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与宗教信仰——基于2010年CGSS数据实证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juns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农村掀起了一股“宗教热”。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 survey)研究结果表明,到2005年,我国居民中有宗教信仰的人群占总人口的比重(21.79%)已经超过无神论者人群所占总人口的比重(17.93%),而在1990年那时我国的无神论者所占总人口的比重却是有宗教信仰者所占总人口比重的8倍。截止到2007年,在我国居民中明确认为自己有宗教信仰的人数已经达到了3-4亿,所占比重20-30%。1990年至2007年,在这17年期间明确信教者所占总人口的比重增长了340.2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0.01%。模糊信教者所占总人口的比重增长了48%,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82%。而在这些信徒中,农村居民占了绝大多数。
  在此背景之下,本文结合我国居民改革开放以来宗教信仰变化及现状,借鉴国内外居民宗教信仰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遵循理性选择范式,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研究我国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行为。本文之所以选择社会保障这个角度,一方面,社会保障这个角度是现有农村“宗教热”现象分析中往往被忽略的因素,另一方面,这个因素也具有很强的政策意义。如果说社会保障在我国农村“宗教热”兴起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那就不能简单认为我国农村宗教的发展是洗脑的结果,通过打压等限制宗教发展并不能完全制止被迫信教、非法恐怖暴力等非正常宗教发展,相反,若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方式有可能遏制非正常宗教的发展。同时,如果社会保障这一因素是我国农村“宗教热”兴起过程中重要决定因素的话,那么就表明了宗教理性选择是存在的,从理论上支持了宗教理性选择研究范式理论。本文研究的问题就是:当人们面临疾病等风险时,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对居民的宗教信仰行为是否有影响?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1)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对居民的宗教选择是否有影响;(2)社会保障水平对居民的宗教参与水平是否有影响;(3)社会保障水平对居民的宗教贡献度是否有影响。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内关于宗教信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历史学、哲学、宗教学等有限的领域,从社会学及经济学方面的探讨较少;定性研究宗教信仰的文献较多,而定量研究的文献较少。而本文运用2010年CGSS微观数据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实证研究我国农民的宗教信仰行为,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内在社会经济学角度定量研究宗教信仰的不足。另一方面,研究结论对完善我国调控宗教信仰市场机制、加强社会管理、丰富调控宗教手段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建设有着直接的政策意义。
  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1章是绪论,该部分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基本概念设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的创新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第2章是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了国外和国内关于居民宗教信仰行为的研究,还对国内外已有文献研究进行了简要评价。其中,国外文献回顾了宗教信仰因素、宗教信仰程度以及宗教对其信仰者的经济实现三个方面;国内文献则主要从个人层面、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方面回顾了影响居民宗教信仰行为的因素。第3章是我国居民宗教信仰的变化与结构特征,该部分主要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宗教信仰变化情况,并从信仰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城乡结构方面描述了我国宗教的结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第4章是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假设与变量选择,该部分分别从理性选择范式、宗教社会网络、宗教家庭生产模型和宗教人力资本模型探讨了居民宗教信仰行为的理论基础,并在这些理论基础上结合以往文献实证研究成果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提出了本文的两点假设,同时还阐述了数据的来源以及对各个变量具体的定义和说明。第5章是实证研究的模型构建与回归分析,首先是在以上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构建了三个模型,分别是社会保障水平与宗教选择、宗教参与水平和宗教贡献度之间关系的模型;其次是对模型中的居民的宗教信仰选择、宗教参与、宗教贡献、拥有的社会保障水平、健康状况等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再次是利用OLS、Ordered Logit和Ordered Probit三种估计方法分别对居民宗教选择、宗教参与及宗教贡献进行了回归;最后是以云南省农村居民为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本文结论的可靠性。第6章是对策建议及本文的不足,该部分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并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总的来说,本文遵循理性选择范式,在国内外已有关于居民宗教信仰行为的研究基础上,利用2010年CGSS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对我国农村居民的宗教选择、宗教参与和宗教贡献三个方面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当居民面临疾病等风险时,如果农村居民拥有的社会保障水平越低的话,那么他选择信仰宗教的概率就越大;(2)农村居民拥有的社会保障水平越低,那么他的宗教参与水平就越高;(3)农村居民拥有的社会保障水平越低,那么他的宗教贡献度也就越高。因此,通过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的方式能够显著降低他们选择信仰宗教的概率,缩短其宗教参与时间、降低其宗教贡献度。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世俗的社会保障与宗教的社会保障之间存在着某种替代作用,即当居民面临疾病等风险时,如果其现在所拥有的社会保障水平不能化解其面临的风险的话,那么他们便会求助于神灵,皈依宗教,通过宗教获得某种社会保障来规避风险。
