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裂缝性油气藏多相流体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_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渗油气藏是世界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和将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油气工业界勘探开发的重要方向。由于变形或物理成岩作用形成的不连续面、以及开发过程中水力压裂等作用形成的人工裂缝,裂缝-基质双重介质系统广泛存在于低渗透油气藏中,研究其内多相流体的动力学过程与特征,对于低渗油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低渗油气藏中的流体渗流已偏离线性达西定律的描述,非线性渗流模型是研究低渗储层中流体动力学的重要基础。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使用二次多项式形式的非线性渗流模型,用已开展室内渗流实验的岩心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且对于非线性模型中各项参数的物理意义进行了严格的数理推论。对于裂缝-基质耦合渗流问题,常定窜流因子和现有的非稳态因子并不适用于低渗透油气藏,本文在非线性渗流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非线性的扩散方程,也就是低渗透基质-裂缝系统间窜流的控制微分方程;分别利用积分方法和矩方法导出了非线性扩散方程在前后两个阶段的近似解析解,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非稳态窜流因子的表达形式;新的窜流模型可以有效应用于低渗透基质-裂缝系统间的窜流计算,有限元数值模拟的结果验证了新因子在计算非线性非稳态窜流方面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而对于裂缝-基质耦合系统中的多相渗流问题,本文研究了其中的一种重要现象——毛细管压力引起的自发渗吸,同样利用积分方法和矩方法得到了其动力学过程的控制微分方程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近似解析解,并以此构建了低渗储层中的非线性渗吸模型,新的渗吸模型完全基于低渗储层的非线性渗流理论,有效反映了低渗储层两相渗流的非线性非稳态特性。  实验分析和理论研究表明毛细管压力存在动态效应,即其与润湿相流体的饱和度变化率相关,已有的物理实验表明低渗透油藏中的毛细管力动态效应对于油气渗流的存在着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构造三种不同的饱和度变化速率的润湿相流体饱和度时变曲线,利用有限元数值方法模拟了三种饱和度曲线对应下的一维水驱油过程,在完全基于数学方法较少依赖于物理实验的基础上计算了毛细管压力曲线,数值模拟的结果同样表明低渗透油藏中存在较为明显的毛细管压力动态效应,且动态系数与介质的固有渗透率负相关,与润湿相流体的粘滞系数正相关,并通过与达西线性渗流模拟结果的对比表明了低渗油藏中非线性渗流产生的毛细管压力动态效应更为明显,动态系数更大。  文章还采用了CFD-VOF模型对缝洞型油气藏中的多相流体动力学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VOF模型可有效描述缝洞体系内的流体流动特性和水驱规律以及两相流体的流型特征。
其他文献
随着有机地球化学的发展,中国邻近海域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也逐渐展开,但是目前的工作仍主要是调查的性质,尚未将海域内现代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其主要物源区进行对
学位
近几年,卫视的电视剧市场逐渐式微,使得卫视一方面加大对综艺节目的投入,电视剧战略日渐沉默。另一方面,卫视也没有放弃对电视剧战略的探索,电视剧仍然是独霸黄金档的收视利
2010年4月至5月间国内股市大幅下挫,沪深300指数4月6日最高为3436点,5月21日最低下挫至2648点,最大跌幅近800点。股市的暴跌沉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减少甚至停止了对偏股型
我国可养殖海藻的蓝色国土面积潜力巨大,海藻极为丰富,并且具有多种用途,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大型海藻广泛应用在食品、化工、医药等领域,具有较高的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大型海藻
一、海派文化对中国戏曲的影响倘若有人津津乐道于往昔之豪阔,大抵可推测其郁郁寡欢于现实之落差。近来重振海派文化之呼声响起,即足以表明其无可奈何之花落去。其实,文化作
本文主要利用中国科学院“实验1”号调查船东印度洋航次观测数据、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温、盐廓线数据和WOD09(WorldOcean Database2009)资
赤潮暴发是重要的生态灾害,不但给水产养殖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威胁人类的健康。水体富营养化被认为是诱发赤潮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甲藻是主要的赤潮原因种,因而探究甲藻对环境中营养盐的吸收利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本文选取了两种典型赤潮原因种米氏凯伦藻和夜光藻为研究对象,解析米氏凯伦藻对氮磷营养盐吸收利用的分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营养盐因子在现场甲藻赤潮暴发过程中扮演的生态角色。本文首先通过抑制
学位
海洋地质灾害会给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通讯光缆等工程建构筑物、设施设备等造成严重的损坏,甚至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因而研究海洋地质灾害发育对于减小甚至避免损失显得十分必
语文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美国一位教育专家曾讲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发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考查出来。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