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耳聋肌张力障碍视神经病综合征的分子诊断及其小鼠疾病模型的构建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耳聋肌张力障碍视神经病(Deafness Dystonia Optic Neuropathy,DDON)综合征,也被称为Mohr-Tranebjaerg综合征(MTS;MIM304700),是一种罕见的进行性X连锁隐性遗传疾病,全世界至今报导有37个家族91例DDON患者。患者主要为男性,主要的临床特征是出生后进行性加重的感音性听力损伤、逐渐加重的肌张力障碍和共济失调。DDON综合征主要的致病基因为DDP1(Deafness/Dystonia Peptide1),DDP1也被称为T/MM8A(Translocase of InnerMitochondrial Membrane8A),位于X性染色体长臂的2区2带1亚带,即Xq22.1。DDP1/TIMM8A基因编码的DDP1蛋白含97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量约11kDa,是高度保守的线粒体蛋白。DDP1在人的大脑丰富表达。由于缺乏相应的动物模型,相关的机制研究主要停留在细胞和酵母研究水平。在酵母细胞中,Tim8的突变或缺失影响酵母细胞Tim23转运,导致细胞膜电位受损及温度敏感生长特性缺失。类似现象,人DDP1酵母同源的蛋白Tim8位于线粒粒双层膜间隙内(IMS),并与Tim13形成70kDa聚合体而调节Tim23前体蛋白转位,对线粒体内膜的生物合成起重要的作用,但DDP1详细的致病机制不明确。本研究中发现一例26岁临床可疑的DDON患者存在DDP1基因的新的半合子突变(NM_004085.3):c.82C>T(p.Q28*)。为进一步研究新的变异对疾病产生的影响,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模拟DDP1(p.Q28X)位点变异的基因敲入小鼠DDP/(p.I23fs49X),对该小鼠进行行为学研究,以观察该小鼠模型表型与DDON综合征的区别,并进一步研究DDON综合征的致病机制以及可能的靶向治疗。
  研究目的:
  1.对临床一例可疑的DDON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及分析
  2.构建模拟DDP/(p.Q28X)位点变异的基因敲入小鼠DDP/(p.I23fs49X)
  3.观察DDP1在DDP1+/y小鼠和DDP1I23fs49X/y基因鼠全身组织的表达分布变化
  4.通过行为学检测比较DDP/(p.I23fs49X)基因鼠的表型与DDON综合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观察DDP1I23fs49X/y基因鼠的形态学变化
  研究方法:
  1.对一例疑似耳聋肌张力障碍视神经病(DDO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及遗传学分析。通过对患者疾病发展过程、表现特征的归纳总结,以及患者基因分析,为患者明确诊断。基因分析采用下一代目标基因全外显子捕获测序分析、对变异位点进行家系验证及功能预测,确定患者的致病原因。
  2.运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DDP/(p.I23fs49X)基因鼠,PCR测序进行基因型验证。
  3.实时定量PCR检测DDP1mRNA在24周龄DDP1+/y小鼠和DDP1I23fs49X/y基因鼠各组织中的表达变化。
  4.行为学检测
  实验动物分为雄性野生型DDP1+/y(WT-M)、雌性野生型DDP1+/+(WT-F)、DDP1I23fs49X/y(MUT-M)和DDP1I23fs49X/I23fs49X(MUT-F)四组。行为学实验如下:
  4.1每周称量四组小鼠的体重并进行对比
  4.2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实验检测4-5周龄四组小鼠听觉功能
  4.3前肢抓力实验检测9-10周龄四组小鼠的肌力
  4.4滚筒实验检测9-10周龄和24周龄四组小鼠的运动功能
  4.5平衡木实验检测9-10周龄和24周龄四组小鼠的运动协调功能
  4.6热板实验检测9-10周龄和24周龄四组小鼠痛觉感知功能
  5.通过小鼠脑部MRI和脑组织的尼氏染色观察DDP1I23fs49X/y基因鼠形态学变化。
  6.统计方法
  本研究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20.0及GraphPad Prism7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Wilcoxon-Mann-Whitney秩和检验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1.依据患者疾病发展过程、表现特征以及患者基因型的检测,临床诊断一例DDON患者。
  2.基因检测发现,患者存在DDP1基因(NM_004085.3):c.82C>T(p.Q28*)新的半合子突变。
  3.经鼠尾基因鉴定,成功构建了模拟DDP1(p.Q28X)位点变异的基因敲入小鼠DDP1(p.I23fs49X)。
  4.经QPCR检测发现DDP1mRNA在24周龄DDP1I23fs49X/y基因鼠的全身各组织的表达量均比DDP1+/y小鼠增高。
  5.截止到目前为止,经过1年的观察,发现DDP1(p.I23fs49X)基因鼠生存率未见明显变化,但是体重从3周龄开始明显减轻。
  6.行为学检测:
  ①听性脑干反应实验中,DDP1(p.I23fs49X)基因鼠的听力减退;
  ②前肢抓力实验中DDP1(p.I23fs49X)基因鼠肌力明显减小;
  ③滚筒实验中,DDP1(p.I23fs49X)基因鼠运动无改变:
  ④平衡木实验中,24周龄DDP1I23fs49X/y基因鼠平衡能力减退;
  ⑤热板实验中,9-10周龄DDP1I23fs49X/y基因鼠痛觉受损。
