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甘草酸-羟喜树碱胶束的构建及药动学评价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羟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是喜树碱类衍生物中抗肿瘤活性较高的生物碱,是典型的拓扑异构酶Ⅰ(Topoisomerase Ⅰ,TopoⅠ)抑制剂,对膀胱癌、肝癌等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作用。然而,HCPT的水溶性极低,传统的HCPT注射液通过碱化来增加其水溶性,对肿瘤的作用强度仅为非碱化HCPT的1/10,稳定性差,且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使HCPT的临床使用面临极大的挑战。对此,以构建安全给药体系为目标的HCPT新制剂研究成为国内外的热点,但至今尚未有新制剂在国内成功上市。推测:载体的毒性和稳定性等是制约成药的重要因素之一。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L)是从传统中药甘草提取得到具有两亲性的小分子化合物。与大多数载体材料不同,GL本身具有抗炎、保肝等药理活性,已有研究证实GL可作为一些难溶性药物的载体,且有效地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但是以GL为载体的静脉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故本文以GL为多功能载体构建可供静脉注射的甘草酸-羟喜树碱(GL-HCPT)胶束,评价其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药动学行为,为GL-HCPT胶束的后续研究和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用于测定HCPT的浓度。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GL-HCPT胶束,以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考察GL-HCPT胶束的理化性质及制剂的稳定性,并采用透析法考察GL-HCPT胶束的体外释药行为。分别从体内和体外两个方面评价GL-HCPT胶束的抗肿瘤活性,同时考察GL-HCPT胶束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结果和讨论:制备得到稳定的GL-HCPT胶束,粒径为105.7±9.7 nm,PDI为0.145±0.2,Zeta电位为-45.5±1.3 mV,包封率为97.25±0.05%,载药量为8.95±1.48%。测得GL在2%乙醇溶液(v/v)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明显小于在水中的CMC值,表明乙醇的加入有利于GL胶束的形成。GL-HCPT胶束在体外释放HCPT的速度明显减缓,无突释行为。与Huh7细胞相比,HepG2细胞对HCPT表现出高敏性,且细胞内的Topo Ⅰ表达水平更低。与临床所用的HCPT注射液相比,GL-HCPT胶束通过更显著地下调HepG2细胞中TopoⅠ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增加细胞对载药胶束的摄取量,提高细胞的增殖毒性以及促进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发挥更强的抗肿瘤活性。GL作为静脉给药体系的载体基本不影响HCPT在SD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却明显地改变了 HCPT在重要器官的分布规律。结论:基于GL具有两亲性和药理活性的双重特性,本文构建了稳定、可供静脉注射的GL-HCPT胶束系统,较好地解决了HCPT所面临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疗效问题,增强了HCPT在体内外的抗肿瘤活性,同时减轻其对正常组织的毒性作用。因此,GL-HCPT胶束具有成为新一代Topo Ⅰ抑制剂的发展潜力。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白细胞介素34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它广泛表达于大脑、心脏、肝脏、脾脏、肾脏和结肠等多种组织,主要分布于皮肤和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巨噬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存活。此外,白细胞介素34还通过多配体蛋白聚糖-1依赖的机制诱导髓系细胞迁移,并通过增加黏着斑激酶和细胞外信号相关激酶1和2的磷酸化水平,参与诱导巨噬细胞的浓度依赖性的趋化过程。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体外细胞实验方面,对于其在体内影响
学位
目的:基于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探究硬皮病患者出现的心脏改变及其与硬皮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并探讨相关的病机。方法:根据2013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关于硬皮病的分类标准,以29例弥漫皮肤型硬皮病患者为样本(病例组),以同期的26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对照组),统计其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程、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等临床指标;根据改良的Rodnan皮肤评分(MRSS
学位
本项科研工作来源:自主选择randomly目的和意义:毛细血管畸形(Capillary malformation,CM)是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的一种不可逆、不规则扩张改变,是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脉管畸形。大部分患儿家长将CM简单地认作“胎记”,对其性质认识明显不足;在我国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的命名比较混乱,临床分类及诊断经常混淆。CM中鲜红斑痣与鲑鱼色斑的临床表现、预后和处理方法完全不同,认清CM本
学位
研究背景: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anoma,UM)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约占所有眼部黑色素瘤的85%。治疗后超过50%的UM的患者会发生转移,最常转移的部位是肝脏。发生转移的UM对化疗不敏感,一旦转移,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患者的平均存活期只有2~8个月。基因突变分析显示UM最常见的突变基因是GNAQ和GNA11,超过80%的UM患者携带其中一个突变。GNA11是GNAQ
学位
背景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导致血尿酸升高引起的一组疾病,早诊断、早防治对痛风患者尤其重要。调查痛风患者生活饮食习惯、影像学特征以及总结中医证型特点研究对痛风的认识有重要意义。目的采用生活饮食习惯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常住广东地区痛风患者的生活饮食习惯,并探讨其对痛风发生、血尿酸水平的影响;评估痛风患者疼痛关节超声特征对判断关节存在尿酸盐结晶的能力;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的痛风患者的临床特征。
学位
研究背景β-地中海贫血是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之一,主要致病机制是β-基因簇发生基因变异导致β-珠蛋白合成障碍,使α/β-珠蛋白链比率失衡,不能合成具有正常生物学功能的血红蛋白四聚体,造成贫血。在人造血系统的不同发育阶段表达不同类型的血红蛋白,胚胎早期卵黄囊中表达胚胎血红蛋白Gower-1(ζ2ε2),胎儿肝脏中表达胎儿血红蛋白HbF(α2γ2),婴儿出生后骨髓中表达成人血红蛋白(HbA,α2β2),
学位
研究背景准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PCASL)被认为是动态敏感性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enhanced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DSC-PWI)的一种有效替代方法,它可以无创地评估脑肿瘤的血管生成和分布。然而,PCASL脑血流量
学位
研究背景中国的脑血管病防治工作目前已初显成效,但脑卒中仍是我国成年居民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在我国,脑卒中的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危害巨大。因此,脑卒中预后不良的风险评估对临床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已有不少研究证据表明,肠道菌群是心脑血管疾病新的危险因素,同时也与传统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本课题组在前期的临床研究中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短
学位
研究背景目前造血干/祖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HPCT)主要采用静脉回输的方法,较多细胞沉积于肺、脾、肠和肝等髓外器官,未能归巢至骨髓发挥作用,降低了移植效率。骨髓内移植(intra-bone marrow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IBM-BMT)旨在使造血干/祖细胞在
学位
背景:转录组测序(RNA-Seq,通常指mRNA-seq)对正常和病理样本提供数字化和可视化转录组图谱,促进了对生命和疾病过程的分子机制的理解,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是功能基因组学的关键组成部分。RNA-seq已经从群体细胞测序深入到单细胞测序。但是,即使是现行群体细胞RNA测序文库构建也是步骤繁多、费用昂贵、费时费力,而且测序成本高。人们期望一种更高效、高通量的简便RNA-seq技术。我们注意到,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