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戈壁绿洲水体景观设计研究——以嘉峪关市北干渠景观规划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ywby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灿烂辉煌的河西走廊,地处“丝绸之路”之要冲,是中西方文化汇聚交流的走廊,孕育了农耕文明、丝路文明。然而,随着我国西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西走廊戈壁绿洲城市人口激增,土地,植被,水体等资源更趋匮乏,生态环境更为脆弱,绿洲城市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其中“水”成为了绿洲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这样的一个特定地区,如何用有限的水资源建设水景观,怎样建设水景观,以达到改善人居环境的目的,是当前河西绿洲地区面临的一个迫切又现实的问题。 有水的地方才能形成绿洲,祁连山的雪水孕育了河西走廊绿洲,也使其成为全省最大的灌溉农业区。论文正是在河西走廊绿洲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战略框架下,以引水灌溉为切入点,改变以往仅仅聚焦于灌溉、蓄水的片面做法,把水利工程与水景建设、水环境营造结合起来,促使水利建设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既满足了农田灌溉的需要,又满足了河西走廊戈壁绿洲人民对水景的渴求,达到双赢的目的。 论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发展目标,从具体水景建设角度着手,对河西走廊绿洲城市水资源、水利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详细的针对性研究,着力探索如何在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认识拓展“环境优先”、“文脉延续”、“以人为本”原则,使城市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共生共融,这对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地域文化逐渐消逝的河西走廊绿洲地区,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在对相关理论体系及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后,力求寻找出适宜本地区城市水景观建设的设计对策及规划原则,同时论文结合作者亲自参与的水景观的设计实例进行分析,冀望对河西走廊绿洲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对人居环境的改善有所裨益,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存在着一系列古老的自然和人为场所.场所中积淀了其变迁进程中与之相关的种种物质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显性和隐性的一系列自然和人为因素,并籍由种种线
冬季微生态景观设计体系构建的研究思路是: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以低技术理念为技术原则,运用适宜的、经济的技术手段,利用存在于景观内部及外部环境中的能量,实验性地实现了城市冬季
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钢铁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论文以大型钢铁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钢铁企业环境污染的特点及主要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
在我国当前方兴未艾的城市设计实践活动中,我们无法回避这样的现实:我国城市设计的编制成果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实施,而容易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这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从西方发
本文以国家图书馆现存《样式雷图档》为史料依据,以理清圆明园兴建格局的变迁为主线,观照乾隆九年(1744年)绘制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成书于乾隆末年的《日下旧闻考》以及国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的基本政策,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生活节奏和生活压力也不断增大,为了调节自身的生活节奏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多元共存’、‘和而不同’乃是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多元融合意识的引导下,笔者倡导整个建筑界也应该利用这种拼贴的思想来重新审视城市空间设计问题,承认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居住模式在不断改变,对住宅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既有住宅的改造是不可避免的。在面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今天,既有住宅的改造是必要的也是可行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与日俱增,单一、枯燥的城市空间使得城市居民在闲暇时刻无比向往亲近自然,因此颇为青睐适宜其出行成本且风景宜人的村镇。
结合生物学思想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是近代以来城市设计的主要倾向,20世纪中叶新陈代谢流派和簇形城市设计将传统的有机城市中的朦胧的生物学思想,提升到一种科学观的层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