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瓦尔特·本雅明(以下简称:本雅明)在学界被列为“难以分类的人”,而他却独以“语言哲学家”自许,语言理论在其思想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他一生的思考求索,始终围绕着弥赛亚救赎的理想。因而,本雅明救赎美学的审美意义也正是体现于他持续不断探寻回归本源的途径这一过程中。本雅明的语言观是在德国浪漫主义语言传统和犹太教神学思想的共同影响下产生。他吸收《圣经·创世纪》的宗教元素,结合犹太教喀巴拉神学中的生命之树图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瓦尔特·本雅明(以下简称:本雅明)在学界被列为“难以分类的人”,而他却独以“语言哲学家”自许,语言理论在其思想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他一生的思考求索,始终围绕着弥赛亚救赎的理想。因而,本雅明救赎美学的审美意义也正是体现于他持续不断探寻回归本源的途径这一过程中。本雅明的语言观是在德国浪漫主义语言传统和犹太教神学思想的共同影响下产生。他吸收《圣经·创世纪》的宗教元素,结合犹太教喀巴拉神学中的生命之树图式,表现原初上帝语言中语言与精神同一的完美状态,同时揭示人类语言中精神性丢失的现状,并以此隐喻世俗世界的堕落。他从神学语言观角度展开对康德“经验论”的批判,因文艺作品本身的语言性质所具有的真理性意义,而寄希望于文艺批评。本文主要涉及的追求真理、“反思”、“内在批评”、“救赎批评”等都是他为实现语言的救赎而在文艺批评领域所做的探索。“救赎”的审美目标也正是在这一探索中初步形成。然而真正使语言开始走向救赎,并将其提升到理论高度的是本雅明翻译理论的形成。翻译代表本雅明语言理论的高阶层次,与他的语言观紧密相连。面对已然堕落的世俗语言,他希望通过翻译恢复其原本的精神性。而翻译活动的展开必须具备几个条件,即文本本身具有可译性、合格的翻译者和恰当的翻译方法。翻译的对象是否具有可译性是取决于文本本身的语言性质,而能胜任的译者需要具备批评反思的能力,另外,考虑到由本雅明的神学语言观确立起的语言系统中不同层次语言间的关系和性质,以直译法作为翻译方式最为恰当。在以上条件都满足的基础上才可以进一步讨论译文和原文的差异及关系,并尝试说明译文在语言性质上对原文的超越意义。本雅明在翻译波德莱尔的作品时获得了以寓言直观的方式透视现实世界的启示,于是就语言理论衍生出新的思维方式,即寓言。寓言原本作为言意分裂、言此意彼的文体与本雅明的堕落语言——语言与精神分裂、语言被用于传递世俗信息——有强烈相通之处。除此之外,翻译采取的直译法,以损毁原文语言中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而造成的言意分裂是寓言思维在本雅明语言观中的再次体现。他将神学的语言—翻译理论与寓言相融合的做法无疑是对寓言的重新诠释。那么,语言的救赎目标实现时,语言与精神回归同一的“纯语言”状态就意味着寓言性的消除。翻译作为本雅明语言哲学中承担语言救赎任务的理论形式,不仅赋予了其前期的神学语言概念以理论价值,同时促进了对其意义重大的寓言理论的发展和形成。将语言—翻译理论与寓言思维相结合的做法,除了强调其终极的救赎审美意义之外,也为在本雅明看似“驳杂”的哲学思考中廓清其系统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其他文献
安妮·卡森作为当今世界文坛古典学养最为深厚的诗人而广受赞誉,她是古典精神的当代阐释者,擅长用当代的方式、创新的形式来重新阐释古典。《红的自传》是一部诗体小说,也是安妮·卡森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讲述了主人公如何坦然面对自己异于常人的身份。安妮·卡森在碎片化但又连贯的叙事中重构了希腊神话中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猎杀怪物革律翁的故事。本文聚焦于这部诗体小说,从空间的角度切入,运用空间诗学相
岩石薄片图像是进行地质储层岩相鉴别的主要依据,通过对偏光显微镜下岩石铸体薄片的观察,能够得到该岩层中所含岩石的种类、粒度大小、孔隙分布等信息,这些信息为后续油气储藏量的推断提供了数据支撑。在分析油气烃源岩或储藏层的地质研究中通常采用人工鉴别的方法,将岩石薄片图像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文字的形式完成岩石特征描述,但是这样的方式需要拥有专业地质知识的研究人员进行观察判别,不仅耗时耗力且鉴别效率较低
布莱恩·弗里尔(1929-2015)是爱尔兰戏剧家、短篇小说家和“户外日”剧团的创始人。在1960年到2005年的创作生涯中,弗里尔共出版了二十余剧本,离家、寻根、返乡一直是他作品的主题,然而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其作品中的共同体思想的发展性多被忽略。本论文基于弗里尔创作与不同时代的三部作品:《费城,我来了!》、《莫莉·斯维尼》和《家乡》,结合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和美国爱尔兰裔政治学家
硪号是人们参加集体劳动时唱的一种民间歌曲,目的是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行为,调节劳动情绪。打硪这种劳动形式广泛使用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目的是在修堤和筑坝的时候将地基夯实。本文以“山东省黄河硪号调查研究”为题,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观念、实地调查的理论及方法,并借鉴社会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归纳法、文献搜集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着重分析山东黄河硪号的音乐特征,挖掘其背后
《天堂》(1994)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第四部小说。该小说从一位东非少年的视角出发,讲述个人在社会动荡、历史变迁大背景下的成长困境和身份追寻,揭示东非世界复杂微妙的权力运作。基于权力理论,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主人公优素福被卖给富商为奴后的的生活经历和所处东非社会环境的解读,探讨权力关系在家庭、商旅活动以及东非殖民地中的体现。传统家庭模式深受伊斯兰教义影响,商旅贸易有其悠
当今跨学科项目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对能够在义务教育中落实项目学习的教育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高等教育仍然处于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尴尬境地,这就导致了高校人才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因此,在当今的教育改革中,实现并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工程设计为核心的跨学科项目学习,强调跨界实践,让学生体验工程设计过程,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像工程师一样
目前,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污水排放量与污染物种类日益增多,水体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对居民生命安全以及工业生产效率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作为环境治理的一部分,污水处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此外,推动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是众多建设者和研究者们所关心的重点问题,也是促进工业4.0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众多智慧化产品层出不穷,作为智慧水务至关重要的一环,污水处
马克思曾对魏特林的《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有过极高的评价,恩格斯在《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一文中也称其是“德国共产主义创始者”,魏特林因受巴贝夫、圣西门和傅立叶等的影响而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是空想社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承上启下的人物。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十分深刻,抓住了关键,他勾画的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至今仍有一定借鉴意义。他的思想体系和实践活动对德国共产主义的发展起到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世界范围内不平衡发展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代表人物列斐伏尔、哈维等针对20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新一轮的发展带来的空间变化,围绕资本在空间中的流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分析。尼尔·史密斯继承了从马克思到列宁的关于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的论述,把列斐伏尔和哈维关于空间的思考融入到对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的研究中,以此来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
作为西方激进左翼、后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朗西埃以其特有的方式,对当代政治哲学进行了批判。朗西埃所创造的概念性政治词汇并不与传统的其他概念语言进行直接对抗,而是对于后者做出了某种改变和替换,目的在于聚焦那些被遗忘于政治参与之外的主体所在的位置。其政治理论中特有的民主、平等与解放思想,充分地揭露与抨击了西方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阶级矛盾与普世价值观等问题。朗西埃的政治概念主要受到了马克思政治思想、阿尔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