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治疗模式对乳腺癌肝转移预后影响的研究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ingguixu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比较乳腺癌肝转移患者采取不同治疗模式的生存情况,分析局部治疗在乳腺癌肝转移患者中的价值,同时探讨乳腺癌肝转移的预后因素以及转移部位穿刺活检在临床诊疗中的意义。[方 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7年10月云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乳腺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患者262例。根据是否采取局部治疗分为全身治疗组(205例)和局部治疗组(局部治疗+全身治疗,57例)。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间的生存差异,并探索影响局部治疗后远期生存的危险因素。选取符合要求的85例乳腺癌肝转移患者,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各因素(包括:诊断乳腺癌年龄、T分期、N分期、原发灶治疗情况、肝转移发生时间、确诊乳腺癌至肝转移时间间隔、肝转移灶数及肝转移灶的大小)对生存率的影响,将单因素分析中表现出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到影响乳腺癌肝转移患者远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原发灶和转移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状态之间的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结 果]1、生存分析:局部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19个月,较全身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延长(11个月),两个治疗组之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肝转移灶数对乳腺癌肝转移患者局部治疗后的远期生存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HR=1.637,95%CI:1.173-2.283,P=0.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肝转移患者采取肝脏病灶切除术或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全身治疗较单纯全身治疗的总生存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患者OS有关的因素为:原发灶手术治疗(χ2=8.433,P=0.004)、原发灶辅助化疗(χ2=5.609,P=0.018)、原发灶放射治疗(χ2=6.915,P=0.009)、肝转移发生时间(χ2=13.614,P=0.001)和肝转移灶数(χ2=4.522,P=0.033)。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转移发生时间(HR=0.625,95%CI:0.484-0.809,P<0.001)和肝转移灶数(HR=1.902,95%CI:1.142-3.169,P=0.013)是乳腺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转移灶病理特点:肝转移灶与原发灶相比内分泌受体状态和HER-2状态均有所改变,其ER、PR、HER-2不一致率分别为:27.78%,47.22%,5.56%。受体状态及HER-2状态发生改变的患者OS较未改变的患者无明显差异(P=0.198)。[结 论]针对乳腺癌肝转移,全身系统治疗联合局部肝脏病灶切除术或射频消融术等局部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而血管介入局部治疗未见生存获益;乳腺癌肝转移患者的获益程度,与肝转移灶数以及肝转移发生的时间具有相关性:转移灶数目少于3个的患者,局部治疗预后相对较好;初诊即为乳腺癌肝转移的患者(Ⅳ期),比辅助治疗之后出现肝转移的乳腺癌患者预后差;乳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受体状态和HER-2状态具有较高比例的不一致性,明确肝转移灶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对于乳腺癌肝转移的临床治疗至关重要,有利于为患者制定更加有效的治疗策略。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 CT影像组学在肾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包括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肾乏脂肪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 without visible fat,AML.wovf)、肾乳头状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和肾嫌色
[目 的]以乳腺癌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以超声图像主观特征和基于不同的深度学习模型及百度大脑开放平台图像处理后的数据为基础,探讨乳腺BI-RADS 4类肿块在不同的深度学习模型、百度大脑开放平台(EasyDL)以及运用列线图建立乳腺超声相关模型预测乳腺癌的价值。[方 法]1回顾性收集2019年01月—2019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乳腺癌切除术女性患者超声图像17231张(2578例
[目的]探讨3D可视化重建技术在脊柱转移癌手术中对预后、手术时间、手术出血的影响。[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在2019年至2020年26例接受SSVPI的脊柱转移癌患者进行随机配对分析研究(其中12例术前进行3D可视化重建,14例术前未进行3D可视化重建)。记录两组患者术前ASIA分级、SINS评分、Tomita评分、修正Tokuhashi评分、VAS疼痛评分、KPS功能状态评分,手术
第一部分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退缩模式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目的]探索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退缩模式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8月-2019年6月在云南省肿瘤医院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的乳腺癌患者710例,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共筛选出215例患者纳入本部分研究。根据NAC后病灶的形态改变将其分为向心性退缩(conce
[目的]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纵隔淋巴结性质的准确判断,可以为临床医生准确获得患者的病情进展程度及分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更加符合精准化治疗原则,让患者获得疗效更好、经济效益更佳的治疗。根据中国2018版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潜在可切除患者中,ⅢA期单组N2淋巴结肿大且直径小于3cm的患者,绝大多数专家(93.3%)推荐,如果术前可证实单站N2转移,建议行新辅助化疗后再行手术。对于此
[目的]探讨89锶放射性核素治疗、多西他赛化疗及联合治疗三种治疗方式在内分泌疗法基础上治疗骨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三种治疗方式的不良反应,为骨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提供更加规范、合理、安全可行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肿瘤医院2009年10月至2020年10月符合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并且经影像学检查证实骨转移的136例患者。根据治疗模式将其分为89锶治
[目 的]目前关于转移灶不可切、原发灶无症状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原发灶处理的选择仍然存在着争议,通过Meta分析评价原发灶切除(PTR)对转移灶不可切、原发灶无症状的结直肠癌的临床预后及安全性。从而为临床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 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20年9月收录的原发灶切除与全身化疗治疗转移灶不
[目的]分析携带不同基因突变类型的肺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明确哪种类型的基因突变是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高风险因素,以便对这类患者术后疾病进展密切监测以及探索潜在的治疗策略。[方法]1、通过云南省肿瘤医院分子诊断中心数据管理系统,检索出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胸外二科送检的肺腺癌病理标本基因检测病例799例,按照病例选择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出434例,再收集所纳入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
[目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预后良好,当出现甲状腺包膜外侵犯(Extrathyroidal Extension,ETE),包括侵犯带状肌、喉返神经、气道、食道等组织时,复发转移风险明显增加,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尤为关键。本研究通过分析127例甲状腺外侵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
[目的]旨在回顾性分析BMI对中国西南地区小体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在2003年至2010年间,于云南省肿瘤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医院诊断了 525名乳腺癌患者。身高<160cm定义为小体型。排除了满足排除标准的病例后共入组了 315例资料完善的患者。临床和病理特点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生存分析使用Kaplan-Meier。通过Cox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计算出估计激素受体状态,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