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体国经野”研究

来源 :赵金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xin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国经野”之说首见于《周礼》,用来描述早期中国的营国理念和国土空间秩序。刘勰援引此语用来评价汉赋的主题内容、书写模式、文学功能等。本文从“体国”“经野”观念的形成、都城书写、国土规划描写、道里信息、地理想象、书写模式等方面,来考察汉赋“体国经野”书写中的都城观、地理观、国家认知、疆域观念、交通变迁、礼乐风俗、国家治理,以及文本建构、学理阐释和后世影响。第一章讨论早期中国的“体国”“经野”观念及文学书写。早期经典文本描述了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都邑的选址、规划、营建、布局过程,描写了都邑体制、建筑形貌、苑囿环境、狩猎场景、市井风情等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活,初步形成了都邑、建筑、苑囿、田猎等“体国”书写主题和书写模式,初步总结了早期都邑的营建思想。早期经典文本中的国土秩序书写,包括三代的现实政治地理,“九州”“五服”等理想的国土规划设想,以及远行描写中呈现的现实地理空间和想象地理空间,初步形成了“经野”的地理观念和书写模式。早期的都邑营建理念和国土规划思想深刻影响了秦及汉初的都城营建、行政区划设置,以及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文学书写。早期中国的营国思想和国土规划理念,为汉赋的“体国经野”书写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第二章分析汉赋的都城书写及“体国”模式。汉赋作家在都城书写中运用星象来论证刘汉政权的合法性,宣扬汉家制度的合理性,颂美帝王的美政举措和行政的适宜性,表达了对都城空间和国家秩序的认知。汉赋作家还在论都之争的背景下,书写了雍州和豫州的地理形势,赋予长安和洛阳不同的政治文化内涵,呈现了汉赋都城地理书写由自然地理向人文地理的转变。同时,汉赋的“体国”书写形成了假设问对的体式、对比和褒贬中申明主旨的方式,以及按照行政“礼以顺时”和教化“由内及外”的叙述策略。第三章探究汉赋的地理书写及“经野”方式。汉赋的地理描写、地理观念以及国土空间秩序描述主要来源于先秦地理文本《禹贡》,《禹贡》是汉赋地理书写的重要知识来源和学理基础。两汉赋家在政治事件和著书立说中表达了自我的“经野”观念,从司马相如的“大一统”文化地理观到扬雄的羁縻观念和政区设想,再到班固、张衡的王朝地理观,反映了两汉赋家文化地理观念的转变和对国土空间秩序的认知。汉赋作家的“经野”观念呈现于汉赋文本,表现为国家观念的表达,两汉疆域及边疆事物的描写,以及汉代边疆治理经验的初步总结。汉赋还描写和反思了秦汉的区域风俗,主张在国家治理中自上而下、由内而外实现移风易俗和风俗之美。第四章观察秦汉交通与汉赋中的行旅书写。刘歆的《遂初赋》是汉代纪行赋的肇始之作,记叙了行程和道里信息,采用“因地及史”和援史入赋的方式,抒写个人遭际和情志。自刘歆《遂初赋》之后,汉代纪行赋创作不断,确立了纪行赋的“体国经野”模式。其“体国”书写表现为家国情感和政治追求,“经野”描写则表现为行旅中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的呈现。汉晋赋还对交通要道上的函谷关进行了描写,不仅描写了函谷关的建置、迁徙、形貌、管理、历史故事等众多内容,还书写了其军事政治地位的变迁,展现了地理观念和治国理念的变化。第五章分析地理想象与赋体文学空间的拓展。汉赋中的西北地理和物产描写极富想象,经历了从神怪世界、异域想象到现实世界的转变,反映了汉代经略西北的进程和汉人对西北地区认知的深入。汉代神游赋描写了昆仑神境和蓬莱仙岛的空间建构过程,还建立了想象世界的空间秩序,将其描写成生动的、理想的神圣空间,成为汉人尝试超越时空限制的场阈。汉赋和汉画像刻画了想象世界中的仙游出行场景、神仙形象及其生活场景、鬼怪形象及逐疫场景,这是汉人共同记忆和精神世界在“文”“图”中的呈现。汉赋中的地理空间想象和文学描写,极大地拓展了赋体文学“体国经野”的表现内容。第六章概括汉赋“体国经野”的学理内涵及文学影响。汉赋叙写了两汉在行政体制、郊庙祀典、华夷秩序等方面的演变,呈现了汉赋“体国经野”的“大一统”的文化内涵。汉赋作家还在创作过程中表达了“体国经野”的创作理念。以左思为代表的魏晋赋家针对汉赋中的虚拟描写,提出征实性的赋论观念。刘勰在承袭两汉、魏晋赋论的基础上,结合其对赋体文学的理解,援引《周礼》“体国经野”之语来评价汉赋的主题内容、书写模式和文学精神。后世赋家在此基础上也阐释了赋体文学“体国经野”的文学观念。汉赋确立的“体国经野”的书写模式和赋论观念,成为后世赋家模拟的范式,并在承袭中不断创新、突破和重构,不仅丰富了古代的赋论阐释,也使赋体文学的“体国经野”呈现出新的特质。
其他文献
昆虫表皮是由上皮细胞分泌的几丁质和表皮蛋白质等成分交联形成,对昆虫虫体起着支撑、保护内部组织和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延展性,表皮又会限制昆虫的生长。为了摆脱旧表皮对生长的束缚,昆虫在发育过程中会经历多次蜕皮。昆虫蜕皮是由一系列高度程序化事件推进的,包括旧表皮的降解,新表皮的形成,蜕皮和新表皮着色等。前人研究表明这些蜕皮进程与蜕皮激素“脉冲”的分泌模式直接相关。在蜕皮前期,血液内激素浓度
