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激痛点及腧穴敏化特性应用“解锁通脉”按导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机制研究

来源 :湖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ying1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激痛点及腧穴敏化特性应用“解锁通脉”按导法治疗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观察其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60例确诊为PD的观察病例,釆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空白组)、B组(药物组)和C组(按导组),每组各20例。空白组受试者在试验期间给予健康宣教(膳食指导、作息时间指导、心理疏导等),在此期间排除推拿、温热熨敷局部及药物治疗;药物组受试者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按导组受试者接受“解锁通脉”按导法治疗。三组受试者治疗期为3个疗程(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分别在7个月经周期(受试者纳入时为第1月经周期)内的三个不同时间节点,即治疗前(第1月经周期)、治疗疗程结束时(第4月经周期)和治疗后随访期(第7月经周期),统计分析受试者各种主观症状评分量表(包括:NRS评分,腹痛持续时间(APS)评分,与痛经相关部位压痛阈值(PPT)评分,痛经症状(CMSS)评分,痛经中医证候评分,焦虑/抑郁(SAS/SDS)评分),观察“解锁通脉”按导法治疗PD的临床疗效,同时,根据客观检测指标的不同将本项研究分成三个临床试验(试验一,抽血检测血清PGF2α、PGE2、TNF-α、IL-6含量;试验二,B超检测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图及腹部关键激痛点肌筋膜静息厚度;试验三,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腰腹部观测区热代谢(?)T),分别从激素调节水平、子宫血流动力学及腹部关键激痛点肌筋膜组织形态结构、以及腰腹部红外热像图(能量代谢)方面多维度探讨其临床作用机制。结果:1.症状评分方面:经3个疗程治疗后,B、C两组NRS评分、腹痛持续时间(APS)评分、与痛经相关部位压痛阈值(PPT)评分、痛经症状(CMSS)评分、痛经中医证候评分、焦虑/抑郁(SAS/SDS)评分及血清PGF2α、PGE2、TNF-α、IL-6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其中C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P<0.01)。B组随访期数值与疗程结束时数值相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B组及C组随访期数值较疗程结束时的数值有所回弹。C组随访期数值与疗程结束时相比,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B两组相比,C组数值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临床疗效方面:B、C两组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显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C组明显优于B组,表明C组与B组均具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但C组近期显愈率明显优于B组;随访期患者总有效率及显愈率与疗程结束时比较,C组无明显变化,B组降低,表明C组远期临床疗效明显优于B组。3.子宫血流动力学方面:与治疗前相比,B、C两组疗程结束时PSV、EDV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PI、RI、S/D则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C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B组比A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C两组随访期PSV、EDV、PI、RI、S/D数据有一定回弹,但数值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4.腹部关键激痛点组织形态学方面:治疗后,C组双侧天枢穴、双侧归来穴腹直肌筋膜静息厚度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A、B两组无组内变化(P>0.05),C组随访期双侧天枢穴、双侧归来穴腹直肌筋膜静息厚度有一定回弹,但与疗程结束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腰腹部观测区热代谢(?)T方面:B、C两组疗程结束时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C组明显优于B组(P<0.01);B组随访期与疗程结束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C组随访期与疗程结束时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PD受试者经过3个疗程的“解锁通脉”按导法治疗后,研究发现患者痛经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痛经症状积分及中医症候积分、SAS积分、SDS积分等均得到显著改善,总有效率达到100%,表明“解锁通脉”按导法治疗PD具有显著效果,同时在随访期(疗程结束后3个月)具有较高的远期治愈率。与B组比较,C组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B组。2.“解锁通脉”按导法治疗PD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机体疼痛敏感性,且疗效持久稳固。3.“解锁通脉”按导法对血清PGF2α、TNF-α、IL-6具有显著提高作用,对血清PGE2具有显著降低作用,同时能够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扩张子宫平滑肌动脉,减轻子宫动脉内压力,从而有效改善痛经症状,并保持长期效果。4.“解锁通脉”按导法治疗对PD患者子宫动脉血流的改善效果优于止痛药物治疗。5.止痛药物对PD患者腹部激痛点肌筋膜静息厚度无影响,“解锁通脉”按导法能有效改善PD患者腹部与痛经相关的关键激痛点肌筋膜静息厚度,并且具有远期稳定疗效。6.“解锁通脉”按导法能有效改善PD患者腰腹部观测区热代谢,并且其近远期效果均明显优于止痛药物治疗。
