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地层中桩基竖向动力响应模型试验与计算分析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cryst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桩基础具有强度高、沉降小、可跨越复杂地质条件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路基和桥梁的下部基础,其工作性能主要依赖于桩-土相互作用。倾斜地层中桩周土的应力场不再呈轴对称分布,且同一承台下不同位置的桩基会出现桩-土摩擦长度不同的情况;在交通动荷载作用下,倾斜地层中的振动波传播路径会发生改变,在斜边界处还可能引起反射波。已有研究中,桩基动力响应研究多针对水平成层场地展开,关于倾斜地层条件下桩基动力特性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采用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倾斜地层中桩基动力响应特性、动荷载传递机理、波传播特性及桩-土-桩动力相互作用机理与群桩动响应计算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着重讨论了地层倾斜对动力响应的影响和机理,并提出了倾斜地层条件桩基动力响应简化计算方法。本文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
  ①开展了循环动荷载作用下水平地层,斜坡和倾斜基岩场地中的单桩动力特性模型试验研究,揭示了倾斜地层桩基在不同中值荷载,不同动力幅值,以及不同加载频率的组合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机理,分析了桩顶动位移,桩身动应变,桩底土压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场地倾斜边界对桩身动位移幅值影响较小,但会明显改变土场地的动响应,使得桩周土响应出现方向性差异,且斜坡和基岩面倾斜边界对土响应的影响并不相同,主要表现在:倾斜基岩条件下,位于倾斜上侧的土位移大于同深度处倾斜下侧的位移,倾斜基岩边界的影响随土体深度增加而变大;斜坡场地条件对土体位移的影响主要在地表一定深度范围内,且随深度增加而减弱,位移响应的方向性差异与土体到桩轴的径向距离有关,径向距离较小时,位于坡脚一侧的土体位移更大,而径向距离超出一定范围后,坡顶一侧的土体位移会超过坡脚。
  ②开展了倾斜地层条件下群桩动力特性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发现,地层倾斜条件下承台不同位置的振动有所区别,斜坡群桩承台下坡一侧振动较上坡侧剧烈,承台坡底方向的动位移出现“放大效应”,振动呈非对称分布。随后,针对试验观察到的倾斜地层群桩承台差异振动现象,通过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差异振动的原因,揭示了倾斜地层群桩荷载传递机理。结果表明,倾斜地层条件下群桩承台的差异振动是由下部桩基的差异振动引起,而倾斜地层群桩中出现差异振动原因是不同位置处的桩身自由段,摩擦段和桩底土厚度三者的数值和比例不同,导致同一承台下不同桩基的荷载传递和位移变形有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桩长和不同桩土模量比条件下倾斜基岩场地和斜坡场地的动位移和轴力随深度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条件下倾斜边界对桩基动力响应特性的影响。
  ③开展了斜坡场地振动波传播特性和桩-土-桩动力相互作用机理数值模拟研究。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出振动桩周围土场地不同深度处的位移峰值和到达时间,并将上述两各物理量转换为振动问题常用的幅值和相位,与水平场地振动波衰减的三维解析公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斜坡地层振动波传播路径的研究,结果表明,斜坡场地振动波传播路径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上坡方向振动波衰减快于下坡方向;总体上,朝上坡方向的振动波以水平传播为主,对土场地的影响也接近水平地层中的情况,而部分朝下坡方向振动波的传播路径发生偏折,不再沿水平方向。进一步地,开展了斜坡场地主动桩和被动桩双桩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被动桩引起的波发散不可忽略,且斜坡场地桩基受周围振动桩基的影响程度仍主要由该桩与土的接触面积决定。
  ④展开交通动荷载下倾斜基岩面条件对群桩动响应特性,荷载传递规律和群桩相互作用机理的有限元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受嵌岩深度变化的影响,倾斜基岩面群桩承台出现明显的差异振动现象,位于倾斜面下侧的承台响应大于倾斜上侧。另外,倾斜基岩条件下,振动波向倾斜上侧传播与下侧传播时对被动桩的影响程度不同:倾斜下侧被动桩中的位移与水平基岩面中较为接近;振动波向倾斜上侧传递时,部分振动能量会被动阻抗更大的基岩吸收,使得振动减弱,故倾斜上侧被动桩的位移略小于水平基岩。
  ⑤分别开展了基岩边界对单桩动力响应影响的计算方法研究,以及斜坡场地条件下的群桩动力响应计算方法研究。结果发现,桩基竖向阻抗会以水平无限地层条件下的桩基阻抗曲线为基线发生波动,波动的幅度和频率与桩基到基岩边界的距离关系密切,桩基距离基岩越近,波动频率越小,但波幅越大。另外,还基于结论③揭示的斜坡桩-土-桩动力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斜坡双桩动力相互作用计算模型,推导了考虑地形效应的桩-桩相互作用因子,得到了斜坡群桩竖向动力阻抗的简化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地形效应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坡顶方向和坡底方向传播的桩-桩相互作用因子不同,坡顶方向略大于坡底方向;二是不同斜坡角度下的桩-桩相互作用因子也不同,坡角越大,地形效应越显著;三是斜坡角度对动阻抗频率曲线峰值影响明显,且桩间距越大,地形影响越显著。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关键词解读为主线,以还原法分析为手段,深入研读《我与地坛(节选)》,引导学生直面个性化的文字,再由文及人,直面人的心灵和生命。在教学中实现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建构中学语文有效课堂。  【关键词】还原法 《我与地坛》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45-01  苏教版高中语文节选的《我与地坛》是一篇经典的现代散文。在
期刊
【摘要】《轴对称图形》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这是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部分知识。作为一节初始课,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应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通过出示轴对称物体的图片让学生大量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促进抽象概括,生成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妙和神奇。同时,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其特征有效地进行判断和应用。 
期刊
【摘 要】识字教学,可以是枯燥无味的,也可以是妙趣横生!识字方法,可以是一板一眼,也可以是灵活多变!我们可以让“识字”这个语文教学中最基底的环节变得灵活而高效,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的情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真正地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趣味以及博大精深。因初次接触低年级识字教学感到困惑引起了一些思考,并尝试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策略:以趣为导化作学生主动识字的动力、授之以渔促进学生识字成效。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280-01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以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 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  2、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过程与方法:经历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过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
期刊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练习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练习。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程 练习设计 生活性 典型性 开放性 综合性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的美,美在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美在用心灵真诚体悟。那一片片情思,那一点点忧愁,沁人心中,在四肢百骸里流淌。苏轼的《水调歌头》,便是一颗流传千古借物抒怀的明珠。  【关键词】古典诗词 赏析 水调歌头 赏析 灿烂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81-01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美在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美在用心灵
期刊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课程,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4字社会主人核心价值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职语文教材;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准警务化管理是根据高职学生特点,通过参照警务化管理的模式和标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学生、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良好行为养成的管理模式。本文以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准警务化管理工作为例,通过分析准警务化管理的实践意义、具体做法、成效、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探索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教育和培养的准警务化管理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准警务化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D6
期刊
【摘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由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中有兴趣去探索、理解、应用、创新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参与其中,给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兴趣 探究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4-0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
期刊
土石混合体是一种由坚硬的块石或砾石和强度较低的土两种成分组成的地质体。由于组成该类地质体的两种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有较大差异,导致其呈现出强烈的非连续、非均性。土石混合体无论是在力学特性,变形特性以及破坏特征都与一般土体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目前土石混合体物理力学性质等方面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土石混合体接触面与土石混合体随机生成方法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并基于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