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P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功能研究

来源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ay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虽然现在已有许多其他新医学研究及方法都已能够基本阐明了乳腺癌及其确切的一些主要临床发病规律或重要病因,但其对于乳腺癌真正致病的一些确切分子发生规律或其分子机制目前也仍然显得很模糊。由于现阶段我国的乳腺癌恶性肿瘤治疗具有发病率较高、转移率较大和死亡率也较高等特点,使得乳腺癌筛查、诊断和治疗方面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视黄醇结合蛋白7(Retinol-binding protein 7,RBP7)是细胞视黄醇结合蛋白(Cellular retinol-binding protein,CRBP)家族成员中的一主要成员,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但相关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阐明RBP7表达在乳腺癌中的预后价值和潜在调节机制,进一步探索它在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公共数据库,揭示RBP7在乳腺癌的表达水平以及预后和诊断价值。q PCR检测RBP7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并通过p CDNA3.1-RBP7-EGFP重组质粒转染过表达RBP7。过表达RBP7后通过流式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过表达RBP7后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进一步,在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和KEGG富集分析中,探讨RBP7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潜在分子功能。最后,分析RBP7的药物靶点,探索RBP7在乳腺癌中的治疗作用。结果TCGA和CPTAC数据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正常组织中RBP7的m 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高于乳腺癌组织。生存分析表明,在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中,RBP7的低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基因组分析表明,启动子甲基化导致RBP7转录沉默,这可能是乳腺癌中RBP7下调的机制之一。q PCR检测发现RBP7在乳腺癌细胞中几乎不表达,并进一步通过重组质粒在乳腺癌细胞中过表达该基因。过表达RBP7通过调控MCF7细胞G1/S期转换影响细胞周期进展。过表达RBP7后增加了MCF7细胞的早期凋亡率。过表达RBP7后会抑制MCF7细胞的迁移。功能富集分析表明,RBP7可能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途径和磷酸激醇3肌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3kinese/Proteinkinase B,PI3K/AKT)途径对乳腺癌产生生物学影响。结论我们确定RBP7在乳腺癌患者组织中低表达,是一种乳腺癌潜在的预后和诊断生物标志物,且主要和Luminal A型患者相关。RBP7的启动子甲基化导致其在乳腺癌中基因沉默,从而通过PPAR和PI3K/AKT途径调节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在乳腺癌细胞中,RBP7可能在细胞周期调控、诱导凋亡、抑制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正> 由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和青岛海洋大学合作承担的《鲤鱼全价配合饲料的研究》项目,于1990年12月28日在济南通过省级鉴定。该项目包括应用基础的研究和全价配合饲料配方的制订,提出20项鲤鱼营养指标的建议值,优选出维生素,无机盐及促生长剂的配比和用量,提出鲤鱼配合饲料综合养鱼
期刊
目的:观察黄杨宁对老年大鼠心房颤动诱发情况及心房组织纤维化的影响,探索其防治心房颤动的可能机制。方法:1.实验分组:选用正常雄性SD大鼠(SPF清洁级),包括青年大鼠28只(3个月月龄)、老年大鼠56只(20个月月龄),随机分为实验组(青年黄杨宁组、老年黄杨宁组、老年缬沙坦组)、空白组(老年空白组)、对照组(青年对照组、老年对照组),每组各10只,预饲养1周后测量各组大鼠的心脏超声,然后开始药物干
学位
目的:本研究采用16S rRNA测序、宏基因组测序方法,采集口腔唾液标本,对健康儿童和银翘散治疗前后过敏性紫癜(Henoch-Sch(?)nlein purpura,HSP)患儿的口腔微生物群进行研究,比较三组咽部微生物群的组成结构差别,以期发现与本病有关的特定微生物、相关功能基因,同时揭示银翘散治疗风热伤络型HSP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在本院儿科门诊或住院治疗的初发HSP病例,符合纳入标准,共2
学位
目的:明确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对出血性脑卒中小鼠脑部炎症反应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探索英夫利西单抗对脑出血小鼠预后的影响。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本实验共选择C57BL/6 10月龄雄性小鼠144只,体重均在24g-26g,随机分为四组:(1)假手术组:36只,仅在左侧尾状核处颅骨打孔,微量注射器只进针不泵入胶原酶;(2)假手术+英夫利西单抗组:36只,仅在左侧尾状核处颅骨打孔,微量注
学位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严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尽管目前结直肠癌的诊治技术不断进步,但仍有大量患者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复发或转移,因此寻找结直肠癌新疗法意义重大。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是祖国传统中药材黄芪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效果,近些年用于抗肿
学位
目的:分析仑伐替尼对肝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初步筛选出仑伐替尼治疗肝癌患者的潜在微生物标志物。方法:1.收集接受仑伐替尼治疗的肝癌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肠道微生物检测。实验分组:仑伐替尼治疗前为对照组,仑伐替尼治疗后为实验组;3周为1个治疗周期,仑伐替尼治疗1周期为Time1组,仑伐替尼治疗2周期为Time2组。2.采用SPF级BALB/c小鼠按性别随机分为雌性对照组CF,雄性对照组CM,雌性实验组T
学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银杏叶提取物防治老年性聋的的潜在靶点通路,并通过基础实验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老年性聋大鼠模型的听功能、耳蜗组织形态学和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筛选银杏叶的有效成分,Gene Cards数据库获得老年性聋相关靶点基因,微生信对基因本体论(GO)、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进行功能富集。2.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9):
学位
目的:利用ox-LDL和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造成炎症模型,观察小檗碱对于炎症情况下巨噬细胞炎症因子分泌以及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与PPAR-γ/HO-1通路的关系,为小檗碱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ox-LDL和LPS共同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成为泡沫细胞,实验共分为7组:对照组、模型组(ox-LDL+LPS)、小檗碱组(ox-LDL+LPS+小檗碱)、小檗碱+GW
学位
目的:验证DNMT1在胃癌细胞中的异常表达,观察DNMT1对胃癌细胞迁移、增殖、凋亡的作用,并通过生信技术筛选DNMT1的上游分子机制。方法:1.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DNMT1在正常胃上皮细胞(GES-1)和胃癌细胞(MGC-803、SGC-7901、MKN-28)中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量。2.使用小干扰RNA(si R
学位
研究背景:正常情况下,角膜是透明无血管的,这种生理结构是形成良好视力的必要条件。当眼部发生炎症、感染、缺氧、创伤等情况时会导致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从而破坏角膜的透明性,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视力下降或者失明。角膜新生血管是全球第四大失明原因,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第二大失明原因[1,2]。近年来,角膜新生血管的患病人群有逐渐年轻化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