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俄罗斯布里亚特民族:互动机制、国家制度与民族属性(17世纪至21世纪之初)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therz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俄罗斯联邦是世界上地理面积最大的多民族国家,又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此背景下,深化认识与中国毗邻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及其诸民族成为中国智囊团为助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任务,也是丰富中国特色海外民族志研究的紧迫任务。本文将深化对西伯利亚地区人口最多的土著民族—布里亚特民族的认识,丰富中国特色海外民族志研究,并力争在与中国毗邻的西伯利亚区域中实现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人文价值共享,夯实两国民心相通建设的人文基础,助力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另外,本文注重“将边缘置于中心”,从“边缘”审视“中心”,并以反思的视角分析“中心-边缘”互动机制是如何形塑双边的。具体而言,如果不了解俄罗斯“边缘”民族,就不可能完全了解俄罗斯国家本身,因为俄罗斯自建立国家以来,始终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政体。
  目前,民族、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民族学与人类学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其中,民族与民族主义被学界认为是个棘手的研究领域,而作为政治实体的民族国家则被认为是个相对容易的研究对象。学界对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虽然积累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但至今争论未断,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
  原生论派认为,民族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民族的最根本的本质,即“民族特征”,是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原生论后来被建构论派学家评为“视而不见”的“肤浅”论述,“是族性和民族主义研究学者持续鞭打的一匹死马”。本文以俄罗斯布里亚特民族为例,将“持续鞭打”作为“一匹死马”的原生论,论证民族不是“天生的”,而是“制造的”。
  建构论派注重民族的社会建构性,认为民族是“制造的”,而并非是“天生的”,强调民族是经过知识精英的努力以及国家的政治意愿而创造出来的建构体或知识精英和国家为达到某种目的有效工具。建构论是目前族群、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的主流理论范式,但它不能充分解释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与前现代族性的连续性问题,从而被认为是“将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理论。为此,安东尼·史密斯提出族裔象征论,强调建构现代民族的前现代族群性。笔者认为,建构论高估了国家的政治意愿,尤其是高估了在多民族国家中建造国家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团结以及激发忠诚方面的形塑力量,未能充分解释亚国家层次的民族意识和跨国族裔联系的持续性。本文以俄罗斯布里亚特民族(亚国家层次的民族)及其民族主义(以自治为目标的民族主义)为例,补充论述亚国家层面的民族对国家和国家制度建造过程中的形塑力量。
  此外,罗杰斯·布鲁贝克提出民族制度主义论,并强调民族学家不应过多专研“民族是什么”,而是应该致力于作为一个政治和文化现实的民族认同是如何在既定的国家被制度化的。民族认同是有国家的制度塑造的,在把全体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民族群体的情况下,认同不取决于经济社会变迁,而取决于制度变迁。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这种基于民族的社会分野就很容易导致民族主义运动。换句话,制度主义论把分析视角转移到国家制度,而非民族本身。笔者认为,制度主义论具有三个明确的不足之处:1.高估了国家制度对民族的单向塑造能力,忽略了民族对国家的回应;2.片面地强调了国家制度设计本身来论证苏联族裔民族主义兴起的必然性;3.不能充分解释同样具有双重性制度下产生的布里亚特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内的自治共和国)为何没有出现极端民族分离主义的问题。
  本文质疑制度主义论,以布里亚特民族及其民族主义为例,将论证“边缘”民族是“中心-边缘”互动的产物,而不是国家“中心”单方面的创造物,并提出机制、制度与民族的三角关系模型,即互动机制创造“边缘”民族,国家制度巩固“边缘”民族,“边缘”民族又通过互动机制形塑国家制度。换言之,本文注重“中心-边缘”机制的互动性、国家制度和“边缘”民族的三角关系。故而,单方面地强调国家制度塑造民族或“边缘”民族的自主民族建构工程均不是建构亚国家层次的民族的整体概述。因为建构亚国家层次的民族同时受民族本身和国家权力的双重形塑影响。
  最后,对理论研究而言,本文以俄罗斯联邦“模范少数民族”—布里亚特民族为例,反思民族理论研究范式问题,补充论述亚国家层面的民族对国家和国家制度建造过程中的形塑力量,提出机制、制度与民族的三角关系模型。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补充论述亚国家层面的民族对国家和国家制度建造过程中的形塑力量;2.论证机制、制度与民族的三角关系模型,将弥补民族理论研究缺口。
  对研究选题而言,目前,学界还缺乏高度概括性的理论术语表示布里亚特民族及其认同的属性。本文以参与观察和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相结合,利用田野调查资料与多语种档案文献,将重新论述布里亚特民族建构工程,并提出高度概括性的术语—“叠层式民族性”表示俄罗斯布里亚特“民族性”(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ь)。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多语种档案资料、本土视角以及“叠层式民族性”概念,以此弥补该研究领域内的缺口,丰富布里亚特民族研究。
其他文献
该论文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发展及现状;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及揭示等方面,阐述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管理对现行会计理论的突破,此为新观点;在此基础上,对利率互换、货币互换、远期合约、金融期货及期权的会计核算进行了研究;针对高风险,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进行了论述;最后,对中国衍生金融工具前景进行了展望.
