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开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县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e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体,长期以来,农村居民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传统上专注于贫困人群的扶贫政策措施,始终面临着“不完全信息”问题引起的“瞄准偏误”困扰。“要致富,先修路”,那么高铁建设能否成为一种有效提高农民总体收入水平进而减少贫困的政策手段?但同样存在观点认为高铁票价过高,远超农民的消费能力,将使农民陷入“被高铁”的窘境。那么开通高铁对农民收入的总体影响究竟如何?对不同农民群体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其中的影响机制又是怎样?
  目前关于高铁开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分布领域,专门讨论高铁开通对居民收入,尤其是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研究还不多见。因而本文以高铁开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相关研究进行全面整理述评,厘清理论基础,梳理其中的作用机理,并在理论推理的基础上,提出有待验证的研究假说。其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基于2006-2017年的中国县域行政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评估高铁开通对县域农民收入的政策效应,并着重从异质性乡村劳动力转移和涓滴效应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影响机制。
  本文研究发现:(1)相较于未开通高铁的县级地区,高铁开通可以显著提高开通县域农民收入水平。并且高铁开通对地市内所有县域的农民收入增长均有益,即高铁开通在县域层面具有一定的正向空间溢出影响。(2)高铁开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不是一次性释放出来的,存在一定的延续性和滞后性。(3)高铁开通对农民工资性、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有利,但是对于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长不利。(4)更高运行速度的铁路对农民收入提升作用更为明显,同样说明铁路提速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普速列车班次与高铁班次互为补充,可以有效满足农民差异化的出行需求,对农民收入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5)高铁开通可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大“经济蛋糕”,通过涓滴效应,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高铁开通也可以显著促进异质性乡村劳动力转移,使农民获得更高的收入。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县域高铁网络。应重点以区域高铁枢纽为中心,加大时速250公里左右的区域联络线和时速200公里城际铁路的建设力度,完善县域高铁网络,进一步提高县域高铁覆盖率。(2)适应市场需求,完善铁路运营方案。应继续落实浮动票价政策,经济欠发达的县级地区动车组票价可以适度优惠折扣;在重点发展高铁的同时,仍要保留部分普速列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新建设铁路上也应开通少量普速列车班次。(3)各县级地区要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充分放大高铁红利。已开通高铁的县级地区,应充分发挥高铁的纽带作用,加强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联系,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引进相关产业和人才;未开通高铁的县级地区,要进一步完善其他交通设施,加快融入高铁网络。
其他文献
该文通过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理论考察,探讨现代商业银行为什么面临风险、面临哪些风险、面临的风险有何特性以及由此而提出的风险管理问题,并力图从现代商业银行理论与实践的讨论和中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比分析中,结合中国客观经济环境,从防范和化解两个角度出发,寻求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该文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存量的化解和增量防范,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化解存量与优化增量同
学位
保护耕地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为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耕地保护政策,但总体而言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欠佳。除缺乏健全的监管机制外,更重要的是现行耕地保护机制对耕地保护责任主体的激励仍不到位,严重挫伤其自觉保护耕地的意愿。近年来,虽然我国对于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但由于农户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状态,且非农收入占农户家庭总收入的比重逐步上升,收入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户的行为决策。实施耕地保护经
学位
出口和加工的农产品的产值约占喀麦隆GDP的30%。可可是喀麦隆的主要经济作物,喀麦隆10个地区中有7个种植可可,每年的种植面积约达40万公顷。可可产业涉及约60万生产者,近600万人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可可生活。在喀麦隆,尽管生产者做出了努力,使用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技术,但其可可的质量仍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品质。本研究在代表喀麦隆中部和西南部地区的LEKIE和MEME地区选取调查样本,目的是评估农民采用
木薯因其种植、加工和用途而成为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由于具有全年生产能力,木薯还是一种饥荒储备作物。然而,这项研究是为了分析影响利比里亚托迪地区木薯加工经济可行性的因素。研究的重点是木薯加工,审查社会经济特征;明确农民的种植技术;木薯加工活动中的性别参与水平;在投资上获利,并确定对研究区域内木薯加工农民不利的制约因素。数据收集自120名木薯加工农民。采用预先测试的、结构良好的问卷和观察作为数据收集工
学位
化肥作为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农业生产资料,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中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化肥占据了主要地位,近十年来因化肥产能过剩和农业化肥施用过量,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与此同时,有机肥具备的增加土壤中有机氮的比例、改进土壤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作用倍受关注。化肥减量替代政策成为绿色农业生产的政策目标,有机肥替代化肥成为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农
学位
为解决日趋凸显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对食品安全标准开展了整合与修订工作。然而,针对一些标准制定的宽严引发业界争议。本研究以标准的制定与调整需要在健康风险、产业风险与规制成本之间寻求一种经济上均衡为切入点,以玉米黄曲霉毒素为具体研究对象,从产业风险的视角探讨标准调整与实施环境之间的匹配关系。研究从理论上,可丰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制经济学研究,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与规制效果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从实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生猪养殖业已成为中国养殖业产量最大的部门,也是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然而在生猪产业飞速发展和生猪养殖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处理问题却日益突出。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面临着农村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两大突出问题,实现生猪粪便资源化利用便是破解当下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养殖户的资源化
学位
农业生产活动既高度依赖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反过来又可能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威胁,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创新与发展是有效缓解生产负效应的重要手段,环境友好型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为此,政府出台了系列监管与激励政策,但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比例偏低、自觉采纳意愿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关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扩散,厘清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的内在逻辑,对促进环境友好型技术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各地开始推进特色农产品的种养殖,“一乡一品”“一村一品”逐步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与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几乎同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正在改变农产品的销售形式。在农村,农户除了在传统市场上进行交易外,还利用互联网有效地选择、并自发地建立了一些网络信息平台,借以推进农产品的交易,这使得不同类型平台的结构(尤其是信息结构)对农户的交易行为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成为本研究关注的
学位
在此期间(1981-1985年),埃及的农业政策经历了各个阶段。农业部门受到政府干预政策的影响,包括确定每种作物的种植面积,低农产品价格,农产品销售,农产品进出口以及国内和世界的孤立农产品价格。到1980年代中期,经济改革政策已经开始。农业部门是国民经济中第一个实施经济改革政策和市场机制的部门。结果,农业转向了自由市场经济。结果,政府取消了对价格政策的干预,放开了农产品价格,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进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