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君子人格思想及其理念基础探析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elra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如何从古老而常新的《周易》中剔除神秘色彩和人身依附关系,在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的原则下提炼、总结出有实质借鉴意义的思想成为时代赋予的重任。
  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极其丰富,而《周易》所构建的君子人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周易》的君子人格思想,在易学中是对具体微观问题的研究。基于对《周易》卦、爻辞及《易传》的分析,《周易》的君子人格思想可以概括为四方面内容,一是“终日乾乾”,除了有终日勤勉、时时警惕之义,还强调了自强不息之德。二是“谦谦风范”,显示君子应具有谦卑之德。三是“纯诚信实”,强调了诚信之道应该是君子的内在品质。四是“仁义礼知”,作为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德目,《周易》已有所蕴含。而《周易》君子人格的相关理论基础,有君子人格理想之基础、君子生存情境之基础、君子德行条件之基础、君子的达成之基础四个方面。
其他文献
在西方女权主义向后女权主义转变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女性在对男权问题的认识上开始发生了态度上的转变,具体表现在后女权主义理论家们逐渐从区别男女个性差异的激进女权主义走向了注重用多元化来取代差异化,让女人成为女人,男人成为男人的温和女权主义。与此同时,在大陆以外的世界华文文学中,“台港暨海外华文女作家”在创作上总体也表现出了与后女权主义尤其是法国派后女权主义理论主张相契合的一面,这并非是单纯的巧合
学位
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2007年)作为享有世界级声誉的电影大师,在近50年的电影生涯中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精彩的影像。目前对安东尼奥尼的研究多集中在影评方面,着眼于电影的形式层面及对电影文本内容的把握,且大多是以单部影片作为切入点进行评论,专著并不多。而且,对安氏电影的研究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整体幕后反观的非常少。因此,在诸多电影学讨
学位
米兰·昆德拉,是二十世纪后期享誉欧洲文坛甚至世界文坛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包括小说理论、批评和创作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昆德拉的小说致力于表达他对生存的思考,但他采取的方式不同于学理上的哲学说教,而是对传统小说进行先锋性的试验。他将小说文本变成阐释人的可能性状况、考察个人精神追求和思考社会文化存在之间关系的一个窗口,具有浓厚的审美诗学意味。  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昆德拉的文
作为遗民,贺贻孙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重要爱国志士,也是一位著名的古文家、诗人和美学家。然其研究者甚少。本篇论文旨在通过对其著作的研读,发掘其美学思想产生的理论源泉,阐述其诗文理论和美学观点,并结合其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来看明末清初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诗学观,即通过对贺贻孙这个个案全面而准确的认识来探讨一个时代的美学观。  “厚”是贺贻孙诗歌美学的核心。他沿用了前代这一观念,但是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深入。贺贻
尽管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存在着前后期之分,但“唯我论”却贯穿了他的思想的整个过程,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逻辑哲学论》作为维特根斯坦的前期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前期哲学思想,并且与“唯我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该书由七大命题以及关于这些命题的系列评论构成,呈级差递进的金字塔状结构,“唯我论”正是通过这些评论及其上级命题的独特结构被提出来的,也即从一开始正面讨论它的命题5.62到命题5.64
学位
本文从当今社会道德现状出发,以美国著名福音布道家葛培理的福音布道为中心,从其布道思想、布道风格、现代化布道媒介的利用及其个人领袖魅力几个方面,分析葛培理吸纳信徒并在道德上影响信徒的方法。  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现状;第二章追溯了葛培理的人生轨迹,包括他如何从一个叛逆的青年走上福音布道家之路及其全球布道生涯;第三章主要分析葛培理的道德思想及其神学基础,也是他布道的核心思想
学位
“良知”作为人最基本的道德意识,人之为人的根本,不仅在中国道德哲学中被高举,在西方思想史上的讨论也是层出不穷。这种人天生的道德责任感是东西方思想都承认的普世价值和全球伦理之基础。  在人类诸种形态的宗教中,道德训导和维护都是其根本的维度。基督教形成自己完备的教义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历代伟大的神学家、思想家都曾对良知问题有过解释和论述。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几位最重要的基督教经典作家如保罗、奥古
学位
当代社会被电子媒介重重包围和无限渗透,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每个人仿佛置身于一张无形的大网,成为这张大网中的一个个节点。电子媒介开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数字生活。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着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重塑着社会的个体、经济、政治、文化。  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格外关注电子媒介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他将当代社会指认为后现代社会,认为以网络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技术与后现代社会相映成趣。他看
《淮南子》是由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编著。自其问世以来,一直以庞杂著称。历来人们对他褒贬不一。本论文从“隐喻”视角来解读《淮南子》。结合西方学者对“隐喻”的研究成果,运用修辞学、语义学和诠释学的方法对《淮南子》中的“隐喻”进行研究。  本论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淮南子》的文献回顾,对西方“隐喻”研究做了系统的归纳,为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做了详细的说明,阐述了论文中
最终什么能够决定行为是否道德准则。不同的哲学体系对此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从某个角度来看,阳明哲学和康德哲学都将这一能够立法的能力放在人的心灵之中,本文用康德先验哲学的方式(即对主体的先天思维能力进行分析)对阳明哲学进行梳理,目的是为了弄清在阳明哲学中有哪些不证自明的预设和能够进行道德立法的先天能力。全文除了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三章。其中,第一章“阳明之诸本体”,首先考察阳明作为先天因素的诸本体概念,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