  此外,实证结果还表明:(1)健康状况越差的居民选择信仰宗教概率越大,宗教参与水平越高;(2)民族因素是影响居民宗教行为非常重要因素,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行为更高;(3)在我国农村居民中女性、老年人、文化水平较低人群选择宗教概率更大,家庭成员的宗教信仰情况对其宗教选择有显著正向影响;(4)女性、婚姻不幸、收入水平较低人群宗教参与水平较高;(5)儿时父母宗教信仰行为对其宗教贡献有显著正向影响。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弱化宗教研究敏感性,加强宗教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鼓励组织开展有关宗教的全国性的调查等建议,这对于稳定农村社会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宗教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的创新点可能有三点:(1)国内外关于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实证研究居民的宗教信仰行为尚不多,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文从该角度研究了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行为,选题新颖、具有前沿性。(2)目前,有关我国农村居民宗教信仰行为的实证研究比较少,已有研究也绝大多数采用某个经济发展较为贫困的县市或者村镇的微观调查数据研究,样本选择较小,代表性不强,数据不够全面,不能够整体准确的反映出我国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行为。而本文则是以全国农村居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并以具有代表性的云南省为例进行了稳定性检验。(3)在以往的实证研究中,存在着遗漏变量的问题,进而会导致明显的内生性。而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尽多的控制住了影响我国居民宗教信仰行为的变量,尽最大的可能控制了遗漏变量产生的内生性。当然本文的研究还显得较为粗糙,还存在诸多不足,这有待于今后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
其他文献
土地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根基,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社会变迁与发展离不开土地,针对土地的讨论永远是热门话题,而土地相关的政策在历朝历代中也被统治者谨慎待之。唐朝时期,国家实施的土地政策从抑制到逐渐放开,到了之后的宋代、清代,国家实行“不抑兼并”“摊丁入亩”等土地政策,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同时也使土地兼并加快,地权的流转也随之加快。在古代社会,征收赋税、地租是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但
学位
本文研究汇率波动对中美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通过将第三国汇率波动引入传统的理论与实证模型中,探讨在更加真实的条件下对外贸易发生波动的原因,从而为我国在浮动汇率制度下防范对外贸易风险提供参考和建议。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研究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波动对于贸易的影响的理论与实证文献,不可谓不多。然而,众多的研究却不能对汇率波动对于进出口贸易影响得到一致的结论,一些对类似研究对象的实证分析甚至还得到了相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全球掀起了跨国并购浪潮。跨国并购成为FDI的主要形式,全球并购案例和金额在逐步增加。五次并购浪潮一次比一次迅猛,每一次浪潮都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世界经济格局在不断变化,金砖五国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兴力量,全球跨国并购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企业实力越来越强,一大批企业在世界500强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发展中国家企业为主导的并购占全球并购比重日益增加。  在国
学位
1978年农村改革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我国土地的基本经营制度,至今已经发挥了30多年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土地细碎化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了农村经济的制约因素。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土地经营效率低下、农民收入低、农村劳动力得不到解放等问题日益凸显,解决“三农”问题也成为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成为包括理论界在
学位
中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以及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特征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开始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家庭承包制的小规模、分散性经营,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而导致农业生产的低效率与高成本;另一方面,工业化以及
金融危机之后,全世界范围内就业不景气现象的持续,反映出已有就业政策的局限性和发掘新政策的必要性。本论文从就业的社会价值内部化的观点切入,全新深入地探究就业政策。本论文的观点不仅提供了新的就业政策方面的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能跳出已有政策的局限,挖掘更具效果的政策手段。  现代经济中,多数政府视就业问题为非常重要的课题。政府之所以重视就业问题,难以说只是因为就业对创造国民经济收入的贡献。应该说创造国民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无论是GDP平均两位数的增速、世界第二的总量,还是大幅提高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无一不昭示着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在这一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因素有很多,而这其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无疑是出口和投资。  在改革开放初期,处于一个资本极度匮乏的状态,因此招商引资成为重中之重,外商直接投资(FDI)成为了我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引擎之一。直到今天,FDI仍然对我国的经
婚姻与幸福感的关系一直以来颇受关注和争议。大部分学者认为,婚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也有学者认为,主观幸福感与婚姻之间的相关度不大,婚姻甚至还有可能降低当事人的幸福感。关于婚姻结构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同学者的观点也存在一定分歧。  成家立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也被一部分人比作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来自民政部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离婚率已连
学位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居民消费增长持续低迷,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不断下滑,居民消费行为发生深刻变化,以至于1990年被视为中国消费市场的历史“拐点”之一。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居民收入在不断增长,消费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但我国居民消费率却没有提高。虽然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普遍下滑的背景下依然能够一枝独秀,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但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使得拉动经济发展的投资
学位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追求集体利益目标的组织,旨在通过社员联合行动提高集体议价能力,进而应对非对称性市场力量。本世纪以来,我国合作社发展迅速,不论从合作社数量到合作社规模都有着长远的发展,与合作社蓬勃发展相对应的是合作社融资难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研究颇多,但出发点与结论千差万别,国外主要从内源融资出发指出了合作社产权制度、视野问题等对其融资的影响;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