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描述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及伤残接受度状况;(2)探讨一般社会人口学统计资料、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伤残接受度的影响;(3)明确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及伤残接受度之间的相关性;(4)探索明确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及伤残接受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路径。研究方法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在天津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6~12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11名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有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问卷、医学应对方式量表、伤残接受度量表。用均数、标准差、构成比对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及伤残接受度进行描述;利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研究对象伤残接受度的人口学差异进行分析;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研究对象伤残接受度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研究对象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及伤残接受度的相关性;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研究对象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对伤残接受度的影响和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1)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平均得分为(33.67±7.41);自我效能平均得分为(77.32±15.35);应对方式中屈服维度得分最高,为(2.62±0.90);伤残接受度平均得分为(79.68±16.17)。(2)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肢体障碍严重程度、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的三个维度(面对、回避、屈服)均进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中,能联合解释变异的44.8%。(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的面对维度呈正相关(P<0.01),与应对方式的回避和屈服维度呈负相关(P<0.01);患者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均与伤残接受度呈正相关(P<0.01);患者应对方式的面对维度与伤残接受度呈正相关(P<0.01),回避和屈服维度与伤残接受度呈负相关(P<0.01)。(4)结构方程模型显示,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应对方式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伤残接受度,社会支持、自我效能还可以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伤残接受度,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58.12%和35.28%。研究结论(1)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并不理想,表明患者受到的社会支持不足并且不能有效的对支持利用;患者的自我效能处于中等水平,表明患者的对抗疾病的信心尚可;患者倾向于采取屈服的应对方式,表明患者对于疾病的应对策略并不积极;患者的伤残接受度处在中等,表明患者对自身伤残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并不乐观。(2)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伤残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肢体障碍严重程度、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应对方式。(3)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分别与应对方式、伤残接受度存在相关性,应对方式、伤残接受度之间也具有相关性,即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水平越高,患者越容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伤残接受度越高。(4)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应对方式可以直接影响伤残接受度,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又可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伤残接受度,表明护理人员不仅要重视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对伤残接受度的影响,还要重视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伤残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