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疗的新靶点和新工具 ——肿瘤相关长链非编码RNA和抗体的制备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wd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NRF2在肝癌中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它的激活既可以保护正常宿主细胞免受致癌物的侵害,也可以帮助肿瘤细胞抵御氧化应激和化疗的损伤。作为一个转录因子,NRF2主要是通过调控其下游基因实现功能的。以往的研究大都关注于其下游的编码基因,而对其下游长链非编码基因研究较少,该部分将从分子层面上阐明NRF2和长链非编码基因LUCAT1的关系,并探索LUCAT1在肝癌中的作用。实验方法:根据课题组已拥有的肝癌患者组织的二代测序数据,分析并发现LUCAT1在癌和癌旁组织存在差异表达。这7个不同组织,来源于两个拥有不同预后的肝癌患者。然后我们又在147个肝癌患者的临床样本和肝癌细胞系中,利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 LUCAT1的表达情况进行验证。为了进一步研究LUCAT1的功能,我们利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siRNAs)和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对LUCAT1的表达进行敲低。随后观察了NRF2下游编码基因的表达和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分析二代测序数据,我们发现LUCAT1在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并且在预后较差的患者的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更高。统计分析荧光定量PCR的结果显示相对于癌旁组织LUCAT1的表达在肝癌组织中的显著上调,其表达还和肝癌患者的综合生存时间呈负相关,和脉管浸润和转移的发生呈正相关,进一步的LUCAT1敲低实验表明LUCAT1的下调并不会影响NRF2下游编码基因NQO1和HMOX-1的表达,但可显著下调多药物抵抗相关基因(MRP1)的表达,而且显著抑制癌细胞增殖。实验结论:我们的研究提示LUCAT1不仅可以作为肝癌患者新的预后指标,也是潜在的能够去除NRF2部分负面作用的治疗靶点,但要深入了解LUCAT1在肝癌中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研究背景:研究发现雌激素受体在70%左右的乳腺癌中高表达。其下游编码基因的表达和乳腺癌内分泌的效果息息相关。然而雌激素受体信号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在其中的作用却尚未可知。所以本研究将鉴定雌激素受体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并探索他们和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效果的关系。实验方法:首先我们从GEO数据库中获得获得含有氟维司琼处理的MCF-7细胞系芯片数据,其包括空白对照MCF-7细胞组,雌二醇处理组,氟维司琼和雌二醇联合处理组。并利用ncFANs的重注释数据包,提取出芯片中长链非编码RNA的数据。然后利用在R语言中的limma软件包计算出了的长链非编码RNA表达差异,并根据差异情况找出雌激素受体调控的长链非编码RNA。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些长链非编码RNA的意义,我们利用GEO数据库中另一个MCF-7细胞系芯片数据构建了共表达网络,结合DAVID在线软件预测长链非编码RNA的功能。最后我们利用了两个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癌组织的测序芯片数据集,探索了雌激素受体相关长链非编码RNA表达的临床意义。实验结果:芯片数据分析结果发现33条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在雌二醇和氟维司琼处理下呈现相反的变化。我们将这33条长链非编码RNA定义为雌激素相关长链非编码RNA,其中PTPRG-AS1已被其他研究者证实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和肿瘤的分期和患者最终的生存相关。另外,编码基因和非编码基因的共表达网络显示,其中15条长链非编码RNA的功能和有丝分裂,DNA损伤和修复相关。最后我们还发现其中5条长链非编RNA的表达和他莫昔芬的疗效密切相关,并且它们能预测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患者的无远处转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实验结论:我们的研究显示雌激素相关长链非编码RNA可以成为指导乳腺癌治疗和预后的新的分子诊断指标,其中一些还可以作为靶向治疗的靶点配合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研究背景:要开发抗体药物,一个无法避免的难题就是抗体的制备。最经典的策略是先免疫动物然后制作并筛选能够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该策略中的杂交瘤细胞筛选步骤是一个极其费时费力的工作。传统的筛选方法是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或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但它们的缺点是无法实现高通量或者容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所以开发一个高效准确的筛选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方法:我们开发的新方法主要是利用Celigo图像扫描计数仪。具体方法是首先将过表达目的抗原CD39的中国仓鼠卵巢癌细胞(CHO)种在黑色96孔培养板(平板)的底面,隔夜培养贴壁后去上清,然后先用多聚甲醛固定细胞,再加入杂交瘤的上层培养基,最后加入荧光二抗和细胞核染料,并用Celigo进行扫描,上述过程所得到的阳性杂交瘤培养基对应的杂交瘤细胞会立刻用流式细胞技术仪检测。实验结果:在先固定细胞再进行和杂交瘤培养基孵育并染色的处理情况下,Celigo从672个杂交瘤培养基样本中鉴定出65个阳性样本,但利用活细胞进行的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它们全部是假阳性。随后我们变换顺序,先让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培养基共孵育,并引入了 CFSE标记的野生型CHO细胞作为内部阴性对照,利用Celigo在一天之内完成了 576个样本的筛选,每96个样品的扫描时间仅需约9分钟,最终得到16个阳性样本,对比这16个阳性样本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其具有高度一致性。之后我们对阳性杂交瘤培养基和纯化的抗体进行梯度稀释,并用Celigo检测发现,某些杂交瘤细胞的培养基即使被稀释256倍或者在抗体浓度只有5ng/ml时,Celigo仍能检测出阳性信号,并且我们利用Celigo输出的数据可以精确计算出标志抗体亲和力的解离常数。实验结论:该筛选方法具有高通量,高准确性和高敏感性。利用该筛选方法将会加快抗体类药物的研发。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糖尿病肾病(Diabetes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见于30%-40%的糖尿病患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重要病因,也是预测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糖、血压及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
