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密切互动,无论是中国的对外交往,还是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此相比,人们对中国对外关系——特别是对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本身——的研究尚显不足。有鉴于此,本论文即是在这方面进行的初步尝试,试图对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脉络、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推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发展的时代背景与内在动力等问题进行探讨。就此而言,本论文也是对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学术史的一种探索。
实际上,影响与推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进展的因素是多样的。从宏观的视角来看,本论文认为,一方面,全球层次上的诸多变化和中国在内政外交方面的发展与进步是影响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最重要的历史因素;另一方面,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整个社会科学逐步转型的大背景中,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也愈益重视与世界社会科学学术圈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关系学科内部的理论话语、分析工具等也由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上述两个因素是影响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发展变化的最深层动力和源泉。因此,本论文的目的与主旨不仅仅在于展现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成就和现状,更在于揭示和展现社会背景和知识传统究竟如何共同影响并塑造了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这也是本论文的学术意义和创新点所在。
通过运用剑桥学派的“历史语境”研究方法,本论文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语境对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推动和塑造,展示了中国国际关系学术研究发展史的新图景。具体地说,剑桥学派的“语境主义”方法是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史研究方法,注重将思想家的文本(text)重新置于其当时所处的历史语境(context)之中来进行考察,把历史语境作为解读思想家文本的前提和条件。实际上,影响和塑造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语境构成是非常复杂的。为了研究的方便,本论文只选取了其中最为重要和方便操作的三个方面,将本文中的“历史语境”定义为:推动一项研究议题形成和发展的国际关系语境以及社会语境和知识语境。
在具体的分析和考察中,本论文选择了国家利益、主权、安全观这样几个既重要、又能够反映中国国际关系学者认知变化的议题。与传统学术史的问题研究不同,本研究更加突出“经典文本”的重要性。在每个议题中,本论文都只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者的有代表性的文本,从而更加充分地展现了“历史语境”对“文本”塑造。
通过对以上几个议题的考察,本论文认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成就是三十年来中国社会进步与中国社会科学学科化发展的共同结果。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国际关系实践是推动国际关系研究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国际关系自身学科化的进展,则为这一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工具和技术支持。因此,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在紧握时代脉搏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学科研究的规范化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