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udy of Presupposition Projections in Hum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ntal Space Theory-Illstra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s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设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在交际中,人们常用预设这一手段来表达已知信息,因此它又被称为“前提”、“先设”。对预设问题的探讨主要是针对句子的。简单句的预设往往与一定的词汇因素和句式特点有关(称为“预设触发语”)。比如:在“你又迟到了”句中,“又”是这个简单句的预设触发语,预设了“你之前迟到过”;与句式特点有关的简单句“你连李四都认识啊”则预设了“李四是个无名之辈”。复合句的预设与简单句的预设相比要复杂很多。如:“IdreamedthatIwasJapaneseandthatIregrettedit”。后一个分句中的预设触发语“regretted”预设了“IwasJapanese”,然而整个句子却不预设这个意思。那么复合句的预设和它的分句预设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分句的预设是被复句继承,还是被取消?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简单句成为复合句的一部分时,人们通常期望该简单句的预设继续是真实的。然而,一些简单句的预设并没有被继承下来成为复合句的预设。这种情况可被视为预设的投射问题。本文将以赵本山小品中的幽默为例,研究复句中预设的投射问题及其对幽默效果的影响。
   幽默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对幽默中预设的研究也日益倍受关注。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喜剧小品能更好地表达幽默,赵本山的作品可被视为喜剧小品的典范。通常,小品台词既包括已知信息(即双方的共同知识)又包括未知信息,这些已知信息就是预设。比如“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这句台词的已知信息,即预设是“听话人是个长着大脑袋粗脖子的人”。再如:“别着急,先拨个骚扰电话”,这句台词的未知信息之一是“接电话的人是谁”,而对于此未知信息,交际双方一般不得而知。
   同时,小品台词既有简单句和又有复合句。比如:“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这个简单句中的幽默很容易让观众领会到。与之前提到的复合句的预设情况相似,复合句的幽默也比简单句复杂很多。问题出现了:分句中的幽默能否传递到整个复句中被观众接收并达到相同的幽默效果?比如,台词“你让潘长江去吻郑海霞,他根本够不着嘴”,根据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第一个分句中的“潘长江”和“郑海霞”分别预设了“存在一个名叫‘潘长江’的人”和“存在一个名叫‘郑海霞’的人”。而我们知道,潘长江在现实中是一个矮人,而郑海霞却相对较高。因此,第一个分句的幽默为“让潘长江去吻郑海霞(的嘴)”,其预设为“一个矮人够不着一个较高的人(的嘴)”。然而后一个分句却把这种结果显性表达出来了,造成了重复,第一个分句的预设也因此没有传递到整个句子中,幽默效果自然也相对减少。
   同时,在小品中,表演者并非始终围绕同一个话题,而是在不同的话题之间进行转换。又一个问题出现了:转化话题的同时,分句的幽默是否依然能传递到复句中并被观众接收?以上这些问题即是幽默中预设的投射问题。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国内对幽默的研究缺乏多样性,尤其是对幽默中预设的投射问题研究甚少。因此,基于此问题的局限性,作者旨在进一步探讨,并认为通过对此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小品和其他幽默形式的创作。
   通过观察和对比,作者认为福克尼的心理空间理论对此问题有较强的阐释力。福克尼认为,图片、小说、人的信念和假设等都可以被看成一个个心理空间。因此,小品的话题也可被看成心理空间。他指出,事件发生的场所叫做基础空间(basespace,简称B)或现实空间(realityspace,简称R),与其相对应的是一个心理空间(mentalspace,简称M),而它的建构是依靠空间建构语(space-builder)实现的,其中M包含在R内,M是子空间,R是母空间。
   在此理论中,福克尼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投射的形式化的标记方法,这些方法被证明能更有效地解决预设的投射问题。比如“Inthepicture,Maxstoppedsmoking”,福克尼认为这个句子可分为两部分:空间构造语SBm(Inthepicture)和命题Prop(Maxstoppedsmoking)。而命题又可分为断言部分A(assertion)和预设部分P(presupposition)。此例中,A=Maxdoesntsmokenow,P=Maxsmokedbefore。通常情况下,空间构造语起着建立心理空间的作用,命题部分则确立了此空间成分之间的关系。对于上例,A和P表达了空间关系中语义项之间的某种关系Q。我们说Q(=Q’(a,b,c,…))在空间H中被满足,如果Q’在空间H中被满足,同时Q’在H中代表对应项a,b,c,…,这时标记式为Q/H,即Q在空间H中被满足,-Q/H表示Q在空间H中不被满足。如果Q在空间H中要么被满足要么不被满足,则被称为Q在H中被确立,标记为Q!H,如果Q和-Q在H中都有可能,则被称为Q在H中不被确立,标记为Q?H。福克尼设立了三条可利用的规则(Rl:ArM;R2:P/M;R3:P/R)。同时,还给出一个空间优化策略:当一个子空间M在母空间R中建立时,要隐性建构子空间M,以使其与母空间R的相似性最大化:两条策略原则:SP1:在同一空间内要避免矛盾,即避免Q/H和-Q/H,SP2:就背景假设和隐性预设而言,应使子空间M和母空间R尽可能一致;三条重要推论:C1:如果P/R,那么P(R,M)。C2:如果-P/R,那么R3不适用。C3:如果P!R,那么R3适用。C4:如果P?R,那么R3不适用。现举例说明这些标记式,假设语境为:A和B看到一个人在街上萎靡不振。于是A说:“Itislikelythatthisguyjuststoppedsmoking”,这个句子预设“thisguysmokedbefore”。由于A之前并不认识“thisguy”,因此“thisguy”之前吸烟与否都有可能,由此可得P?R,根据C4,R3不成立。即P在M中成立,在R中不成立,因此预设不成立。
   作者认为对幽默中预设的投射问题,也可以通过此方法得到解决。因此,本文将以赵本山小品为例,用一种全新的研究角度,即从心理空间的视角来解决幽默中预设的投射的两个问题:
   1.分句中的幽默能否传递到整个复句中被观众接收并达到相同的幽默效果?
