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主人公露西焦虑的本质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eys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坛显赫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人道主义者和散文家,曾荣获詹姆斯·泰特·布莱克文学纪念奖。为了缅怀福斯特的深远影响,美国文艺学院特别设立了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奖。福斯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发表于1908年,是福斯特早期最优美、清新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家庭的少女露西,为追寻爱与自由冲破世俗樊篱,宣泄内心焦虑的经历。福斯特在小说中通过对露西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探索,向人们揭示了维多利亚时代个体产生焦虑的重要原因,以及自然的真实感情和虚伪的迂腐观念之间的冲突。
  本文以弗洛伊德提出的焦虑理论为研究基础,旨在通过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这三种焦虑形式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露西产生焦虑心理的体现及其消解焦虑采取的相对应的防御机制进行了分析。本文试图将侧重点从露西内心潜意识的焦虑,转移到维多利亚时代影响下的焦虑,对不同层面的“焦虑”进行展现和消释。
  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分为四个章节。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福斯特的生平、创作及其重要作品《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在此基础上对该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由此阐明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并对论文的目的、意义和论文结构进行阐述。第一章是理论基础部分,简要回顾了弗洛伊德焦虑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并对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进行了详细论述。第二章分析了露西由于承受外部压抑而产生的现实性焦虑。长久以来生活在各种外部的监督和束缚之下,处于受压迫的状态。露西通过意大利之行,将注意力转移到自然风景和社会生活从而缓解了焦虑。第三章论述了露西产生神经性焦虑的根源及其表现。一方面,露西被困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和现实中,导致她对不同文化产生矛盾心理;另一方面,父权制社会的纪律规约和对自由的向往也使露西陷入两难的境地之中。露西处于社会和自我的双重压力下,最终在音乐的精神乌托邦中使自己的焦虑得到缓解。第四章探讨了露西的道德性焦虑,指明自我反思和对理想的追寻使露西处于困境之中,而她最终通过战胜自我和超越本我,达成与外部世界的和解。论文的结论部分指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在某种程度上是“焦虑”的消解之道,以“焦虑”的角度发掘在变迁的现实社会中与焦虑共处的方式,不仅表现了作者对现今社会人类精神状况的关注,也为现代人缓解精神焦虑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借助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分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露西的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揭露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中产阶级的精神状态,同时福斯特的小说文本展现了普遍存在的焦虑意识,这也是变迁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与焦虑共处方式的文本隐喻,并以此引发当代人关注和思考现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问题。探讨福斯特小说中主人公的焦虑本质,可以为福斯特作品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从古至今,拟声词在各民族的语言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语言系统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国内外研究者对拟声词大多围绕构词类型、句法语义和修辞功能三个方面来研究,而缺少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探讨。本文以俄汉语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成果对俄汉两种语言的非生命物体类拟声词进行对比分析,探究拟声词的音义关系及内部的认知机制,尝试归纳和总结非生命物体类拟
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俄罗斯形式主学派创始人和领袖之一。他与俄国未来主义代表诗人、戏剧家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在生活和学术上交往甚密。他们既是密友,也因相似的文艺观念在理论架构和文学创作上有所关联。值得注意的是,马雅可夫斯基在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的完善上功不可没,什克洛夫斯基的马雅可夫斯基批评也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本论文以什克洛夫斯基的马雅可夫斯基批评论著为主要研究对象,梳
“系统范畴意义”是А.В.Бондарко功能语法理论的核心之一,也是“功能语义场”理论的基础和前提。范畴意义具有普遍性,包含不同层面的语言单位。“功能语义场”遵循从意义到形式,再从形式到意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从状态结果语义范畴出发,找寻该语义范畴的表达手段,再从最主要的表达手段——完成体动词出发,探究该描写手段的语义特征。“结果”是人类语言普遍存在的功能范畴,是功能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之一。结果
“可能界限行为意义”是界限意义与可能情态意义范畴下的一个共有子范畴,存在于各种语言当中,在言语交际中出现的概率比较高。“可能界限行为意义”的语义丰富,表达手段多样,其表达手段之一为构式“Vb.perf”,此手段隐含着一种说话人意会却未言传的意图。本文以“俄语可能界限行为意义”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俄语可能界限行为意义”进行界定,对其表达手段进行归纳分析,采用实例分析法,从“俄语可能界限行为意义”的众
观念的研究由来已久,观念词作为承载思维、认知、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不仅在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更成为了语言文化学研究的热门。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的观念词被看作是具备一定语言文化特征的,是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于一体的复杂综合物,观念词的研究对进一步深入探索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俄汉观念词“весна/春”作为研究对象,以人类中心论、熟语理论、文本对话理
学位
本研究通过对语言世界图景理论研究在国内的发展趋势分析,试图探索以“语义世界图景”建构为目的的“语言世界图景”研究。语言世界图景在国内的发展以语言文化学领域为主,其研究以文化观念词为研究对象,尝试揭示语言世界图景。在俄语语言学领域,莫斯科语义学派通过编纂词典将词汇语义研究的成果词典化,从而达到构拟俄语词汇语义系统中潜藏的语言世界图景。本文将从语言语义学的角度切入,研究词汇语义系统中的语言世界图景。本
在当今语言学发展中,观念始终是重点研究对象之一。无论是在认知语言学还是语言文化学领域,一直将观念视为研究民族心智、民族文化的切入口。这些观念主要以词汇的形式保存在各民族语言中,其内容蕴含了大量的知识信息,是我们研究语言世界图景的有效途径,也是挖掘民族文化的基本单位。季节是俄汉民族共有的时间观念,自古以来在两民族的认知中都是重要的世界图景片段,它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感态度和价值评价。尽管两民族的四
学位
风格翻译研究对文学作品翻译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从古至今,大量译学家对风格翻译进行探究,力求做到与原作风格一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者对风格的理解通常借助于具有抽象性、印象性词语。这些词语在一定层面上可以反映文本的风格特点。然而印象性词语具有一定主观因素,对风格翻译研究缺少一定科学严谨性。二十世纪80年代,刘宓庆提出风格标记理论,认为可以从语言学角度对风格进行分析。风格标记理论为译者在语言结构层识
词汇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基石。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英语词汇的形式意义关联,挖掘建构英语词汇的语义网络,学习者就很难适情适景适度地进行有效的交流。如何高效地掌握解码英语词汇语义已经成为外语学习者面临的难题。本论文尝试以从大量的英语派生词入手,聚焦研究建构英语核心形容词性后缀的典型和非典型的语义网络。有效识解每一个形容词性后缀的语义衍生路径。  本论文认为,形容词性后缀不仅单单涉及到词类的转变,通过添加词缀
学位
新冠肺炎疫情是继“非典”后的又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影响波及全球,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报道不胜枚举。在全球共同对抗疫情的背景下,中美两大国对疫情的报道和解读呈现出不同态势,其中受到较大争议的疫情漫画承载了极大的政治意义,因此本文以中美新冠肺炎漫画为研究对象,从批评认知的角度对比分析中美意识形态权力和文化异同。近年来,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国内语言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