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x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在许多地区都有所发现,而以鲁南、苏北以及西南和江南地区的发现较为集中。近几十年来,随着考古发现的进展,许多学者对于中国早期佛教造像艺术的传播路线、风格源流作了研究,也有学者针对具体的地域、具体的器物进行了专题探讨,但较少对其民族化和世俗化特征及规律,特别是把它们相互联系起来进行专门的研究。 早在印度特别是贵霜帝国,佛教及其图像艺术就开始了神化与世俗化交织的辩证发展历程。东汉以来佛教造像传播到中国,又与具有浓厚世俗精神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相结合。民族化和世俗化是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在传播和发展中的重要特征,并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中国早期佛教造像艺术民族化和世俗化的特征、过程及其社会文化条件进行较为系统、综合的研究。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前言简要介绍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现状、本文的选题目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介绍中国迄今已发现的东汉中晚期、三国、西晋时期早期佛教造像,包括西南地区墓葬中的早期佛教造像、鲁南苏北地区墓葬与摩崖石刻中的早期佛教造像、华北、西北地区的早期佛教造像、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镜等金属制品以及墓葬中的陶瓷佛像、“白毫相”陶俑等早期佛教造像。本文的分类考虑到地域特征、发展阶段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工艺传统等因素,又兼顾图像环境和文化内涵上的整体性以避免过于琐碎。 第二章在第一章基础上对东汉中晚期、三国、西晋时期不同地区早期佛教造像的民族化与世俗化做具体分析。本文主要从图像的题材内容、思想内涵、具体社会文化功能、制作技法、造型特征和艺术风格等多个角度,与当地的地域文化、丧葬习俗和流行的思想信仰、世俗的艺术形式加以联系、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民族化与世俗化特征。 第三章是对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民族化和世俗化的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包括汉代以来与早期佛教造像有关的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信仰倾向,早期佛教造像与早期道教艺术的关系以及早期佛教造像与西王母图像的关系。 第四章分析印度、贵霜早期佛教造像中的世俗化特征及其与中国的比较。早在印度特别是贵霜帝国,佛教及其图像艺术也是在神化与世俗化的辩证关系中发展的。但是在中国,早期佛教及佛教造像的世俗化有着与印度和贵霜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构成了早期佛教造像世俗化的不同民族特征。另外在此还探讨了贵霜帝国佛像产生和发展的民族文化特色对于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和世俗化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锆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分析研究了压制压力、ZrO2含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ZrO2含量为8%时,Cu-ZrO2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综合物理力学
<正>一、现状1.概况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从事包装装潢印刷的企业为37,431家,占全国整个印刷企业97391家的37%。我国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目前已形成不同经
本研究以名贵中药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的果实为原料,乙醇提取、D101大孔吸附树脂洗脱富集人参果总皂苷,采用现代提取、纯化、分离、鉴定手段,从人参果总皂苷中
基于大量的文献和广泛的实践,籍助深圳地铁实测资料,利用现场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室物性参数试验等多种研究手段,对城市地铁浅埋暗挖法地层预加固机理进行了全面而系
长期以来,在农村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对历史知识的讲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不够,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
随着Internet信息的迅速增长,整个Web信息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可搜索的在线数据库所“深化”,那些信息被隐藏在Web查询接口下面。为了集成这些“Deep Web”信息,本文建立了一个D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同的社会,教育承载着不同的内容。进入新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承载着新的理念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轰轰烈烈地展开。顺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小学
在锚杆(索)支护的工作面运输巷试验沿空留巷技术,采用锚杆(索)网联合支护及巷旁人工构筑煤垛、工字钢点柱和走向挑棚,有利于沿空留巷顶板稳定,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快捷、便利的交通方式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这就势必引起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城市汽车数量剧增所造成的交通拥堵以及随之产生的空气、噪音
以TiO2为代表的半导体光催化氧化技术因在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倍受关注。但是,过程的低量子效率低(~4 %)和催化剂的窄光响应范围,严重制约着这一技术的大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