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能显著改变地表辐射能量通量,影响地表能量平衡过程,改变区域地表温度。在中温带寒冷地区,低温环境导致生长期作物对温度表现出高敏感性,由此,耕地范围地表温度成为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三江平原北部地区是我国中温带范围内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地区水田界限北移明显,水田扩张剧烈,耕地下垫面转化显著。当前对于三江平原水田扩张过程的刻画已有诸多成果,然而针对耕地下垫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能显著改变地表辐射能量通量,影响地表能量平衡过程,改变区域地表温度。在中温带寒冷地区,低温环境导致生长期作物对温度表现出高敏感性,由此,耕地范围地表温度成为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三江平原北部地区是我国中温带范围内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地区水田界限北移明显,水田扩张剧烈,耕地下垫面转化显著。当前对于三江平原水田扩张过程的刻画已有诸多成果,然而针对耕地下垫面转换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特征仍缺乏具体探讨。水田剧烈扩张是否对局域地表温度产生影响?对瞬时地表温度、作物生长季月均温及生长季年均温影响特征如何?诸如此类有关耕地利用变化具体气候效应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基于土地生态学角度,研究三江平原北部水田规模与空间特征同地表温度关系规律,明晰水田扩张过程对区域地表温度影响,对于深化当前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区域气候效应认识、科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土地生态学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优化土地利用配置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中温带北部地区三江平原北部为研究区,以研究区水田数量与空间格局以及不同时间尺度地表温度值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范围内行政区划数据、Landsat 8 OLI/TIRS数据、MODIS数据和耕地利用等数据,通过遥感技术方法、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和相关性关系分析等方法,从瞬时地表温度、生长季月均温、生长季年均温三种时间尺度分别探讨水田规模与空间特征对地表温度影响效应与趋势,以及水田扩张过程中地表温度具体反馈特征,旨在阐释耕地利用与地表覆被变化对局域地表温度改变的影响,丰富土地利用过程中气候效应内容,结合寒区作物物候特征,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实现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不同水田规模对瞬时地表温度影响。基于遥感反演地表温度数据与耕地利用数据,通过不同尺度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水田与旱地地表温度差异,以相关性分析探究水田规模对反演地表温度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反演地表温度与水田规模相关关系呈显著负相关。在研究分析所涉及时点上,地表温度均值随水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的增大而明显递减,水田种植对地表温度的降温效应显著。就二者相关性程度而言,村域尺度上(约1400 hm~2)地表温度均值与水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间负相关的相关性系数大于0.9,区域地表温度均值对水田规模变动响应显著。(2)作物生长期内水田规模与空间特征对地表温度影响。以1km尺度公里网格为统计单元,统计分析作物主要生长期内不同月份水田规模和空间特征及相应地表温度响应,结果发现,不同作物生长阶段水田降温效应存在差异。研究区耕地范围内LST月均值与水田占比在5~10月均表现为0.01水平上的显著负相关;水田级别与地表温度均值函数关系拟合结果表明,线性关系、二次函数关系和三次函数关系均表现为较高拟合程度,其中三次函数关系拟合度最高,二次函数拟合度次之,线性关系拟合度比二者低。随水田规模增大,地表温度表现为非均匀减少趋势,随水田级别增加水田降温作用呈增强态势。水田规模均匀增加过程中,地表温度降温强度存在明显阈值型特征,当水田比级别达到8级(水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例>80%)后,差值变化率在各月份均高于平均变化率,水田降温效果较其他规模更显著。此外,水田对地表温度降温效应存在时间阈值,5、6月温差平均变化率较大,此时LST值对水旱田格局变化最为敏感。(3)水田扩张对局域地表温度演化影响。在长时间序列水田扩张对地表温度影响机制探究中,研究主要采用了动态度等数量分析方法、重心转移等空间分析方法以及贡献度指数、降温强度指数等耦合分析方法,结论显示2000~2015年间,研究区耕地利用变化显著,大面积旱田转换为水田,水田规模增加态势显著,并在空间上呈现外延式扩张和重心东北向移动趋势。下垫面特征的快速大规模改变显著影响地表温度特征,研究区耕地日间地表温度生长期均值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温度距平由正值转变为负值,低温区与次低温区面积扩大,高温区面积显著缩减,分别对应于水田与旱地规模变动。与此同时,低温区域中心偏移与水田重心偏移表现出较高一致性,而高温区重心偏移路径与水田重心移动路径方向相反,空间特征变动耦合关系明显。此外,15年间水田对耕地整体地表温度均值贡献度均为负值,且随水田面积占比的增大,水田贡献度绝对值增大,降温强度不断增加。
其他文献
本文将运用社会语言学基本理论并结合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以四师六十四团的“准河南话”和居住在六十四团的3个不同年龄组的6名女性和7名男性发音人为研究对象,对比河南本地的中原官话分析其中的异同,通过《方言调查字表》收集发音人的语言材料,并用软件Praat6037_win32对语音数据进行转写和分析,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分析了四师六十四团的“准河南话”与河南中原官话在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及声调系统之间
