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北麓石生苔藓的物种多样性与培育恢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gz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是我国气候上的南北分界线,特别表现在对冬夏季风的巨大屏障作用,其特殊地理位置也造就了秦岭丰富的植物资源。近年来,社会各类生产建设项目在矿区和道路沿途造成了大量的石质工程创面,导致生态受到极大威胁。当前,石质边坡的生态修复使用传统的技术手段普遍存在施工难、成本高和养护难等问题。而藓类植物在涵养水源、营养循环、环境指示、天然更新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岩面上直接生长的石生苔藓,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极端环境的抗逆性都是及为出色的。为探寻石质坡面生态修复的新材料,并验证人工培育石生苔藓结皮的可行性,探索不同培育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石生苔藓的物种多样性调查确定石生苔藓优势种并基于已有的土生苔藓培育方法,重新匹配可能适合石生苔藓生长的要素,开展多因素完全试验,探究石生苔藓自然分布特征和切茎长度、播种量、培育基质、微生物、接种方式等因素对人工培育石生苔藓的影响,以期能够快速扩繁石生苔藓结皮,探索一条高效稳定的石质坡面苔藓结皮修复途径。主要结果如下:(1)秦岭北麓(车峪翠峰山)调查区内共有石生苔藓7科10属12种,其中优势科分别为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和丛藓科(Pottiaceae);优势属为青藓属(Brachythecium)。区内的石生苔藓均为丛集型和交织型,这种形态可能是苔藓对干燥、暴露的石生环境的适应策略。调查区内石生苔藓种类在垂直梯度上随海拔上升呈现递减的趋势。羽枝青藓(Brachythecium plumosum)为最优势石生苔藓种群,在调查区内分布广泛且受环境的影响较小,对环境的适应性十分突出,是人工繁殖和培育恢复的首选藓种。(2)人工控制的生长环境下进行石生苔藓结皮的人工培育和快速扩繁是可行的。羽枝青藓的切茎长度控制在1-3mm、种源播种量为60g/m~2、培育基质为火山岩+纱布/麻布的组合时,石生苔藓结皮的生长状况最佳,表现在:培育30d内,苔藓新发芽数可达3000株/m~2;苔藓长度能达到5.5-6.5mm;样方盖度可达26-32%,基本形成了石生苔藓结皮块体。(3)石质创面绿化恢复时,使用撒播接种方式将石生苔藓结皮种源接种在1mm火山岩粒径+纱布垫层的组合上时石生苔藓的生长状况最佳。接种恢复90d后,石生苔藓发芽数可达1675株/m~2;苔藓长度能达到9.50mm;石生苔藓结皮盖度可达到42%,效果良好。本研究中,菌藻添加在石质坡面修复时作用不明显,可能是因为石生苔藓与土生苔藓是生长发育特征有所区别。
其他文献
近十几年来,北洛河流域水沙情势发生显著改变,造成一系列北洛河流域治理新问题。探究北洛河流域水沙变化规律及驱动因子,对北洛河流域治理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北洛河流域为研究区,收集并整理流域内干支流的历年水文气象实测资料与土地利用遥感数据等,通过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Mann-Kendall突变性检验、距平累积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北洛河流域径流、输沙的时空分布规律,探
学位
随着关中平原地区猕猴桃种植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化肥等的大量投入,当地猕猴桃果园生态系统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如土壤对水分的调控能力下降,出现了土壤干燥化;肥料利用率低下,造成了硝态氮深层累积;土质黏重,影响根系发育等。为此本研究在对陕西省周至县(重壤-轻黏土)、杨凌区(中壤土)选取两个猕猴桃果园(以下简称周至园、杨凌园)果园土壤生态环境以及根系生长状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果园土壤环境问题,提出“聚水
学位
黄土高原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1999年“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生物土壤结皮得以广泛发育,其覆盖率可达到70%以上,对减少该区土壤侵蚀具有重要作用。有关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已有研究,但由于生物结皮类型导致的土壤侵蚀差异仍缺乏系统研究;此外,生物结皮发育过程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也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以黄土高原退耕后广泛发育的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设置藻结皮、苔藓结皮和自
学位
从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中看问题,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当代美术教育的发展逐渐开始走向重技术培养、轻人文素质的方向。对这一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对教育的核心发展及目的、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及其独特的育人价值进行深入探索,从多方面入手,多层次、多维度地挖掘分析,并结合当代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积极推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事业发展,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平台。
期刊
本文以北洛河上游(吴旗水文站以上)为研究区域,基于1971-2014年每日径流实测数据和气象资料,采用数字滤波法中的F1法来进行基流分割;运用M-K趋势分析、Pettitt突变检验和R/S法对径流、基流以及气候因素进行趋势分析、突变点检验和未来变化持续性分析;并采用Morlet小波变换对径流多尺度变化周期进行分析;根据三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1990、2005和2010年)来对流域内退耕还林(草)前
学位
为研究生产建设项目锥形堆积体降雨条件下坡面侵蚀过程,并分析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变化过程,本文以杨凌水土保持野外试验站自制仿真锥形堆积平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模拟人工降雨试验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3个坡长(3m、4m、5m)和4个雨强(1.0mm/min、1.5mm/min、2.0mm/min、2.5mm/min),探究了不同坡长条件下锥形工程堆积体产流产沙特征及水动力学过程,并采用极限平衡法分
学位
技术合同交易在推动秦创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促进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推进产业升级等重要作用。西安市技术合同交易呈现出产学研合作成效不高、全链条科创生态体系有待升级、复合型技术经理人不足、技术合同登记机构认定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西安市应加强政策支持,推动技术合同交易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技术合同交易的顺利开展,为秦创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期刊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向黄河输送大量泥沙,严重威胁着区域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控制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从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大规模的植被恢复使得地表植被盖度大幅提升,极大地影响了流域的产流产沙过程。探究植被恢复对流域产流产沙的影响可为流域综合管理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人工植树造林的杨家沟流域及相邻植被自然恢复的董庄沟流域为研究对象,
学位
近年来黄土高原开展了一系列的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的建设,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效。随着植被恢复,植被的次生演替使得地面植物数量和物种多样性增加,导致土壤养分循环、生态系统等发生变化。目前关于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的来源、输入和输出、碳库储量和碳汇过程以及其影响因素(例如,植物组分、恢复年限、养分等)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缺少深入研究调查草地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获取胞外酶以及作为土壤C库一部分的微
学位
土壤侵蚀是土壤碳库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和影响全球碳循环的主要环节。因坡面土壤侵蚀复杂多变,不同侵蚀条件(侵蚀方式、覆盖条件、尺度及降雨特征等)对侵蚀泥沙有机碳特征参数(含量、组分、富集)的影响不同。然而,现有研究大多针对某种特定条件,缺少不同条件下的对比研究,限制了对坡面有机碳流失机制及侵蚀泥沙中有机碳特征参数变化的深入理解。本文以典型黄绵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不同坡面侵蚀条件的小区,测定自然降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