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iwe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益范畴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础性范畴,利益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利益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方法。深入研究利益问题,准确把握当代利益关系的种种变化,深刻认识当代国际国内各种纷繁复杂的利益矛盾、利益冲突及其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积极的利益协调,我国现代化事业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才有深厚的基础。  论文共五章,分两个部分。其中,前三章为理论部分,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基本内容,后两章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部分,重点论述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现实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  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在利益观上的科学变革”,在对利益范畴历史考察的基础上,集中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利益理论何以超越前人而在利益观上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并分析归纳了马克思恩格斯利益观的基本内容。  古代众多的思想家们都程度不同地看到了利益的历史作用,这是人类深刻认识社会及人本身的伟大开端。近代资本主义的思想家们对利益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已经初步形成较为系统的利益理论。这些理论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对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在内的思想家们有着重大的影响。但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他们的理论仍受着唯心主义与直观唯物主义的限制。时代的重担历史地落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肩上。  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利益理论,既是在彻底地否定主观的、唯心主义利益观的基础上完成的,同时也是科学地批判机械唯物主义利益观的必然结果。本文认为,马克思思格斯超越前人的地方在于,他们一开始就把利益问题与阶级、特别是社会物质生产活动这些人类社会的基本事实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他们深入研究了现实经济问题,发现并确立了生产关系的科学范畴,从而打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大门,出色的全方位地推进了利益问题的研究,真正解决了利益的本质及其历史作用问题。他们在利益与阶级斗争、利益与道德、利益与生产实践、利益与文化、利益与法律、利益与政治、利益与生产关系、利益与思想动机、利益与科学等等问题上都做了深刻而又具体的论述,使得利益理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第二章“历史唯物主义利益范畴”,主要论述什么是利益,以及利益的基本特征,利益的功能,利益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从基本范畴的角度对利益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  利益是一个社会关系的范畴,它是作为主体的人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而与需要客体之间产生的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利益具有社会性、主观性、客观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等多种属性与特征。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形成不同的利益类别。按其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按利益存在的时空对应关系,可分为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按其从属的主体关系,可分为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利益的功能不同于利益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驱动功能、聚集功能以及尺度、导向功能。  本文从属性、层次、价值三个方面对利益主体做了深入阐释。利益主体属性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表现为主体人的属性,这主要是指利益主体的意识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二是利益主体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三是利益主体的多元性与易变性;本文首次提出了利益主体辩证统一的五个层次论,这就是个人利益主体、家庭利益主体、集体和集团利益主体、国家利益主体与全人类利益主体的统一。同时,本文把利益主体的价值提高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认为利益主体是分析利益关系的关键与核心。有没有利益分析,特别是有没有利益主体分析,是区别有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重视利益分析,而进行利益分析,则要从认识利益主体开始。  第三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依据利益价值核心与利益实现方式的思路,主要论述毛泽东的利益理论与利益实践、邓小平的利益观以及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新内涵。  为人民谋福利的崭新的利益价值取向、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毛泽东利益观的核心内容。毛泽东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强调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人民利益的实现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的利益观。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邓小平利益观的核心。在利益的分配上,他强调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兼顾的分配原则;在利益实现方式上,认为允许差别、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实现的有效途径。  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这不仅表现在对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科学内涵的深入认识上,也集中体现在提出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的创新论断上。  理论从实践中来,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必须运用到观察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中,并为协调和解决当代中国越来越凸现的利益矛盾、利益冲突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与具体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理论的实践价值。  第四章“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及其影响”,从利益主体及其变化的角度探讨了当代中国利益关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主要论述中国社会利益群体分化的现状、基本特点、根源及其分化对社会造成的双重影响。  新时期中国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以利益主体多元化、群体收入差距扩大化、利益群体分层化为现状,体现出以下特点:利益群体观念逐渐增强,利益群体影响力日渐加大;利益群体间的矛盾与冲突日趋明显与加剧;利益群体分化畸形与分化不彻底问题突出。利益群体分化首先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的多样化调整带来的。同时,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也大大激发和促进了利益群体的分化。  对于利益群体分化所造成的社会结果,我们应该以一种全面的、辩证的、历史的、科学的态度来加以认识,一方面要看到利益群体分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与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利益群体分化中所产生的种种负面效应与消极影响。  第五章“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协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论述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协调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和具体途径,提出要走一条独立的有中国特色的利益协调之路,以此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  利益矛盾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其根本上也源于利益矛盾。利益矛盾直接根源于社会制度,利益协调的基本目标指向社会制度的完善。社会制度的实质是利益制度,利益是制度创新的动因。正是在人们利益矛盾、利益冲突的不断解决与协调中,社会制度的进步才得以实现。  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利益协调实践的最新理论指导,其目标就是让最广大民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坚持“五个统筹”的实质,就是分别针对五个问题,通过协调五种利益关系,来达到在发展的基础上缩小五个差别,最终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以实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利益协调必须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普遍受益原则与统筹兼顾原则。我们应利用行政、道德、法律等多种手段,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与利益调节机制,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以此为基础,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社会的创造力,不断创建和谐发展的社会局面。
其他文献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以清楚的看出,之所以能够在一个世纪里创造出比历史上其他所有时期所创立的总和还多的财富,就是因为科技扮演了重要角色。理性一直是文明社会发展、进步
知识是理性公共决策的基础。由于信息不对称,决策者关于决策议题的信息和知识往往不完备,需要吸收或运用他人的知识,从而形成关于该议题的客观认识。最终为决策者所采纳和运用的
人类正在经历一次最重大的世界历史性的转折,在这个转折点上,人类将告别传统工业文明,走向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代表了人类的新希望。生态哲学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世界
杜威是实用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著名的政治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哲学以其强烈的现实感和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为特征,促使在经验中、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展开富有成效的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以意想不到方式改变着人们生活、交往和娱乐的方式。就目前娱乐文化领域的情况而言,也许可以说,以虚拟技术为特点的高科技正
道德学习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本方式。在学习型社会,当学习不仅是人的基本需要,更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时,道德学习应由学术研究的边缘地带渐进中心位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道德
辩证法在哲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前,辩证法研究是热点,“辩证法”这个概念几乎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哲学术语。然而,如此重要的辩证法现在变成了冷门。中国的辩证法研究处在比
本文以李碧华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从内容及形式两方面作美学上的分析思考,试图提炼出其独特的美学风格:诡异,妖艳。从美学角度考察诡异、妖艳这两种在现实中不被认可的品质
人的生存承载着意义,意义引导着人的生存。正是由于意义的存在使人与一般生命存在物区别开来。一般生命存在物也在生存着,但它们不会把自己的生存本身作为自己的对象来观照和审
本文是在评介全球化理论、文化全球化理论以及民族文化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全球化条件下藏族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通过把藏族文化设置于文化全球化的总体进程中,并结合藏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