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BP患者腰椎稳定性与核心肌群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dehua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探讨慢性腰痛患者在脊柱稳定、失稳不同阶段椎旁多裂肌和竖脊肌萎缩程度、R2*值、FF值的变化特点;了解慢性腰痛患者在脊柱稳定、失稳不同阶段吸气肌群功能状况。[方 法]将50例慢性腰痛患者根据腰椎是否失稳分为2组,腰椎失稳患者为失稳组(25例),腰椎稳定患者为稳定组(25例),正常人为对照组(25例)。采用磁共振扫描仪GE Discovery MR750W 3.0 T分别对三组行腰椎T2WI矢状位、T1WI横断位和L4-L5椎体层面IDIQ(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技术)、BOLD(血氧水平依赖成像)的横断位扫描,扫描图像传至GE公司ADW4.4的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在工作站上勾勒出L4-L5椎间盘中间层面腰椎旁多裂肌、竖脊肌轮廓,测量得到相应的横截面积萎缩程度、R2*和FF值。应用M型超声分别测量三组在平静呼吸、深呼吸时膈肌运动幅度和呼气末、吸气末膈肌厚度;采用Power Breathe K5吸气肌测试系统分别评定三组的实际平均肌力指数值、实际平均吸气峰流速值、预计平均肌力指数值与实际平均肌力指数值的差值、抗阻吸气次数、吸气能量。[结 果]①失稳组、稳定组、对照组三组间左右两侧多裂肌面积萎缩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稳组小于稳定、对照组(P<0.05),稳定组小于对照组(P<0.05)即失稳组<稳定组<对照组;失稳组、稳定组、对照组三组间左右两侧多裂肌R2*值、FF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稳组大于稳定、对照组(P<0.05),稳定组大于对照组(P<0.05)即失稳组>稳定组>对照组。②失稳组、稳定组、对照组三组间左右两侧竖脊肌面积萎缩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稳组小于稳定、对照组(P<0.05),稳定组小于对照组(P<0.05)即失稳组<稳定组<对照组;失稳组、稳定组、对照组三组间左右两侧竖脊肌R2*值、FF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稳组大于稳定、对照组(P<0.05),稳定组大于对照组(P<0.05)即失稳组>稳定组>对照组。③失稳组组内左右两侧多裂肌面积萎缩程度、FF值以及左右两侧竖脊肌面积萎缩程度、R2*值、FF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多裂肌R2*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稳定组组内左右两侧多裂肌面积萎缩程度、R2*值以及左右两侧竖脊肌面积萎缩程度、R2*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多裂肌FF值、左右两侧竖脊肌FF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对照组组内左右两侧多裂肌面积萎缩程度、R2*值、FF值以及左右两侧竖脊肌面积萎缩程度、R2*值、FF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膈肌功能:失稳组、稳定组、对照组三组间平静呼吸膈肌移动度和呼气末膈肌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稳组、稳定组、对照组三组间深呼吸膈肌移动度、吸气未膈肌厚度、膈肌增厚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稳组小于稳定组、对照组(P<0.05),稳定组小于对照组(P<0.05)即失稳组<稳定组<对照组。⑦吸气肌肌力:失稳组、稳定组、对照组三组间预计平均肌力指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稳组、稳定组、对照组三组间实际平均肌力指数值、实际平均吸气峰流速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稳组小于稳定、对照组(P<0.05),稳定组小于对照组(P<0.05)即失稳组<稳定组<对照组;失稳组、稳定组、对照组三组间预计平均肌力指数值与实际平均肌力指数值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稳组大于稳定、对照组(P<0.05),稳定组大于对照组(P<0.05)即失稳组>稳定组>对照组。⑧吸气肌耐力:失稳组、稳定组、对照组三组间抗阻吸气次数、吸气能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稳组小于稳定、对照组(P<0.05),稳定组小于对照组(P<0.05)即失稳组<稳定组<对照组。[结 论]①多裂肌、竖脊肌面积萎缩程度随腰椎稳定性下降而降低;②多裂肌、竖脊肌R2*值和FF值随腰椎稳定性下降而增高;③慢性腰痛腰椎失稳患者左右两侧多裂肌R2*值存在差异;④慢性腰痛腰椎稳定患者左右两侧多裂肌、竖脊肌FF值存在差异;⑤慢性腰痛患者的多裂肌和竖脊肌存在萎缩、脂肪浸润、脱氧血红蛋白增多,其中腰椎失稳组明显;⑥深呼吸膈肌移动度、吸气末膈肌厚度、膈肌增厚率是随腰椎稳定性下降而降低;⑦实际平均肌力指数值、实际平均吸气峰流速值是随腰椎稳定性下降而降低;⑧预计平均肌力指数值与实际平均肌力指数值的差值是随腰椎稳定性下降而增高;⑨抗阻吸气次数、吸气能量随腰椎稳定性下降而降低;⑩慢性腰痛患者的膈肌功能和吸气肌功能均受损,其中腰椎失稳组受损明显。
其他文献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所引起的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常见且严重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虽然保守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是目前医学中比较主流的治疗手段,但目前治疗所导致的较高的复发率和较多的并发症,促使急需寻求新的药物及治疗方法。因此,进一步明确IDD的发病机制尤为重要。本实验拟通过初步探寻G蛋白偶联受体P2Y2受体(P2
