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我国产学研深度融合研究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holar1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产学研融合进程与产业发展规律和产业结构有关,传统产业由于科技含量不高,总体上产学研融合程度不深。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酝酿爆发,与产业变革共同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新科技革命在多个领域同时出现变革,并且各领域相互影响,使得创新呈现了新的业态。新科技酝酿了新的产业变革,仅有科技创新,没有将之商品化、产业化的能力无法助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这需要先进制造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然而新的科技创新大多建立在现有科技基础上,在综合化、多学科知识领域进行突破,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这对于资金、人才、管理经验等要素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很难满足,需要创新主体及支持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对产学研各主体合作程度及相互关系的描述。产业界和学术界在内部逻辑、运行机制、利益诉求、文化属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随着集成创新与创新网络模式的发展,创新不只是发生在大学和研究机构,已经扩展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多个主体集成创新并形成了一体化的网络结构。第一,本文首先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出发,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归纳、梳理,对产学研深度融合内涵进行了定义,在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以创新链条全过程为基础,创新主体与支持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互利、共生的创新生态。同时构建了我国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中心-外围”分析框架,研究了主体要素、资源要素、环境要素和关系要素等基本结构,以及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表现为主导创新种群的优胜劣汰、不断演替,通过聚集与扩散机制的作用,创新种群环境适应力逐渐增强,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进程不断加快。第二,本文对创新生态系统中各链的融合机制及困境进行了探讨。与自然界中形成的生态系统类似,不同创新种群之间存在基于创新行为的竞争、互利、共生等各种关系,通过集成创新和分工与协作,以供需关系为纽带,基于科学研究、产品研发、产业化等创新链条全流程,创新生态系统存在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金融链、服务链等生态链,各链之间以及与创新环境的交互作用构成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复杂变化,并提出要在制度创新引领下,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和市场自发调节作用,破除创新关卡、促进“四链合一”。第三,论文研究了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动力机制,其中既有创新环境的诱导作用,也有创新资源流动转化的整合作用,共同形成了促进产学研合作向深度融合的动力因素。此外,还分析了动力机制的演变过程,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存在着形成动力、融合动力和发展动力的不同作用形式,需要破除阻碍动力因素作用发挥的障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第四,论文在分析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案例研究。以硅谷产学研融合自发形成的创新生态为例,硅谷地区以大学衍生企业为基础,政府、风险投资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主体深度参与、加快促进,形成了充满创新创业活力的创新生态。斯坦福大学通过建立工业园区、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创业、强化教师、学生与企业人员深入交流等多项措施,促进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以关键种群的不断交替为特征,源创新和流创新的共同作用导致硅谷的创新生态不断演替。第五,在现有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提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包括营造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构建创新导向的金融支持体系,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
其他文献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全面而又深刻地改造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思维方式,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场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变化还会继续延伸,技术生存逻辑以前所未有之势成为支配人和社会生存的形式。在这一技术变革下,人的内在精神发生较大的变化,人的内在品质和稳定性被打破,人与技术出现了双向建构,社会发展方式、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形式被重新塑造,社会力量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技术对人和社会改造
由于低频噪声波长大穿透力强、衰减慢且具有隐蔽性,长期受其影响将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巨大的危害,低频噪声控制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传统的基于质量定理的隔声材料和基于多孔纤维的吸声材料因其在低频段的吸/隔声效果较差,通风性能差且体积过大,无法在小空间内进行低频通风降噪。近年来出现的声学超材料因其小尺寸控制大波长的特点,为低频吸/隔声的声学器件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如何快速高效地设计结构参数使各
学位
学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战争的形态与样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时代的战争已经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对作战体系中各实体之间复杂关系进行描述是作战建模的关键,也是难点所在。在多任务的作战背景下,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及作战的高时效性、高对抗性和非对称性,辅助指挥员进行智能指挥决策,确保作战任务高速、高效的完成,是现代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和军事科学交叉的重要研究方向。因此,本文在多任务的作战背
尽管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们却一直没能摆脱传染病的侵袭。2020年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前所未有地影响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为了研究新冠病毒的传播机制与特征、预测疫情发展趋势,本文选取美国的新冠疫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疫情数据进行分析建模。首先,本文深入分析了经典的ARIMA模型、SIR与SEIR动力学模
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提升,零件表面三维形貌测量需求的不断提高,对测量系统的高精度、大范围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本文设计了一种适用于三维轮廓测量的高精度Z轴补偿二维工作台。采用共基面的结构设计,步进电机加丝杠驱动,光栅尺反馈实现XY方向定位。并在工作台上采用了电感位移传感器和光学平晶来实现Z轴补偿。基于此Z轴补偿工作台,采用光谱共焦位移传感器搭建了一套Z轴实时补偿的三维轮廓测量系统,通过stm32实现下
目的研究稀土氧化钕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炎症反应中circ_0000638的功能,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不同剂量氧化钕处理16HBE细胞48h后,分别采用ELISA和q RT-PCR法检测IL-8和IL-1β的表达。选用80μg/ml氧化钕浓度处理16HBE细胞48h,微阵列检测其circ RNA表达谱改变并用q RT-PCR实验进行验证。circ_0000638干扰/过表达后,采用
燃气管网仿真对于优化管网结构及管网管理有重要作用,在管网仿真模拟中使用的负荷是否贴合实际对模拟结果有直接影响,由于燃气负荷预测可保证预测负荷与实际负荷间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有必要将预测负荷用于管网模拟提高管网预见性运行管理的准确性。基于此本文建立了BP-CSO燃气小时负荷预测模型,在负荷预测模型中分析日期类型、天气状况、气温和时刻与负荷的相关关系,其中天气状况由蒸发量、日照时数、气压、降水量、
目的和意义:观察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提供优化治疗方案。研究方法:纳入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隔药灸组49例,西药组49例。隔药灸组于月经前3天予以隔药灸治疗,每天1次,西药组于月经疼痛时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早晚各1粒。两组均连续治疗3天,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以治疗前、治疗第1、2、3疗程及随访时的5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