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艺术的“面具”现象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具最早源于石器时代,产生于死亡崇拜,用以重塑死者的面容,然而直到近代,面具才在文化史和社会史中作为掩饰和假象而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面具自诞生起就有着神秘而复杂的含义,并且随时代发展有着不同的符号意义。从最初自然意义上的面具,到文化意义上的面具,再到当下作为图像的、具有社会意义的面具,面具的内涵和意义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如此,在信息技术发展如此之快的当下,艺术的边界不断被拓展,“面具”的类型与表征也脱离传统而存在,无论是艺术作品中的面具主题,抑或是艺术品的创制与鉴赏过程,面具在其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无论是作为宗教仪式、节庆用具、舞台道具的实体面具,还是面具自身所蕴含的诸多引申含义,都决定了面具与脸、身体之间繁复庞杂的关系,面具与人类身份之间或隐含、或深刻的联系也始终见诸艺术表达之中。透过艺术的三棱镜,面具将以何种方式呈现?本文试图找到信息时代“面具”在中西方具体艺术实践中的呈现,结合具体作品梳理信息时代面具类型的表征,发掘面具在艺术交往行为中展示出的审美价值及时代意义。信息时代的艺术创作的形式和传播途径发生了改变,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交往的途径,而“面具”作为难以忽视的艺术创作主题在当下展示出新的特征。可以说,现代艺术中面具主题的涌现使得艺术交往的特性也随之改变。基于此,本文将以“面具”在信息时代艺术作品中的表征和艺术交往中的虚拟面具的审美价值为着眼点去搭建文章的基本内容,大致如下:第一章将对“面具”“面容”“脸”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辨析,以阐明研究对象。首先将梳理作为实体的“面具”诞生的源头,及其在不同时代、不同场景尤其是祭祀、节庆场景、戏剧舞台时的文化意义。而后阐明“脸”作为身份符号和信息传播载体的自然意义和文化意义。接着对面具和人脸的复杂而含混的关系作以概括,尽管脸和面具在社会意义上有相交之处,面具是由对脸的模拟而来,但随着面具文化意义的不断拓展,这两者仍然不能够等同起来,替换使用。同样的,尽管这两者之间具有紧密而复杂的联系,我们也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进行讨论。这一章节的目的不在于彻底划清“脸”和“面具”的畛域,而是阐述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本文展开的必要前提。第二章是对“面具”和“身体”关系问题的探讨。通过明确“身体”这一概念的词源,考察“身体”在历代著述的概念流变,通过概念的历时性的变化,将身体带回当下数据信息时代的语境进行考察。身体与面具的关系也将在本章得到讨论。在生理意义上,脸是身体的表层和局部,然而脸作为图像的载体,能够以局部代替整体,得以在某种程度上统摄和主导身体。同时,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具身”转向也为未来的身体形态留下了大量空间,信息时代的身体交流正转向数字化,虚拟身体并不等于抛弃身体,是一种裹挟着诸多信息的面具式交流,数字信息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面具——“赛博面具”,身体、脸和面具的关系在信息时代匿名化的空间之中得以加深。第三章将对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外艺术家关于面具主题作品及面具现象展开考察。通过分析林恩·赫舍曼·利森的“虚拟身份”系列作品、弗朗西斯·培根的肖像艺术、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中无限重复的人像、曾梵志画作中僵硬的笑脸面具,以及南希·柏森等艺术家的数码合成艺术,梳理面具在当代艺术中的变形、重复和虚拟等最主要的表征,同时展示信息革命后艺术家和鉴赏者在虚拟数字空间中的生存状态,探讨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和艺术创作中面具的特性。第四章阐述面具在后信息时代对艺术交往可能产生的影响。因社交媒体、虚拟空间等艺术创造和传播途径的改变,以及后现代生活的异化和空洞,人们在虚拟空间以赛博面孔的形象寄身于虚拟之境。因此,艺术图像在数字媒体中的重复和同质是互联网作为图像世界的必然结果。在虚拟空间中,赛博面具引领人们对图像与实物,表象与现实,副本与原作,现象与本质的深刻关联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同时,通过对脸、面具的图像分析,说明当代艺术图像同质化所产生的图像符号也是僵化面具的新形态,其背后暗含着当代人的精神现状和思想贫瘠。于是艺术不得不转向虚拟的赛博空间,同时,虚拟的在场性也使得艺术创作和传播不断地趋向具身化,艺术交互从而在虚拟空间里因虚拟身份、赛博面具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场对话域,将艺术交往引向自由对话的可能。
其他文献
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渐衰老的过程中,大脑是最先开始衰老的器官之一。大脑在生理性衰老过程中,结构和功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某些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脑会从生理性衰老逐渐转变为病理性衰老,最终导致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当前,人们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临床上的治疗手段有限。目前,普遍认为衰老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最大风险因素,因此,针对衰老制定的保护策略可能会成为抑制神经退行
