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传记”写作的代表利顿·斯特拉奇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发表了《维多利亚时代名人传》一文,标志着传记写作的新时代。作为斯特拉奇的密友,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也开始了传记写作的实验。1927年,她在《新传记》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新传记”一词。此后,又于1939年发表了《传记的艺术》一文。在这两篇文章中,伍尔夫提出了颇具影响力的“新传记”观。“新传记”区别于传统维多利亚时代的传记文学,它强调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传记”写作的代表利顿·斯特拉奇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发表了《维多利亚时代名人传》一文,标志着传记写作的新时代。作为斯特拉奇的密友,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也开始了传记写作的实验。1927年,她在《新传记》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新传记”一词。此后,又于1939年发表了《传记的艺术》一文。在这两篇文章中,伍尔夫提出了颇具影响力的“新传记”观。“新传记”区别于传统维多利亚时代的传记文学,它强调文本艺术性、主张采纳各种艺术创作手段和技巧;倾向于关注传主心理活动;“新传记”中作家的主体意识也有所提高。它的独特之处给后世传记作家带来了空前的自由和新的启示。因此,对著名传记作家的新传记作品中叙事技巧的研究对于后世作家的“新传记”写作具有重要意义。
《奥兰多:一部传记》作为“新传记”提出者伍尔夫的首部传记作品恰好呼应了“新传记”观。文本极具艺术性,注重阐释传主奥兰多的心理世界和强调传记作家伍尔夫的主体意识。本文以伍尔夫的《奥兰多:一部传记》为研究对象,从叙事学角度研究文中用来展现新传记特征的叙事技巧。
首先,伍尔夫采用了小说的艺术技巧,凸显了传记的文学特性。作者闯入解构了传统传记所要求的所谓的客观真理,并为文本中的想象找到完美的托辞。通过间接展示的人物塑造技巧,忠实的地传达了奥兰多的一些不良品性。其次,以内聚焦展现了奥兰多内心深处对女性和文人的看法,通过意识流技巧奥兰多的思绪自由得穿梭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最后,“我们”作为集体型叙事声音诉说了伍尔夫的女权思想,而隐含作者的自由选择也反映了真实作者伍尔夫的同性恋倾向和雌雄同体思想。
《奥兰多:一部传记》是一部成功的“新传记”实验作品,在文中伍尔夫的“新传记”理论得以实践。本文研究作品中体现“新传记”特征的叙事技巧,对后世作者的“新传记”传记写作具有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简单断言构式是现代汉语中常见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语言现象。以往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主要分为传统研究和构式理论研究两种视角。传统研究主要依据动词“是”前后成分的指称内容,将其分为“等同”和“归属”两大类型,并对其句法和语义特征进行分析。从构式理论视角出发的研究则依据动词“是”前后成分的语义关系,将其分为:“定指”,“述谓”和“等同”三大类型。两类研究针对简单断言构式其句法、语义特征的研究成果丰硕,不
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高水平外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事关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对个体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先前的研究鲜有深入探讨高校外语教师的自我认知,及其与专业发展的关系。 本文以高校外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依据社会心理学自我认知、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旨在探究高校外语教师的自我认知与专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现有儿童指称研究当中,大多数学者采用了实验和故事讲述手段进行了研究,且只关注到语言单模态形式。但日常交际中,儿童谈话内容不受限制,随性而为且伴随大量的非语言形式,是多种模态的配合。本研究旨在探讨学龄前儿童日常交际中,儿童指称形式的共时特征、历时特征以及语言和非语言等多模态形式如何协同表达意义。 本研究考察了10名学龄前(2-5岁)儿童自然互动话语中的人物指称形式,具体回答三个研究问题:(1)学龄
鲁道夫·阿纳亚(Rudolfo A.Anaya,1937-2020)是美国当代著名墨西哥裔作家,也是当代奇卡诺文学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奇卡诺文学之父”。他的著作颇丰。其中,“新墨西哥三部曲”被公认为是其最有影响的作品,其内容主要涉及奇卡诺文化,社会不公以及环境不公等议题。该三部曲问世后,便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也广受学界好评。该三部曲包括《祝福我,乌蒂玛》(Bless Me,Ultima,1972)
石黑一雄是一名“无家可归的作家”,坦言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角色,没有能够让自己辩护或书写的国家。因此,他面向全球化读者而采取无国界的国际化写作方式,探讨不同群体的生存困境。他的小说《别让我走》讲述了在某个假想的社会中,以凯茜、露丝和汤米为代表的一群克隆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作为人体器官捐献者的故事。小说中呈现出来的驯顺克隆人形象引起了读者们的广泛讨论,深入探讨其驯顺性具有重要的文本价值。本文运用福柯的“驯
语码转换是指在书面语篇或者口语语篇中,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或语言变体之间交替使用的现象。由于语码转形式多样化,呈现出受语言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心理动机制约的特点,其吸引了社会语言学家、句法学家、心理语言学家以及语用学家对语码转换的广泛研究。不同语言学家从他们各自的角度对语码转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然而,他们仅仅孤立、单一地从某一方面研究语码转换,没有综合、多方面地考虑影响语码转换的因素。鉴于此,基于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后期一位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诗人和唯美主义者。王尔德所创作的四部喜剧《温夫人的扇子》、《不要紧的女人》、《理想丈夫》和《不可儿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英国文学做出了贡献。王尔德喜剧中的英国绅士形象是其成功重要的因素。王尔德喜剧中的绅士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剧情的发展,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研究王尔德喜剧中的绅士形象有利于揭示王尔德喜剧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时时刻刻》(The Hours)是美国当代杰出作家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的一部实验性文学作品,其创作灵感来源于20世纪英国“心理小说学派”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活以及她的作品《达洛维夫人》。本论文基于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分别从《时时刻刻》的语言艺术性、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三方面探究该小说中的陌生化艺术。本文试图探究坎宁安在《时时刻
桑德拉·希斯内罗斯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奇卡纳作家之一,她以自己的双重身份成长经历为背景,创作了成名作《芒果街上的小屋》。小说以墨裔小女孩埃斯佩朗莎的成长经历为主线,生动描写了众多生活在美墨两种文化之间的奇卡纳女性所受到的来自性别、种族和阶级的三重压迫。 本文以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为视角论述奇卡纳的身份危机,以及她们如何在困境中实现了对性别、族裔和阶级身份的成功建构。首先,论文讨论墨裔男性通过建构的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