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学分析,明确嫁接愈合进程中嫁接体接口处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代谢物。其次,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vis)、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q PT-PCR)技术测定木质素含量、木质素生物合成酶及其基因表达量,明确木质素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在嫁接愈合进程中的表达特征。最后,利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沉默CAD酶基因MELO3C005809.2和MELO3C019548.2来抑制木质素生物合成,通过石蜡切片技术对嫁接体接口处横切面进行木质素染色,明确木质素生物合成如何影响嫁接愈合进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嫁接体接口处进行转录组和代谢组学检测,KEGG富集分析发现,在ILvs CA时期,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和碳代谢途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是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在CAvs VB时期,差异表达基因富集较多的是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和亚油酸新陈代谢途径,而差异代谢物则相对较少,富集程度较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并且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贯穿于嫁接愈合全过程,表明其在嫁接愈合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注释在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的7个酶中,分别为苯丙氨酸解氨酶(PAL)、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羟基肉桂酰辅酶A连接酶(HCT)、羟基肉桂醛脱氢酶(HCALDH)、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COMT)、咖啡酞辅酶A-O-甲基转移酶(CCo AOMT)和肉桂醇脱氢酶(CAD)。共有5个代谢物注释在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分别为香豆酸(P-coumar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香豆醇(P-coumaryl alcohol)和松柏苷(Coniferin)。2.通过对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测定发现,PAL、4CL、HCT、COMT和MELO3C014229.2、MELO3C024886.2、MELO3C024861.2、MELO3C025328.2、MELO3C005809.2、MELO3C023272.2、MELO3C014091.2基因在隔离层形成期显著升高,表明其参与调控隔离层的形成。4CL、HCT、COMT、CCo AOMT和MELO3C014222.2、MELO3C022770.2、MELO3C010719.2、MELO3C024861.2、MELO3C034560.2、MELO3C023272.2基因在愈伤组织形成前显著升高,表明其参与愈伤组织的形成。PAL、4CL、HCT、CCo AOMT、HCALDH、CAD和MELO3C014229.2、MELO3C004092.2、MELO3C022770.2、MELO3C024886.2、MELO3C014091.2、MELO3C168450.2、MELO3C025328.2、MELO3C005809.2、MELO3C019548.2、MELO3C034560.2、MELO3C023272.2、MELO3C014222.2基因在维管束连接前显著升高,表明其参与调控维管束的连接。通过木质素生物合成酶的共同作用,使木质素含量在嫁接体接口部位累积,分别在嫁接后第2 d(隔离层形成期)、第6 d(愈伤组织形成期)和第9 d(维管束桥连接期)达到最大值,促进嫁接关键时期的愈合。3.运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VIGS)沉默甜瓜中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中CAD酶基因MELO3C005809.2和MELO3C019548.2,发现沉默两个基因后均能使薄皮甜瓜茎中木质素含量显著降低,其中沉默MELO3C005809.2基因后木质素降低超过1倍,筛选后使用沉默MELO3C005809.2基因的甜瓜苗与白籽南瓜砧木嫁接,随后对嫁接口进行木质素染色观察。研究发现,CK在嫁接后第2 d接穗与砧木相互粘连形成隔离层,第6 d形成愈伤组织,并且接口处木质素染色较深,表明木质素在接口处累积。而经VIGS后嫁接体接口处的隔离层和愈伤组织形成进程减缓,嫁接2 d后砧穗并未粘连形成隔离层,并且接穗部位接口处木质素染色较浅,表明接口处木质素含量较低,隔离层在嫁接后第3 d形成,第7 d形成愈伤组织,其隔离层形成期和愈伤组织形成期愈合进程均比CK延迟1 d。CK与VIGS嫁接苗接口处的维管束桥连接时间相同,但与CK相比,VIGS处理后的维管束桥连接程度较低。