   2.演员转化话题的同时,分句中的幽默是否依然能传递到整个复句中并被观众接收?
   全文共包括五个章节,下面分别对各部分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核心问题,所用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和论文章节的安排。
   第二章,文献综述,主要回顾以往国内外对幽默的研究。作者首先列举了不同的幽默定义,然后对三种有影响力的幽默理论进行了简单回顾,最后对幽默在心理学和语言学领域内的研究进行了阐释和说明。
   第三章,理论框架,主要对预设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进行相对全面的回顾。对于预设,作者将对其三个主要特征进行一一阐释,其中包含本文的研究核心:预设的投射问题;而对于心理空间理论,一些基本概念将被提及,如空间建构语,空间成分,可及原则等等。
   第四章,本文的核心章节,首先作者将对预设的投射问题进行了综合阐释。与以往的对投射的研究派别相比,福克尼的理论被证明是更合理的。作者将以赵本山小品为例,从心理空间的视角对幽默中预设的投射问题进行研究,这将主要借助于福克尼提出的一些投射规则和策略来说明问题。通过此研究方法,开篇提出的问题将得到解决。
   最后一章,总结本文的主要发现,指出不足之处,并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其他文献
期刊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后成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作为一部重要的中国经典著作,两千多年来,《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是创造性心灵的灵感源泉,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过去对《中庸>英译的研究大多侧重于译文本身,而研究译者的文化身份如何影响《中庸》的翻译这方面并不多。因此,本文借助平行语料库比较分析理雅各和辜鸿铭的《中庸》英译本,结合他们各自的文化身份,探究其对《中庸》英译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广告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是以倡导真善美为宗旨的公益广告不断发展壮大。回顾迄今为止的广告语篇分析,几乎都是以文本为基础的,学者们大都从新闻学、广告学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的一些语篇分析也并未涉及电视公益广告一个突出的方面一-视画面的功能。基于以前学者研究的局限性,本文主要从系统功能视角出发,对中央电视台电视公益广告“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文本
随着描述性翻译研究学派的出现,研究者们开始客观、全面地看待翻译,而不是拘泥于“忠实”这一翻译理想。20世纪70年代开始,描述性翻译规范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局限性,极大地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视野,翻译学由此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作为翻译规范理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以色列著名学者吉迪恩·图里第一次系统地从翻译研究的角度研究翻译规范,把目的语文化对翻译行为及翻译产品的影响作为研究的中心。在大量
本论文以姜秋霞所提出的文学翻译审美过程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为视角,以田汉戏剧译著为例,对戏剧翻译的审美再现进行初步的研究。  戏剧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小说、诗歌和散文构成文学的四种基本体裁。戏剧是一种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现实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戏剧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也是一门表演艺术。在体现小说、诗歌、论述
学位
政治文献的翻译由来已久。新中国建立之初,迫切需要通过外交手段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外交工作的开展使得对翻译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但这一时期中译外的翻译工作仍较为少见,主要的中译外翻译是对毛泽东著作的翻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想要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之一,中国政治文献的翻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对政治文献翻译进行
学位
当代翻译理论有了重大发展,一些翻译理论和学者也开始把其它学科融入到翻译研究中,这有助于翻译的发展。然而,他们对翻译理论的观点总是有些不同的。由于翻译评价标准是翻译理论的基本问题,所以理论家和翻译家一直在对它进行着研究和探索。从历史来看,中西翻译标准各有其独有的特征。传统的西方翻译理论基本围绕直译与意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确的问题展开的,后来又出现了文化派,多元,功能派,解构等的评判标准,而在
本文旨在从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分析《围城》英译本中反讽的翻译策略。  反讽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技巧,而且是很多文学作品整体的写作风格。学者们已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用学、文学批评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对反讽的翻译的研究却相对滞后。而反讽作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美学特征,对反讽的翻译直接影响到整部译作的质量。通过回顾对反讽翻译的少数已有研究,本文发现,不少学者认为文学作品中的反讽是不可
学位
本论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冯象译本《摩西五经》进行了批判研究。译经历来是大事,译家多抱有远大理想而进行翻译:为传教,为拯救灵魂,为宗教改革等,但冯象译本《摩西五经》是从文学角度进行翻译,冯象译本在多方面都是一部与众不同的著作。在圣经翻译领域,冯象在众多学者中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然而因为冯象还未成为基督教徒,没有属灵的生命和认知,更没有受过系统的神学教育,因而他对圣经的理解是有局限的。他的译文也存
学位
翻译的不确定性观点是由美国哲学家奎因在1960出版的《语词与对象》这部专著中最早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那种“存在唯一正确的译文”的神话。但是奎因的翻译的不确定性是为其行为主义语言学服务的,并没有深入的探讨翻译问题。另外,他是在一个叫做“原始翻译”的极端情形下研究翻译的不确定性,忽略了社会、文化、历史等语言特点。因此,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观点在哲学界和翻译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至今,国内外有许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