[目的]探讨自体髂骨修复重建不可复位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出2016年6月—2019年6月至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骨与创伤科接受治疗的MasonⅢ型及Ⅳ型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患者2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选用自体髂骨修复重建桡骨头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术后第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通过拍摄X线片、改良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价量表、DASH上肢功能评价表等指
第一部分 ZTE成像技术在颈椎骨赘及ModicⅢ型改变成像中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零回波时间(ZTE)成像技术显示颈椎骨赘及ModicⅢ型改变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8例经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骨赘或ModicⅢ型改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颈椎CT及MRI扫描,CT与MRI扫描时间间隔为(9.8±24.8)天。2名医师分别从椎体骨质结构的显著性和对比度、病变的识别能力、诊断信心、图像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血浆HMGB1浓度的影响,并探寻乌司他丁使用的合适剂量。[方法]选取2020年05月-2020年9月在我院行择期腹腔镜腹部手术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60例,女24例、男36例,年龄60~84岁,体重46~74kg,ASA分级Ⅰ-Ⅱ级;使用随机数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乌司他丁(U1、U2、U3)组和对照组(C组),四组各15例。UTI组在麻醉诱导前经静脉分
[目 的]探究热量限制对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并探究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使用经典二袖套方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SD→WISTAR),术后将受体分为两组;AL组:术后大鼠自由进食,自由饮水,不做任何饮食干预,CR组:术后对大鼠进行40%热量限制,术后自由饮水。于术后第五天收集各组血清检测IL-2、IL-4、IL-6、IL-10、IL-12、TNF-α、DBIL、IBIL、ALT
[目 的]探讨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方 法](一)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60例经验总结: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由同一术者采用区域性入肝血流了阻断技术行肝切除术60例患者临床资料及经验。(二)大鼠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安全时限研究: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假手术组(n=16),B组为间歇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组(
[目的]探讨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滴定丙泊酚的血浆药物浓度以个体化设定丙泊酚血浆最佳靶控浓度。[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计划行无痛EGD+结肠镜联合检查的患者18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60例,三组患者都在丙泊酚输注前2min给予芬太尼(1ug/kg),然后用TCI输液泵选择Marsh模式采用滴定法对患者进行靶控输注,并记录患者意识消失(睫毛反射消失)时的血浆
[目 的]比较间断手控推注(intermittent manual infusion,IMI)、持续输注(continuous venous infusion,CVI)及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三种丙泊酚给药方式在无痛内镜检查中的镇静效果、安全性和内镜医生、患者满意度。[方 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无痛胃肠镜检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和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带来的益处,并对比三者、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镇痛与单纯静脉镇痛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及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被诊断为肺结节并择期行全身麻醉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五组,胸椎旁阻滞(T组),竖脊肌平面阻滞阻(E组
[目的]面部年轻化手术术式多种多样,理想的面部除皱手术具有并发症少,术后效果维持时间长,效果患者满意度高的特点。大多数外科医生在最初的面诊过程中依赖于对皮肤松弛、体积减少和解剖目标(面中部、下颌、颈部)的非标准化综合评估,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技术,对于传统除皱术不同术式的特点及其是否存在年龄适应症目前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方法]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