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gnitive Study of the Rhetorical Effect and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Euphemisms in English and Chi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ndam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英汉委婉语进行了研究。作为一个显著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委婉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英汉语中都有大量对委婉语的研究。这些研究有的详细考察了其修辞效果和语义特征,对它与其它修辞格进行了区分;也有对委婉语的演化历史进行了考察;有的对委婉语的构成方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有的对委婉语的种类进行了划分;有的对委婉语的语体差异进行了研究等等。但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英汉委婉语进行研究的还较少,包括对其修辞效果实现的认知机制和语义构建的认知动因的研究。这也正是本文以委婉语认知研究为题的原因。
   鉴于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探究英汉委婉语的修辞效果的实现机制,及其语义构建的认知理据。本文首先考察并归纳了委婉语的主要特征,然后根据这些特征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首先考察了英汉委婉语的特点,归纳如下:首先,英汉委婉语中都存在语义冲突。它指的是在语言意义组合中违反了语义选择限制和常理的现象。其次,英汉委婉语的理解需要外在语境的辅助。因为委婉语表达中存在语义冲突,所以必须借助外在的语境来对委婉语的意义进行正确的解读。最后,英汉委婉语表达中,委婉语和避免使用的词汇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保证两者的关联性。
   根据这些特点,本文从两个层面展开了对英汉委婉语的认知机制的研究,主要发现归纳如下:
   在第一层面,本文研究了委婉语修辞效果的实现机制。就像范畴化系统是从垂直和水平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样,委婉语的修辞效果也是从这两个方向展开的。禁忌语和委婉语都是同一语义范畴中的成员,禁忌语处于基本层面或原型层面,当它的语义沿垂直轴线向上位移动,或沿水平轴线向边缘移动时,对禁忌语意义的解读需要耗费更多认知精力。从而避免了直接表达,实现了委婉语的间接和婉转效果。
   在第二层面,本文根据前述基于范畴化系统的修辞效果机制研究,采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发现委婉语语义构建是从通过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概念投射或激活实现的。委婉语作为源域,将其概念结构投射到禁忌语的目标域。从而掩盖禁忌语的不利联想并凸显有利联想,以此来完成委婉语的语义实现。
   根据上述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委婉语的修辞效果是通过范畴语义延伸实现的;委婉语的语义构建是通过认知域之间的投射或激活来实现的。
其他文献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后成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作为一部重要的中国经典著作,两千多年来,《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是创造性心灵的灵感源泉,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过去对《中庸>英译的研究大多侧重于译文本身,而研究译者的文化身份如何影响《中庸》的翻译这方面并不多。因此,本文借助平行语料库比较分析理雅各和辜鸿铭的《中庸》英译本,结合他们各自的文化身份,探究其对《中庸》英译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广告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是以倡导真善美为宗旨的公益广告不断发展壮大。回顾迄今为止的广告语篇分析,几乎都是以文本为基础的,学者们大都从新闻学、广告学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的一些语篇分析也并未涉及电视公益广告一个突出的方面一-视画面的功能。基于以前学者研究的局限性,本文主要从系统功能视角出发,对中央电视台电视公益广告“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文本
随着描述性翻译研究学派的出现,研究者们开始客观、全面地看待翻译,而不是拘泥于“忠实”这一翻译理想。20世纪70年代开始,描述性翻译规范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局限性,极大地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视野,翻译学由此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作为翻译规范理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以色列著名学者吉迪恩·图里第一次系统地从翻译研究的角度研究翻译规范,把目的语文化对翻译行为及翻译产品的影响作为研究的中心。在大量
本论文以姜秋霞所提出的文学翻译审美过程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为视角,以田汉戏剧译著为例,对戏剧翻译的审美再现进行初步的研究。  戏剧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小说、诗歌和散文构成文学的四种基本体裁。戏剧是一种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现实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戏剧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也是一门表演艺术。在体现小说、诗歌、论述
学位
政治文献的翻译由来已久。新中国建立之初,迫切需要通过外交手段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外交工作的开展使得对翻译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但这一时期中译外的翻译工作仍较为少见,主要的中译外翻译是对毛泽东著作的翻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想要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之一,中国政治文献的翻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对政治文献翻译进行
学位
当代翻译理论有了重大发展,一些翻译理论和学者也开始把其它学科融入到翻译研究中,这有助于翻译的发展。然而,他们对翻译理论的观点总是有些不同的。由于翻译评价标准是翻译理论的基本问题,所以理论家和翻译家一直在对它进行着研究和探索。从历史来看,中西翻译标准各有其独有的特征。传统的西方翻译理论基本围绕直译与意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确的问题展开的,后来又出现了文化派,多元,功能派,解构等的评判标准,而在
本文旨在从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分析《围城》英译本中反讽的翻译策略。  反讽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技巧,而且是很多文学作品整体的写作风格。学者们已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用学、文学批评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对反讽的翻译的研究却相对滞后。而反讽作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美学特征,对反讽的翻译直接影响到整部译作的质量。通过回顾对反讽翻译的少数已有研究,本文发现,不少学者认为文学作品中的反讽是不可
学位
本论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冯象译本《摩西五经》进行了批判研究。译经历来是大事,译家多抱有远大理想而进行翻译:为传教,为拯救灵魂,为宗教改革等,但冯象译本《摩西五经》是从文学角度进行翻译,冯象译本在多方面都是一部与众不同的著作。在圣经翻译领域,冯象在众多学者中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然而因为冯象还未成为基督教徒,没有属灵的生命和认知,更没有受过系统的神学教育,因而他对圣经的理解是有局限的。他的译文也存
学位
翻译的不确定性观点是由美国哲学家奎因在1960出版的《语词与对象》这部专著中最早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那种“存在唯一正确的译文”的神话。但是奎因的翻译的不确定性是为其行为主义语言学服务的,并没有深入的探讨翻译问题。另外,他是在一个叫做“原始翻译”的极端情形下研究翻译的不确定性,忽略了社会、文化、历史等语言特点。因此,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观点在哲学界和翻译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至今,国内外有许多
学位
预设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在交际中,人们常用预设这一手段来表达已知信息,因此它又被称为“前提”、“先设”。对预设问题的探讨主要是针对句子的。简单句的预设往往与一定的词汇因素和句式特点有关(称为“预设触发语”)。比如:在“你又迟到了”句中,“又”是这个简单句的预设触发语,预设了“你之前迟到过”;与句式特点有关的简单句“你连李四都认识啊”则预设了“李四是个无名之辈”。复合句的预设与简单句的预设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