  7.24周龄DDP1I23fs49X/y基因鼠全身各组织体积较DDP1+/y小鼠均减小,无脑萎缩等其他脑实质变化,脑内神经元结构无改变。
  研究结论:
  1.临床诊断一例DDON的患者
  2.DDP1基因的新的变异p.Q28X是该DDON的患者的致病原因
  3.DDP1(p.I23fs49X)基因鼠部分重复DDON综合征的表型
  4.DDP1(p.I23fs49X)变异导致小鼠全身组织减小,但不影响24周龄DDP1I123fs49X/y基因鼠脑组织神经元的发育。
其他文献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  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速度极快,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仍是目前全世界最主要的癌症死亡原因之一。肺癌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大量资料表明,长期大量吸烟与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已有的研究表明:长期大量吸烟者患肺癌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10~20倍,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患肺癌的几率越高,这可能是导致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占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之首的原因。然而,大量流行病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研究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I-Herceptin对乳腺癌细胞株的放射免疫治疗目的:(1)获得高标记率和纯度的I-Herceptin。(2)了解I-Herceptin对高表达Her-2基因的乳腺癌细胞株的生物学作用。方法:(1)用Iodogen法将I标记到Herceptin,Sephadex G50柱纯化,纸层析法质量检测。(2)MTT比色法检测I-Herceptin对表达不同水平Her-2的三株
学位
目的:为了确定口腔鳞状细胞癌或食管鳞状细胞癌中与肿瘤发生率和生存结局共存相关的常见共同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  方法:收集3368例患者的电子病历及临床信息,其中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293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413例及合并两种癌症的患者18例。对这些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计算机随机化方法,分别获得18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和18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使用2.2版本SPSS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
患者知情同意权是指患者对医疗处置方案的知晓并进行同意接受的权利。详言之,即医师在对患者进行手术等医疗行为时,首先要针对向患者提出的医疗处置方案,就其有关风险和其他可以考虑的措施等作出详细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取得患者的同意。当前国内夕}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尚未形成定论,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此权利的有关规定不够明确具体,这是导致医患纠纷增加的重要原因。本文运用比较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对患者知情同意权进
研究背景:  脑卒中后中枢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 CPSP)是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最常见的类型,它是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躯体感觉异常,其发生率约为8-11%,最常见卒中部位为丘脑。新近的影像学临床研究分析显示,引起丘脑卒中后中枢痛的损伤部位在丘脑后、下、外侧核,且主要集中在丘脑腹后外侧核,疼痛患者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脑卒中
研究背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少子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和“人口流动”三种社会变迁的社会背景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养老院养老。规律的身体活动是维持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减少过早死亡的关键因素,但养老院老年人身体活动水平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目前国内外研究以知识宣讲或身体功能训练的形式来对养老院老年人身体活动进行干预,能触发但不能维持身体活动。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