基于中国商业银行在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皆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现实,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管理商业银行的先进理论便成为该文研究工作的切入点,并在考察其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演进与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该文以其为基点确定了全文框架性的研究重点,即①基础理论的探索--在借鉴的基础上对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一般性概念探讨;②推动中国国
在问卷调查获得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档案工作者的自我身份认同状况和社会大众对档案工作者的认同状况。发现档案工作者普遍存在自我身份的认同焦虑状况,主要表现为职业情感体验不佳、职业环境满意度低和从业意愿低等几个方面;社会对档案工作者的认可程度低,主要体现为对档案工作的价值认可度低、认为档案工作者综合素养不高和档案利用体验满意度低等几个方面。档案工作者身份认同危机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即档案工作者的身份认同危机
该文从档案利用工作着手,通过分析档案以及档案工作的特性,论述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可行性和面临实际困难,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布局进行了分析,结合现代网络技术环境,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从局域网到广域网的布局进行研究,并从信息控制权、政府信息化、计算机互联网三方面探讨与之相关的一些具体问题.该文主要采用了比较分析、调查研究、个别事例探讨、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
学位
在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本、劳动、技术常常是作为非常重要的控制变量来构建模型,而其他因素如:汇率、经济波动等也会间接影响经济增长,但是在早期的模型中却没有考虑进去。通过对后发经济体汇率调整的增长效应进行研究,横向比较后发经济体长期汇率的变化趋势及特点,寻找成功实现赶超的各后发经济体汇率调整和经济增长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出一般规律,为汇率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有助于更客观地看待汇率的调整对经济增
学位
在世界各国的长期发展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异日益显著,经济增长差异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一个焦点。传统经济学理论试图从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等方面解释这种差异的来源,虽然这些理论给出了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但它们却无法从根本上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对待创新与资本积累的态度存在差异。一些国家将大量资金投资于创新,推动经济的长期发展,而一些国家却恰恰相反,而人力资本概念的引入改变了这种困境,人们发
学位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盟成为对中国实施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s)最多的经济体之一。这些非关税壁垒种类复杂,覆盖我国各个产业,已成为影响中欧贸易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从源头上认识欧盟对华非关税壁垒决策的制定逻辑,理解和把握欧盟相关贸易政策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选择以欧盟对华非关税壁垒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动因展开研究。  论文运用理论分析、统计分析、以及实证研究
学位
学位
蒙古国是一个地处亚洲的内陆国家,位于中国以北、俄罗斯以南。历史上,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都曾经主宰过蒙古高原。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7世纪末被纳入清朝版图。辛亥革命以后,清朝覆亡,外蒙分裂势力趁机倒向沙俄,宣布独立。在整个冷战时期,蒙古国一直都附庸于苏联,对华政策也紧随苏联。但冷战结束之后苏联解体,解体后形成的新国家对蒙古国的控制力也日渐衰落,同时
学位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文化遗存,其以精美独特的“野兽纹”著称于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类青铜器大量出现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由于当时我国正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整理,导致大量珍品流失国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得到了有效的整理和保护,我国学术界对其所做的研究也逐渐深入系统。然而截至目前,对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学术研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