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勃朗特“死亡诗”探析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20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米莉·勃朗特不仅是世界闻名的十九世纪英国女小说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她被人们看作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三大女诗人之一。而她诗歌一个重大的创作题材和主题便是死亡。众多的诗歌中不仅充满了对死亡情境本身真切细腻的描写,渗透了浓重阴郁的死亡气息,而且表现了深刻独到的死亡沉思。本文即分析和挖掘了她大量的死亡诗所蕴涵的丰富信息。艾米莉的死亡诗包括叙述死亡诗和论说死亡诗。叙述死亡诗着重从物理的死亡角度传达死亡的心理体验如恐惧、悲痛等,并进而否定死亡;而论说死亡诗则从死亡的精神解脱意义上肯定死亡,表达面对死亡的欢欣和自由解脱感。文中还探讨了死亡诗创作的深层原因,认为死亡诗是自由诗的回声,是自然诗的复调,是对世间假恶丑的批判,更是对真善美不妥协的坚持。从死亡诗入手,艾米莉庞大的诗歌体系得到了系统有机的再现与解释,同时也可以看出,倾心追求死亡、摆脱人生的死亡诗,其实是深刻地洞察人生和人性的结果——由此可见,写死亡实际是写人生。向往死亡是现实追求在世间不可实现的无奈选择,也是对人性美的执拗而极端的捍卫。死亡,就是在这种意义上成为心灵永恒安全的避难所。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This paper proposed an optimized fast handoff scheme for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next generation IPbased CDMA wireless networks. The idea is to utilize optimi
本文主要从自我身份认同的角度研究90年代以来的作家自传。本文要探讨的中心问题是90年代以来的作家自传在自我身份认同方面有何差异,传主又是如何运用各种叙事手法,完成自我描
学位
By use of ICP spectroscopy, energy spectrum analysis, hydrogen tester, image analyzer, the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ic (DSC) and microscope analysis, the
This paper described an ontology-based multi-agent knowledge process made (MAKM) which is one of multi-agents systems (MAS) and uses semantic network to describ
The quaternion 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Q-MUSIC)algorithm generally requires four-dimensional spectral peak search to estimate the direction of arrival(DO
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具有商业性、娱乐性、媚俗性、技术性的、按市场规律生产的文化产品,是市场意识形态中成长起
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专题在呈现形式上不断创新,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互动模式、数据分析、UGC反哺和网络化的表达,在内容和形式上拓展新闻报道的内涵和外延。2015年6月以来,新
期刊
《明史》在“二十四史”中,是《宋史》之外篇幅最大的一部正史。其编纂时间之长,所需人力之多,在“二十四史”中,也是首屈一指的。《明史》于乾隆四年正式刊行,即武英殿刻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