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失范与社会团结——涂尔干社会转型理论初探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t_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埃米尔·涂尔干看来,对人类社会的形态进行划分,不应该以社会中主要的经济活动类型为标准,而是应该通过区分不同的社会团结模式来界定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他认为,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一共存在两种社会团结模式。一种是机械团结,另一种是有机团结。而这两种社会团结模式的极端状态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某一种模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机械团结,涂尔干又称之为“相似性所致的团结”,意指在这种社会类型中,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相似性,以这种相似性为纽带,社会得以形成。而这种状态的社会就像一个由不同的环节组成的机械。虽然在由各种集体所形成的环节内部,个人因为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高度相似而与集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各个环节之间并没有功能上的相互需要,所以由此形成的社会就像机械一样运行。正因为如此,涂尔干把这种形态的社会团结模式称为机械团结。与机械团结相对立的另一种社会团结模式涂尔干称之为有机团结。所谓有机团结,涂尔干意指在这种社会中,个人之间以及构成社会的集体之间连结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与有机物相类似的模式。各个社会集体之间虽然也独立地运作,但是更因为功能上的相互需要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功能上相互需要产生的原因就在于社会分工的发展。涂尔干认为,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对专业技能和专门才能的需要直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得益于劳动分工所带来的好处,而专业分工的不断发展,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又进一步促进了人类社会团结模式的变化,即有机械团结社会向有机团结社会转变。通过对社会团结的外在符号——法律的变迁进行分析,涂尔干进一步印证了这种变迁,但是这并不是说这种转型是一蹴而就的。通过一些列实证分析,涂尔干指出,19世纪的欧洲社会,正处于一种失范状态。机械团结模式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习俗甚至信宗教仰,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所引起的个人思想的解放而逐渐失去了对个人的约束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新的社会规范并没有随着有机团结模式所占比重的增加而一并产生,这就导致了社会处于一种规范缺失的状态。涂尔干意识到,这种失范状态,作为一种病态的社会事实,也是需要加以研究的,只有在对社会的病态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人们才能通过刻意的努力,推动社会的转型。
  涂尔干指出,社会团结是一种整体上的道德现象,所以对社会团结模式的转变进行研究,并在这种研究的基础之上引导社会的转型,就离不开对社会道德进行细致的研究。只有通过分析,找出道德的基本要素,并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通过切实可行的道德教育的方法,使得新的道德规范日益完善,才能促进社会团结模式的转变,并同时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减轻直至消除社会失范所带来的影响。同时,涂尔干设想通过推动职业群体(又称为“法团”)的发展,以职业群体为中介,构建新的有机团结的社会模式,最终实现社会的转型。
其他文献
自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之后兴起的批判的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克罗齐,在历史哲学体系中建立了其独有的、以精神一元论为基础的“绝对历史主义”。他主张消除历史上各种形式的二元论观点,从主观唯心主义立场出发推崇精神本体论,将历史及一切实在划入精神领域,并进一步得出历史即精神、精神即历史以及历史与哲学的同一思想。克罗齐历史哲学的两个重要命题——“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人类历史是自由的故事”是从克罗齐精神一元论
学位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命题是柯林伍德历史哲学理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的探析对于更好地理解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理论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对当今马克思主义学者研究这一命题产生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从柯林伍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命题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渊源入手,结合国内外学术界文献资料对这一命题的研究现状及不足,试图总结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命题的本质内涵。之后的各章按照这一步骤展开。首先,笔者根据
学位
瞿秋白是在中国系统地研究并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他率先在中国提出和宣传“互辩法唯物论”,不仅弥补了当时哲学宣传和研究中的一大空白,为国内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极大地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开创了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历史新局面。  瞿秋白强调:互辩法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基础。他详细阐释了世界是如何统一于物质的,物质
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中最值得研讨和深入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在20世纪40年代就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联系的高度,堪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功典范。本文通过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阐释《社会学大纲》中的“实践唯物论”,进而与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的比对,凸显李达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影响;通过论述《社
历史合力论是恩格斯晚年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性研究。本文从历史合力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入手,分析历史合力论从思想萌芽的产生到形成理论的过程,试图发现历史合力论的本意。  通过分析历史合力论的主要内容,发现其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历史合力论对个人意志的重视和影响个人因素的复杂性;二是影响历史矢量合成的因素的复杂性和历史合力量化分析的艰难。由此得出历史合力论并不是平行四边形法则对历
2008年汶川地震后,《南方周木》上一篇《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文章的发表,使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在我们国内达到了一个高潮,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人们纷纷表达了对普世价值的认识和观点,争论可谓是空前的激烈。当下,有关普世价值的争论虽然有所降温,但有关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从理论上看,什么是普世价值、是否存在普世价值并没有得到澄清。从实践上看,在全球化时代如何看待普世价值,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混乱
学位
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解析僧肇的《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四论,以期得到一个关于僧肇思想的关于伦理学方面的总体的概貌。第一部分叙述僧肇的生平及求学经历。僧肇早年名震关辅,不为名利所累,只以求索智慧为最终目标,其淡泊名利追求真理的品质是后辈学人所应该继承和向往的。第二部分分析僧肇的思想是属于佛学还是属于玄学。这是一个迄今为止争论不止的问题。此部分通过对当时学术界环境和僧肇思想的简要分析,得出他的思想确
学位
抗日战争时期,昆明成为我国抗战的的大后方,许多大学搬迁至昆明,昆明成为一个“大学城”,随之而来的是昆明文人云集,这成为昆明历史上不可多见的一道风景线,“外来者”和当地文人学者们一起书写着昆明,昆明在文学中得到表现。诸如沈从文、汪曾祺、林徽因等在文学创作中对昆明进行了大量描写,这使得昆明融入进文学,深化了昆明与文学的关系。  抗战时期昆明元素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书写,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昆明形象和审美风尚。
学位
可持续发展正是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危机形势下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仅要保证环境和生态的平衡,也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它追求的是一种和谐性和持久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与我国的城镇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而且关系着数亿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始终是关系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
一种宗教在其传播和扩展过程中要成功融入其目标社会,就必须完成本地化(又写作“本地化”)。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必然会与传播地的文化发生交流与碰撞。在一定意义上,外来宗教的本地化的程度,亦即是其传播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基督教从20世纪初传入怒江傈僳族社会之后,就开始了其本地化,或者说是傈僳化的过程,这同时也是一个傈僳族基督教化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傈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