【目的】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结合药理药效实验,从有效单体化合物出发,建立其含量测定方法,应用PAST 3.19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和SPSS 20.0软件中的判别分析筛选出各产地特色药材,与各药材中有效成分群之间配伍配比进行药效拟合实验,找出最佳的配伍配比,再通过药理药效实验(小肠推进实验、脾虚大鼠模型实验),初步验证最佳配伍配比,最后通过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将各产地枳壳样品进行
全球有5%~8%人口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治疗药物特异性差,毒副作用大,价格昂贵。天然产物具有来源丰富,副作用小等优点,近年来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落新妇苷是从土茯苓中分离得到的天然二氢黄酮醇苷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免疫抑制、抗氧化、抗癌、抗糖尿病等多种药理活性。落新妇苷能选择性抑制活化的T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的T细胞和体液免疫,比治疗自身免疫疾病临床药物更具有选择性,毒性更低。作为黄酮类化合物和落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理论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课堂,是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实现“大思政”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不可或缺的育人平台。大学生政治理论社团对大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功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的导向功能、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功能等育人功能,也具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团学组织不同的育人优势和灵活多样的育人方式。大学生政治理论社团的育人
相比于人生中的其他学习阶段,进入研究生生涯学习的学生,需要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在相关领域的钻研当中,可想而知,由于将大量的时间放在科研之上,研究生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的时间就会变少,而由于各种内外因的原因,会导致一些个体体验到强烈的孤独感,这样的高水平孤独体验会对研究生的日常工作,身心发展造成不小的困扰,因此,研究研究生孤独感的产生路径,寻找对策改善研究生孤独体验对于提高研究生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
细菌耐药性是21世纪全球关注的热点,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超级细菌得以产生和蔓延,人类有可能迎来无药可用的“后抗生素时代”。天然产物是最佳的抗菌药物筛选数据库,从我国传统中药中发现抗菌活性物质,是目前新型抗生素发现的重要途径之一。论文通过对14味中药对临床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筛选出具有较好抗菌活性的药物—地榆,继而对地榆进行了体内抗菌作用研究,然后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和Caco-2单层细胞模型
随着国际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人本化,国内对微观视角下居民日常行为与空间互动的持续关注,基于城镇化对城市空间不断建构的事实,以微观居民的视角出发,对日常行为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探究,国内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居民日常行为与城市空间关系的研究体系。阿克苏市城镇化建设不仅带有中国城镇化的基调,还有显著的地方味道,阿克苏市互嵌式的社区结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嵌入式与非嵌入式社区,嵌入式社区的居民,不仅存在非嵌入
桂林渔鼓文化在八桂大地上传承了三百多年,是多地域文化融合的产物,它集中反映了桂林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艺水平,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育人价值。将桂林渔鼓文化融入校本课程资源,可以通过学校的正式教学,让桂林渔鼓文化近距离地滋养学生的身心,实现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本文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将文献研究与访谈调查相结合,梳理了桂林渔鼓及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现状,探索了桂林渔鼓文化的特征及育人价值,对S小学《桂林
人工智能技术是当下最具潜力的科技发展方向,蕴含着巨大的价值,是未来发展的风向标。人工智能生成物是人工智能重要的运用方式的产物,外观上与人类作品无法区分,具有极大地传播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新事物带来价值的同时也冲击着现有的法律制度,带来了许多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找到合适的法律制度保护是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不断完善法律体系的需要,是构建良好的文化市场需要,是促进经济健康向
黄秋葵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营养丰富,保健功效高。但黄秋葵极易腐烂变质,不易贮存,开发利用度不高。因此,本论文系统研究了黄秋葵贮藏保鲜技术、浓缩汁生产技术和复合饮料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