研究背景和目的: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是惰性淋巴细胞的克隆性增殖,来源于T或NK细胞,现分类命名为T-LGLL和CLPD-NK。该病发病率低,属于罕见病。自1985年首次定义以来,国内外少有大宗病例报道。并且,该病目前缺乏共识性的标准一线治疗,当前主要为经验性免疫抑制治疗,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及环孢素等。临床医师对该病存在较大困惑,需要厘清认识,规范诊疗。为更好理解T-LGLL和CLPD
背景与目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trophoblasticneoplasia,GTN)是一类由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异常增殖而形成的恶性疾病。GTN对化疗敏感,低危患者通常采用单药化疗,生存率接近100%,高危和超高危患者则需多药联合化疗,虽然高危GTN患者治愈率可达90%,但超高危和难治性GTN患者的预后仍较差,约40%的患者死于疾病复发和耐药。免疫治疗已成为继外科手术、放疗、化疗和
第一部分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分类目的:探讨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分类及其进化历程。方法:本实验共收集了 182株菌,分别来自欧洲(n=63)、印度(n=46)、中国(n=49)、日本(n=2)、澳大利亚(n=21)和美国(n=1),其中162株来自病人,17株来自动物,3株来自土壤。采用ITS构建系统进化树对所有菌株进行分型,再从每个分枝中挑选113株菌进行Tef1-α、HMG测序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
食管鳞癌(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我国食管癌主要的病理亚型。虽然食管鳞癌的综合治疗方式逐渐趋于多样化,但其五年生存率仍然相对较低,食管鳞癌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安全健康危险因素之一,而其相对较差的预后主要与转移和化疗耐药有关。因此,深入探究食管鳞癌在转移和化疗耐药方面的相关机制,发现提示转移和化疗耐药的相关分子标志物,有可能成为提高食管鳞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放射治疗是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治疗主要或者辅助的手段。然而放疗不可避免地引发机体产生一些副反应,影响了放疗的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此外,核技术和核工业迅猛发展所伴随的潜在的核事故,将对受照人群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难以控制的伤害。因此,探索影响放射损伤的因素、开发治疗电离辐射损伤的药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本文系
研究目的胸主动脉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较其他类型心血管手术更常见,并且显著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虽然全主动脉弓置换合并支架象鼻植入术临床结局令人满意,但是该手术的一些特点可能会导致术后急性肾损伤。本文旨在阐明此类手术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其与短期临床结局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的收集了 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于阜外医院
目的:接触过敏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疾病,局部皮肤接触反应性化学物质后出现持续瘙痒和疼痛症状。其本质为Ⅳ型超敏反应,但其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使临床治疗效果仍不满意。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确定参与ACD伤害性感受的关键蛋白质。方法:采用化学诱导ACD小鼠模型,收集ACD小鼠和对照组小鼠的三叉神经节,运用定量串联质量标记(Tandem
背景:纳米金颗粒因为具有特殊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和理化性质,因而在原位成像、药物靶向运输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基于纳米金颗粒开发的药物在应用中通常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以提高生物利用度,所以上述纳米药物的血液相容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巯基聚乙二醇修饰的金纳米颗粒(PEG@AuNPs)被红细胞摄取后会诱发氧化损伤,导致红细胞膜上的带3蛋白发生聚簇化并损伤红细胞携释氧功能和变形能力
研究背景软骨组织缺乏自我修复的能力,曾被认为是单一细胞成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不断有研究者从关节软骨、鼻中隔软骨、软骨膜、椎间盘等组织中分离得到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群,称之为软骨干/祖细胞(cartilage-derived stem/progenitor cells,CSPCS)。CSPCS在软骨分化、软骨表型稳定和细胞外基质沉积方面具有优势,是软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逐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