学位
烯烃具有不饱和的碳碳双键,可作为受体广泛应用于可见光诱导反应中。采用自由基加成方式实现烯烃官能团化是合成具备生物、药物活性中间体的有效手段。烯烃双官能团化可一步完成烯烃两端上基团构建,是制备复杂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报道的烯烃双官能团化反应普遍具有高能耗、高成本、低原子利用率以及对环境不够友好等问题,因此本文对基于可见光诱导的质子耦合电子转移(PCET)、氢原子转移(HAT)与卤原子转移(
学位
学业倦怠(academic burnout)或者学校倦怠(school burnout)是指学生长期处于高水平的学业压力和超负荷的学业任务中,以至于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下降,对学习产生厌倦、不适应,并最终导致学生情绪耗竭、身心疲惫和学业效能降低的状况。在个人层面,学业倦怠可能导致学生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良反应,如生理上感到食欲不振、睡眠节律紊乱或内感性不适、疼痛等,心理上出现焦虑、抑郁、
学位
联合国特别政治任务特派团在其所扮演的角色和主要职责上还没有一个清晰明确、被广泛认可的概念,但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些特派团被授权在战后恢复国家或正在经历冲突的国家成立,所有这些特派团根据委托国的需要对其进行不同领域的援助,但是它们通常都有一个共同的议题,即关于对平民的保护。大多数政治特派团主要在政治稳定、经济动员等领域协助面临冲突威胁的国家,监督国内侵犯人权行为的情况,促进各利益相关方的协商和调节
学位
正如波兰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等人所宣称的,20世纪是营地的世纪,是创伤化与创伤理论的世纪。“创伤”一词同样适用于摹状德籍罗马尼亚裔女作家赫塔·米勒的经历和文学实践:童年时感受到来自族裔集体的同化压力,成年后屡被秘密警察监视、搜查和审讯,被迫流亡异乡后目睹东欧剧变,亲历两德统一。难以厘定的文化身份、边缘人的生存体验以及动荡变迁的历史文化语境为米勒的文学创作注入创伤化基因。从战争到流放,从集体强制认
学位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作为大脑与外周循环系统的界面屏障,对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稳态具有关键作用。BBB由单层成熟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组成。BBB具有两个特性:一是特化的细胞连接,二是低水平囊泡转运。BBB独特的性质阻止了有害物质进入CNS,保护大脑免受毒素和病原体的入侵,为神经
学位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为研究对象,旨在对歌德的修养见解进行更准确的探明。本文的研究方法是文本细读,对歌德其他言述(如谈话、信件、日记等)亦有兼顾,以期获得新的鸟瞰。本文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新诠释的关键词是什么?第二,新诠释的新发现有哪些?笔者从歌德语汇中撷取两个关键词,即“神秘”和“灵魂化”,作为新诠释的关键词。
学位
非共价相互作用的类型随着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发展而越来越丰富,人们对非共价相互作用本质的理解也更清晰和深入。多种形式的非共价相互作用的协同作用对蛋白质核酸的三维结构、超分子材料自组装、有机合成及分子识别等都起到不可忽视作用。气相光谱实验中,高分辨傅里叶变换微波光谱(FTMW)结合脉冲超声射流冷却技术是研究分子内或分子间非共价相互作用本质的可靠手段,有效地避免了凝聚态环境对分子体系的干扰。FTMW与测量
学位
目的:目前意识研究的一个主要争论在于意识的关键脑区位于大脑皮层前部还是后部。意识障碍是意识研究的天然模型,意识障碍包括无意识的无反应觉醒综合征和伴随意识涌现的最小意识状态,本研究通过利用氟十八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tted Tomography,18F-FDG PET)研究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nresponsive W
学位
在21世纪,区域冲突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了新的形态,即来自某个特定的国家或者次区域的恶性小规模冲突,导致在更广泛的区域内酝酿,并导致长期和持久的冲突。因此有必要研究为什么在享有共同历史的次区域中发生持久且显著的冲突。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本文对当前世界上的冲突热点之一的中亚地区进行研究。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中亚各国纷纷独立。20世纪90年代初,这些国家的大部分边界处于争议状态,导致了长期的生产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