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中日比较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66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养老金制度作为社会经济的一种制度,不可避免地对社会与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公共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不但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更关系到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社会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问题。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成为当前社会经济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中国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存在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是公共养老金制度的不公平问题日益凸显。这种公平的缺失已经危及到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更是中国公共养老金制度改革中关键性瓶颈问题。第二个是公共养老金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人口生育率的降低及老龄化速度的加快造成老年人口赡养率不断上升,养老金收不抵支付现象日益严重,政府对公共养老的财政投入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公共养老金制度也是一项社会经济制度,因此,这两个问题的存在也对中国宏观经济效应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中国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和财政能够承受得起少子老龄化所带来的沉重压力吗?因此,如何解决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是其发展与改革的核心问题。处理好这两个核心问题必然会对社会宏观经济也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同样经历严重少子老龄化的日本早在公共养老金制度成立初期就有效地消除了不公平,达到了全民覆盖。又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养老金财政的严重赤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稳定和推动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借鉴日本公共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经验,对深入研究中国公共养老金制度如何消除不公平现象、解决好养老金缺口问题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和参考价值。
  本文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大量的数据,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法,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中日公共养老金制度,得出如下的结论:一是日本对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和改革始终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实现了养老金的全民覆盖,并且建立了三层级多支柱的相对完善的公共养老金制度。而中国公共养老金制度的法制建设相对落后,缺乏保障力度,碎片化现象严重,覆盖率低等问题阻碍了制度的健康发展。二是通过责任主体、代际间和代际内的不公平分析发现,日本和中国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且中国不公平的程度比日本更严重、更复杂。三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首先,如果按照现行制度运行下去的话,日本和中国都将在未来的某一年面临收支赤字的出现,且中国的养老金财政赤字出现的对间要早于日本。其次,在人口少子老龄化和养老金财政可持续危机的出现,以及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和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延长退休年龄和养老金基金投资运营的可持续运行,成为有效解决公共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四是公共养老金制度通过储蓄和劳动力供给对宏观经济产生较大地影响。一方面,通过预防性储蓄理论发现,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和中国的预防性储蓄的主要动机是担心退休后养老费不足问题,且中国的退休后养老储蓄的危机意识要高于日本,即中国退休后养老费危机比日本退休后养老费对储蓄的影响大。从养老金净收益的角度来看,日本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对储蓄产生了“挤出”效应,而中国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对储蓄产生了“挤进”效应。另一方面,从公共养老金制度对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影响来看,中国养老金的缴费率高于日本的,使劳动者净收入减少,严重影响了劳动者提供劳动力的积极性。中国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对劳动力供给的激励效应小于日本的。日本对老年人再就业的配套政策相较中国比较完备,因此,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远高于中国。从公共养老金制度对劳动力供给质量的影响来看,由于日本受教育程度高和时间比中国长,且养老金覆盖率也高于中国,所以,对人力资本的积累产生了积极作用。从公共养老金制度对劳动流动性的影响来看,日本全国统一的三层级多支柱公共养老金制度,使劳动者在行业间、地区间可以自由的流动。而中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制、多种养老金制度并存和统筹层次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实证分析还发现,在中国退休后再就业的意愿高于日本,但最终退休后实际再就业概率却低于日本。最后,在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公共养老金制度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中国公共养老金制度改革发展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一是建立全民养老的多层级、多支柱的统一公共养老金制度;二是建立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公共养老金制度;三是缓解财政压力、提高退休年龄,保障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四是构建安全感高、保障能力强及促进劳动力供给的的运行机制。
  本文创新点表现在,第一,在研究内容上,引入公共财政、公共产品等理论,对养老金财政缺口进行了分析。利用较新的数据参数变量对退休年龄进行了测算,提出中国合适的退休年龄。第二,在研究数据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日本和中国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社会层次进行了数据采集,采用定量分析,实证结果更为科学和严谨。第三,在研究指标上,引入了“对公共养老金制度信任度”这一新变量,从心理因素视角考察公共养老金制度与宏观经济关系之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所谓致治在于任贤,兴国在于务农,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曾说过:“历览各国产业发达这顺序,皆以农为本”,可见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变大,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矛盾也逐渐凸显,特别是城乡发展失衡,农业发展落后,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农村制度环境落后,农村金融
20世纪80年代起,在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活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大大提高,合作与协调成为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主流趋势。汇率作为国与国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桥梁,不仅是一国经济政策的主体成分,而且是保持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中之重。就中国而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将经济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金融产业发展过程中最为明显的特征是金融机构的集聚,这一特征促成了众多国际知名金融集聚中心,伦敦、纽约与东京就是其中的代表。中国的金融产集聚状况也非常显著,在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15)排行榜上,中国香港排名位居第3位,上海、深圳和北京分列20位、25位和32位,可以看出,中国香港已经成为了国际知名的金融中心。而上海、深圳与北京在国际上也已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现阶段中
学位
人民币汇率问题始终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改之后的人民币汇率是基于市场供求基础之上,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小幅调节。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总体上一直保持升值趋势,伴随着人民币升值的是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这一现象难以通过传统经济学理论解释。在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过程中,中国的贸易顺差也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人民币升值并
学位
一直以来,健康作为人类发展的基础,深受卫生经济学的关注。伴随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健康,在进行健康投资时,人们更加偏向于加大医疗卫生费用的投入。在很多国家,医疗卫生费用已然变成了多数国家沉重的负担。为了减轻国家财政和人们的医疗负担,使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更加有保障和有效率,国家正在积极的寻找其他方式来代替医疗服务消费。对于中国这样医疗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人口大国,
学位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货币的国家。早期的货币多以贝壳的形式出现,后逐渐代之以金、铜等金属货币。汉武帝统一币制,流通五铢钱,唐初改行通宝钱。宋元时始推行纸币制度,北宋的交子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16世纪以前,中国的货币制度较少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地理大发现以后,中国的货币制度卷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白银取代铜钱和纸钞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并一直延续到1935年的法币改革。  明代中后期白银货币化完成,
学位
自2012年GDP增长率跌破8%以来,我国经济正式进入增速阶段性回落的“新常态”时期,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态势下,创业创新的重要地位便不断地突显出来。中央政府对大力推动创业创新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已陆续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措施以鼓励创业创新。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一个高频率出现的词语。创业不仅可以实现自我雇佣,还能创造新增就业。尽管近两年我国GDP增速不断下跌,但就业率不降反增,201
学位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是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又称首次公开募股,是指公司或者企业首次将股票通过相关机构向公众出售。IPO抑价(IPO underpricing)现象是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后第一天的市场交易价格远高于发行价格,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出现了巨额的价差,导致首次公开发行存在较高的超额收益率。首次发行股票的抑价现象几乎在所有的股票交易市场都存在,中国的创业板
学位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实施,我国经济已经处于转型的攻坚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开始出现一些不稳定的迹象,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加大,经济增长的负向变动显现,尤其在近几年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现实,似乎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逐渐向“中等收入陷阱”靠拢。那么在社会发展的快速转型期间,经济是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还是突破瓶颈,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这是一个亟待我国经济学界和经济政策决策层解答和解决的问题。
学位
古代中国在经济上相对于西方世界的成功实际上是一种总量上的繁荣,以人均收入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其他文明地区相差无几。这种规模上的优势得益于中华帝国庞大的人口。同时,过多的人口也被认为是妨碍传统中国向现代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即是对影响传统中国人口增长的一些因素及其长期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比较研究发现,中国人口增长史至少具有四个特征。第一,在公元元年开始后的最初的几个世纪里,东西方的人口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