其他文献
甘薯是重要的淀粉类作物,品种资源非常丰富。不同甘薯品种块根淀粉含量和淀粉特性差异较大,其用途也不同。淀粉是一个半晶体颗粒结构,晶体结构是影响淀粉特性和用途的主要因素之一。甘薯淀粉晶体结构的形成受生长环境影响极大。因此,研究不同甘薯品种淀粉的理化特性对甘薯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至关重要,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来源相同国家或地区的少数甘薯品种淀粉理化特性的比较,但缺乏来源不同国家和地区
学位
目的既往研究表明,补肾化痰方可调节骨代谢,纠正PMOP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紊乱,其内在机制尚未明晰。本研究围绕肠道菌群代谢产物SCFAs丁酸、自噬活性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m TOR/unc-51样激酶1(Unc-51 like kinase 1,ULK1)信号通路,初步探索补肾化痰方改善骨代谢的机制是否与SCFAs丁酸对自噬的调控
学位
本文通过理论源流、文献分析研究、临床试验研究、动物实验研究,探讨了中医药对非糜烂性反流病的认知。1运用“脾胃升降协调论”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理论源流及研究进展:脾胃升降理论的相关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奠定了其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将《内经》升降出入理论运用于脾胃病的临证证治中并加以发挥,推动了脾胃升降协调论的形成与发展;“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更进一步促进了脾胃升降协调理论的发展。其后历代医家不断地
学位
一、研究目的抑郁症严重威胁民众健康和医疗财政,其最核心的证候是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引发的情志异常和神经损伤是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逍遥散(Xiaoyaosan,XYS)治疗抑郁症肝郁脾虚证临床疗效显著,是主流治法(疏肝健脾法)的代表方剂,但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指出纹状体异常可能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也可能是疾病表型的内在病理基础。纹状体与抑郁情绪密切相关,并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等领域的调控,
学位
精氨酸激酶(arginine kinase,AK)是磷酸激酶家族的成员,通过可逆催化将ATP的γ-磷酸基团转移到胍基化合物上生成磷酸化的胍基化合物和ADP,从而参与维持细胞内ATP稳态。由于精氨酸激酶不存在于哺乳动物中,并且作为昆虫体内唯一存在的磷酸原激酶在能量调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精氨酸激酶已成为开发新型高选择性杀虫剂和基于RNA干扰防治害虫的潜在靶标。目前关于昆虫精氨酸激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
学位
研究目的本课题延续团队前期的研究内容。一方面,从中医的角度深入探讨肾与脑的相关性,为临床脑发育障碍从肾论治提供中医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沿用先天肾虚仔鼠模型,率先以含血小板反应蛋白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DAMTS-4)剪切调控摇晃蛋白(Reelin)为切入点,研究Reelin信号通路上下游相关因子在大脑发育过程中对神经元迁移的影响及作用,进一步明确先天肾虚仔鼠脑发育过程中神经元异常迁移原因及肾调
学位
目的本文理论部分通过总结中医古今医家对消渴、郁证的认识,探讨从滋阴补肾论治糖尿病伴抑郁(Diabetes Mellitus with Depression,DD)的理论可行性;实验部分以DD模型大鼠为实验研究对象,通过观察不同剂量六味地黄汤给药后,DD模型大鼠的体重、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抑郁样行为和髓鞘损伤的改变,以及氧化应激水平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
学位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摄食异常症状的条文,总结《伤寒杂病论》对摄食异常相关症候病因病机及辨治的认识。通过对抑郁症与肝胃不和证的比较,讨论疏肝和胃汤对摄食异常的治疗作用。运用系统药理学预测抑郁症摄食异常的主要基因靶点与疏肝和胃汤抗抑郁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信号通路,并结合系统药理学结果从Ghrelin/GOAT/GHS-R1a系统及LEAP2的变化趋势研究疏肝和胃汤调节抑郁症摄食异常的
学位
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时代发展之需,明确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领导干部担当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期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了理论滋养和现实指引。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演绎法和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担当的重
学位
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课中,以学生为中心,使用“问题链教学”启发学生思维,运用“历史复演、实验探究、实验创新和思维模型构建”等方法,建构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总和守恒的思维模型。在驱动任务和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思维发展过程和不同层级进阶的模型建构历程,引领学生不断深化对概念和规律的本质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