其他文献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作为一种工作于主动探测方式的微波成像遥感系统,具有全天时和全天候工作能力的独特优点。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对运动目标实现检测与成像,因此研究SAR运动目标检测与成像具有价值与重要意义。随着航空、电子、信息、材料等技术的发展,无人机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SAR与无人机相结合有利于无人机遥感系统整体性能的发挥。近年来,P波段SA
学位
葡萄是我国栽培面积较大、经济效益较高的主栽果树之一,但大部分栽培品种抗寒性差,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需埋土防寒,这严重制约了我国葡萄产业的发展。因此培育出能够适应寒冷气候的葡萄新种质是我国育种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本试验以‘红地球’ב双优’(RS),‘霞多丽’ב北冰红’(CB),‘赤霞珠’ב左优红’(CZ)三个山欧葡萄杂交F1代群体的休眠芽为试材,采用差热分析法对葡萄休眠芽的抗寒性进行鉴定,结合
学位
葡萄(Vitis)因其突出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被广泛栽培,如今,无核葡萄逐渐成为世界葡萄生产及消费的发展趋势,同时无核葡萄也是当下葡萄育种的主要目标。但目前无核葡萄的育种进展缓慢,分子机制还不够明确,这对无核葡萄的育种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分子生物学对于研究葡萄无核机理有重要作用,无核葡萄相关基因的挖掘对加速无核葡萄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葡萄品种‘维多利亚’及其无核芽变为试材,观察二者的花器官和果
学位
蛹虫草是一种著名食药用真菌,有重要药理作用。但其在继代培养过程中菌种退化导致其产量急剧下降,为工厂化生产带来严重隐患,因此菌种退化的早期检测成为蛹虫草工厂化生产的核心问题。本试验通过继代培养的方式对蛹虫草菌落的表观性状、菌丝超微结构特征、活性氧的积累以及活性氧消除系统中的抗氧化酶活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明确蛹虫草继代培养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超微结构变化、活性氧积累和菌种退化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究蛹
学位
为了实现食用菌菇渣和粪肥资源的高效利用,本研究以香菇渣与牛粪为试材,配制六种复合营养基质:100%香菇渣(XN0);80%香菇渣+20%牛粪(XN1);60%香菇渣+20%牛粪(XN2);40%香菇渣+60%牛粪(XN3);20%香菇渣+80%牛粪(XN4);100%牛粪(NF),深入探究了此六类复合基质针对日光温室袋培番茄各方面的作用,并确定最佳的培基质配方,从而为日光温室蔬菜的栽培奠定坚实的基
学位
学位
苹果(Malus domestica)是重要的园艺作物,其采后的贮藏性直接影响苹果的经济价值。作为呼吸跃变型果实,苹果果实的成熟主要受植物激素乙烯的调控。现有研究表明赤霉素能够抑制呼吸跃变型果实乙烯的合成,但其中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以苹果为试材,利用外源GA3处理成熟期采收的果实,发现GA3延缓了果实后熟的进程。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到一个与乙烯信号转导途径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MdRAV1,GA
学位
大白菜(Brassica rapa ssp.pekinensis)是起源于中国的重要蔬菜作物,广泛种植于中国和东亚地区。在大白菜种植过程中,过早抽薹会导致提前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影响叶球产量和质量;在大白菜采种过程中,过晚抽薹会导致种子繁育困难。因此,大白菜抽薹开花研究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以大白菜双单倍体纯系‘FT’为试材,采用萌动种子EMS诱变方法,获得了一份稳定遗传的早抽薹突变体ebm7。在
学位
香气物质是对葡萄(Vitis vinifera L.)果实品质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同香型的葡萄品种特征香气成分不同,目前关于葡萄香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玫瑰香型葡萄特征香气物质,关于草莓香型葡萄果实特征香气物质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QTL定位与转录组分析对草莓香型葡萄香气相关的候选基因进行挖掘,对今后草莓香型葡萄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试验以30个葡萄品种和‘着色香’ב红地球’杂交后代为
学位
大白菜作为我国主要的蔬菜作物,每年需求量较高,但根肿病的发生导致其产量急剧下降。本课题组前期通过转录组分析得到一个被根肿菌侵染后在根部显著上调表达的基因BrRGF6。本研究将大白菜抗/感品种作为实验材料,实时荧光定量(RT-q PCR)和组织原位杂交技术对BrRGF6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验证和分析;对拟南芥RGF6基因缺失突变体进行了根肿病抗性鉴定;通过蛋白融合GFP亚细胞定位技术确定BrRGF6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