学位
圆法(又称δ-恒等式)是研究解析数论问题常用的重要方法.圆法的形式多种多样,采用不同形式的圆法对所研究的问题有重要影响.本文令g是Γ0(D)上的本原全纯或Maass新形式.通过研究与g有关的Bessel积分,我们推导出与g有关的Besselδ-恒等式的渐近展开.这是对圆法形式的创新.作为应用我们证明了下述混合亚凸界,即对于任意的ε>0,L(1/2+it,g(?)χ)<<g,ε(q(1+|t|)εq
学位
过分散计数数据是指具有方差大于均值特性的一类非负离散整数型数值,刻画了在固定时间段内某行为的发生次数,广泛存在于各应用和科学领域。对于过分散计数数据的研究,主流方法是使用负二项分布对其进行分析,但在现实生活中计数数据往往是多维的,且存在多重相依结构,可总结为时间相依性、空间联动性和变量相关性三种情况,常用的统计模型已经不能满足此类数据研究的需要。倘若忽视数据的过分散性或相依结构则可能会降低模型的准
学位
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是一种模拟轴承、齿轮、轧辊、轮箍等滚动接触零件工况的失效实验,它可以为这些零件的设计、选材、制订冷、热加工工艺提供依据。目前,传统疲劳试验机试件疲劳失效判别主要采用人工停机检测、测量振动信号检测、油样分析检测,以及同时监测试件的摩擦扭矩信号和温度信号来检测等方法。上述方法试验人员需要长时间值守在试验机旁,工作强度大,不但提高了滚动接触疲劳试验的试验成本,而且因为难以捕捉滚子试样初始
学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阐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本质在于多元社会治理力量的交往互动和情感共生。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旧有的熟人社会不断被打破,居民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低,何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良方悬而未决。近年来,中国本土化实践中的公共空间生产热潮,为我们分析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可行
学位
预测金融时间序列对投资者和学者来说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话题,因为金融社会市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具有大量的时间序列数据。有效的预测可以帮助投资者产生超额利润。而高斯过程回归(GPR)是一种基于核的非参数方法,已被证明在许多领域有效且强大,包括时间序列预测。在本论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贝叶斯非参数高斯过程回归的框架及其扩展,包括高斯过程回归、学生-t似然的高斯过程回归和学生-t过程回归。通过将所有这些模
学位
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无机碳(PIC)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重要参数。黄海是西北太平洋典型的边缘海,具有独特的区域特征和碳源汇格局。但目前对POC、PIC的动态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并不多,对储量的估算研究更是知之甚少,且实测数据空间覆盖度有限,而遥感数据可为研究海洋碳循环提供更高时空分辨率的信息。本文以黄海为主要研究区域,利用2017-2021年在黄海进行的七次大面调查实测数据,构建了适用于黄海表层
学位
水凝胶具有可以人为调节的与细胞外基质类似的理化性质,并且亲水性强、含水量高、孔隙率大,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诸多赛道如伤口敷料、药物递送和组织工程以及工业、环境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天然多糖及其衍生物,如海藻酸钠(SA)和壳聚糖(CS),由于来源丰富、无免疫原性、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已被广泛用于制备功能性天然水凝胶。但是绝大部分天然水凝胶的力学性能不足,它们柔软易碎,这限制了天然水凝胶
学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当前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在覆盖程度、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尚存在一定问题,应从加强党的领导、强化顶层设计、转变工作思维、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等方面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
期刊
数字艺术是以数字媒介为载体的艺术形式。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形式差别最大的地方在于,观众可以通过交互直接参与到数字艺术的呈现,并与作者一起完成数字艺术作品。而基于交互的数字艺术可以大致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延续了现代和后现代艺术范式的数字装置艺术,以及借助算法进行规模化制作的生成艺术。这类数字艺术以视觉传达为核心,缺乏必要的叙事性。另外一种则是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而逐渐壮大的游戏艺术。游戏艺术由于强调体验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