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的过去与未来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c823455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5由美国学者L.Venuti(文努迪)提出了翻译的归化和异化两个观念以来,二者在文化翻译中究竟孰先孰后,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从解构主义出发,通过对文化翻译的大量事实加以分析对比,从而对文化翻译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探讨和论证,阐明了归化性翻译与异化性翻译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自己对文化翻译这一学科的发展前景的判断和预见。 在英美文化中,一直是以提倡通顺翻译的归化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在当代英美翻译流派中,归化的翻译理论当以奈达为代表。他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的概念,后又改称为‘功能对等’。中国学者也试图从不同角度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第二章节将介绍国内外学者对于归异之争的各种看法,通过对林纾先生译作的分析,从而论证归化性翻译手法在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译本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时代背景如何,译者都需要依靠归化手法来引进外国文化。 本文第三章节将从解构主义角度出发,论证对原作的解读是不断发展的。法国解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罗朗·巴特曾宣称:“作者死了!”其意思是文本并没有唯一的、一成不变的意义。文本的意义不是由文本本身所决定,而是由译文所决定的。译者和译文读者在解读过程中,不断对于原文进行解构与重构,原文才得以生存下去。由此可见,译文必须是不断发展的。然而译文发展趋势究竟如何呢?今天的读者,不再满足于严复与林纾的译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时代都要把一些重要的文学和哲学名著重译一次。人们通过对比分析可得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每次重译当中,异化的程度越来越多。本文将对同一著作在不同时期的译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译文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是呈逐步异化的趋势。 通过以上论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化翻译这一学科的发展本身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揭示—由于归化性翻译与异化性翻译在目的语文化中起着各自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完成各自的历史使命,两种翻译策略将永远并存,并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而它们之间的分裂与熔合将不断推动文化翻译事业的发展。
其他文献
<正>清代为编纂官方史书,历朝均设有专门机构。其中有所谓长开的,如起居注馆、国史馆、方略馆、武英殿修书处等常设机构;有所谓例开的,如圣训馆、实录馆、玉牒馆等按届开闭的
个人地理标记数据是个人通过笔记本、平板电脑或者手机等设备发布的包含地理位置且与个人相关的文本、照片和视频等信息。本文针对个人地理标记数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
宋元明时期,语言研究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晚明实学思潮的兴起,引起了人们对语言研究的兴趣,出现了一批敢于创新的语言学家,方以智(1611~1671)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作
赔偿责任,属于违反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的后果,系纠恶或纠错机制之一。劳动者因为侵权或违约行为而对用人单位负有的损害赔偿责任,本应是劳动法律责任领域一个颇有分量的课题,
《韓詩外傅》爲《韓詩》的主要來源,是一部獨立闡述儒家思想觀點的子書,又雜引各家,是韓婴博采有關“推衍詩義”的材料纂成的。因而與先秦史傅和諸子之書形成很多異文。這些異文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经贸交往的增加,广告翻译变得日益重要起来,并丰富了以往以文学翻译为主的翻译格局。翻译活动及种类的增加无疑对一些现行的翻译理论和标准提出了质
意向性是语篇性的标准之一,即语篇建构者意图使一系列句子组成衔接和连贯的语篇,从而达到建构者的意图。 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意向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三种交际模式与意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何时会发生母语迁移,一直是众多研究者感兴趣的话题。早期的二语习得研究,无论是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还是中介语理论都对迁移进行过讨论,然而并没有很好
本文从比较宽泛的角度理解“标记理论”,并将之运用到数词有限制的数量结构的研究中去。本文将数词不受限制的数量结构作为无标记项,数词有限制的数量结构作为有标记项,分别
本文以评价理论为框架,旨在研究申奥演说中的发话人-受话人认同。本文的主要目标是阐明申奥演说如何通过利用评价资源构建特定的受话人来实现其人际功能。确切的说,本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