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北极“去安全化”对策研究 ——以“北极-对话之地”北极国际论坛为例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a05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强,能源与航道这两大要素助推北极地区成为当今国际格局的战略重心之一。原本无人问津或者鲜为人知的议题增大了曝光度,北极事务呈现出安全化的态势。研究俄罗斯对北极事务的去安全化进程,可以补充安全化理论的解释力,也为去安全化路径提供重要的实践经验。本文选取了“北极——对话之地”北极国际论坛作为案例展开分析。该论坛是讨论与北极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热点问题以及发展多层次,多边机制以共同有效开发北极丰富自然资源潜力的重要平台。本文经过研究后发现,普京作为俄罗斯政策的最主要的话事人通过设置相关议程,框定相关北极话语,促进北极国际合作,对北极事务进行了去安全化操作。北极地区的去安全化有助于俄罗斯利用环境议题与西方社会展开对话,破解西方制裁、军备竞赛所产生的困境,助力北极地区能源与航道的开发与国际合作。尽管受到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的重重制约,俄罗斯通过去安全化的努力推动北极合作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但是俄罗斯在这一进程中展现了其北极政策的开放性与合作性的一面,并且为国际社会实现其他议题“去安全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其他文献
韩国语中的补助动词用于动词后,帮助动词表达相意义、话者或主语的心理态度等样态意义。韩国语终结相补助动词是韩国语补助动词的一个下位分类,主要表达事件或状态的终结,同时传递主语或话者对终结结果的态度或情感,在现代韩国语中使用频度高,所以是韩国语词汇与语法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韩国语终结相补助动词因其表达的样态意义与上下文密切相关且存在着细微差异,很难找出汉语中能够与其一对一对应的表达方式,因此中国的韩
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教育部门把跨文化能力培养陆续纳为各学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则成了广大英语教学者和相关从业者关注的议题。本研究将以经典跨文化模拟游戏Bafa Bafa为案例,探究模拟游戏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文主要围绕两个研究问题:一是模拟游戏是否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二是模拟游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什么促进作用。本研究选取了来自上海市W大学和
本文旨在分析对比新闻话语领域中关于俄罗斯的英语新闻报道。语料库相关研究方法在本项对比研究中得以使用。通过在新华社和美联社官网检索关键词“俄罗斯”、“莫斯科”、和“普京”对新闻文本加以收集,所收集的文本均为2019年9到12月期间发表刊登。重复文本、署名栏、广告、图片、视频等均删除,只录入新闻正文,同时剔除仅将俄罗斯作为背景信息介绍的新闻。最终样本总数为908篇,两大机构的新闻各400多篇,共计28
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在19世纪下半叶活跃于文坛。作为一名高产的苏格兰作家,斯蒂文森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游记作品。19世纪90年代,他基于南太平洋旅行创作了多部作品。本论文试图通过对斯蒂文森的两部不同体裁的南太平洋作品《在南洋》和《弗利沙海滩》的详细考察,探讨斯蒂文森的南太平洋文学绘图及其三种绘图方式。论文以罗伯特·塔利的“文学绘图”概念作为理论指导,分析斯蒂文森如何在文学创作中运用不同文学
本文选取了韩国语频度副词中使用频率最高,且语义相近的频度副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1世纪世宗语料库中的例句,考察了三者在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的特点,并进行了对比。此外,利用15本韩中对译小说和10部电视剧的韩中对译剧本构建平行语料库,整理出了(?)的汉语对应形式。在语义方面,以词典释义和语料为基础,分析了三个频度副词的语义特征,得出(?)均具有反复性、持续性、习惯性语义特点的结论。句法方
Kiparsky&Kiparsky(1970)首次提出了“叙实(factivity)”这一概念,自此打开了语义研究的新视角。近年来,英语、汉语学界对“叙实性”进行了深入讨论,不仅构建了叙实性体系,也不乏个案研究。但目前,韩国语学界鲜有对“叙实性”进行细致讨论,只在语义学专著中的部分章节提及相关概念,且多延续Leech(1987)的观点,从“预设触发语”的角度提及了“叙实动词”。因此,本文立
任务重复是二语教学中使用很广泛的教学法之一。目前,针对任务重复教学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英语学习者的口语和写作的影响研究。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任务重复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英语学习者口语和写作产出的流利度、准确度、完整性和语言复杂性。但是任务重复应用于交替传译课堂的研究比较少,老师和学生对于交替传译课堂上任务重复教学法应用的认识和看法是否一致也影响到交替传译教学和学习的成果。本文通过对比交替传译课堂中学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是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教育哲学的深刻性与创新性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本文依据历史学中剑桥学派“历史语境主义”的研究范式,探讨密尔教育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教育哲学本身的内涵与意义,以及其与密尔功利主义伦理诉求的内在联系。19世纪的英国处于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但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密尔认为教育是解决社会问
工业革命初期,英国传统产业快速向现代化产业转型,机器竞争冲击下的纺织工人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卢德运动。虽然卢德运动在英国政府的强力压制下以失败告终,但是其砸毁机器的举动永远成为后世处理人机关系的内在顾虑。如今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机器大规模替代人力的趋势是否暗示新一轮卢德运动的卷土重来?本文旨在通过对卢德运动的深入分析,从历史中探寻人机冲突的内在因素,以求为当今世界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提供思路。本文得出结
作为元中后期重要书家,柯九思书名被诗歌、绘画、鉴藏所掩,其书法不被后世所重,研究成果较少。有鉴于此,本文对柯九思所处社会背景、生平阅历、书学思想及作品风格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又将柯九思与同时期书家书风进行比较,对其书法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柯九思在经典法帖的学习中,领会魏晋神韵,融入个人审美意旨,追求清逸绝俗。其作品风格独特,极具时代精神与创新意识,对元中后期以及明代书法的发展,有承上启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