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果主义与道德要求的限度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ian8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果主义理论是在当代伦理学理论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一种伦理学理论,这一理论通常要求行为者要实行那个从不偏不倚的角度来看产生最好后果的行为。后果主义的这一道德要求受到了反对者的批评,他们认为后果主义向行为者施加了过于严苛的要求。本文认为,当反对者批评后果主义要求过于严苛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反对后果主义理论关于行为正确性的标准:一个正确的行为就是从不偏不倚的角度来看产生最好后果的行为。后果主义的反对者主要针对后果主义正确性标准的两个要素提出批评:一个要素是不偏不倚性,另外一个要素是行为后果。其中,Scheffler批评后果主义从不偏不倚的非个人观点出发,完全忽视了个人观点的道德独立性;义务论者从行为的后果来批评后果主义,认为后果并不是评价行为的唯一要素。而后果主义的修正者则是针对最好后果这一点来对后果主义进行修正,他们希望降低通过降低道德要求来避免严苛性异议。本文在第一章对后果主义的严苛性问题进行了概述。本文指出,在救助或者行善这样的促进善的行为上面,后果主义与其反对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认为行为者具有救助或者行善的义务。在第二章,本文讨论了Scheffler所提出的“适度的道德”,也就是他的混合理论。本文在分析Scheffler的特权的两种形式的基础上指出,Scheffler对特权的限制既没有有效地解决不同行为者之间的冲突,也没有为行为者促进善的积极义务提供有效地辩护,这就使得他理论将所有救助或者行善这样的促进善的行为都当作了行为者的份外善行,这显然与他的适度道德的规定是相违背的。在第三章,本文对义务论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不同类型行为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对后果主义的道德要求构成约束,而且义务论的不可违背性并没有为促进善的义务提供合理的辩护理由。在第四章,本文分析了两种修正的后果主义理论:Slote的次最佳理论和Murphy的集体后果主义理论。这两种理论对传统后果主义理论的批评集中在对“最好后果”的批评上。本文认为这两种修正的后果主义理论虽然都希望通过降低道德要求以避免其他理论对后果主义的严苛性批评,但是这两种理论似乎都不能做到尽如人意:一方面二者都没有合理地表明为什么以实现最好后果为准则的后果主义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另一方面这两种理论也没有表明自己提出的要求具有合理的基础。所以Slote和Murphy对后果主义理论的修正是不成功的。在第五章,本文对后果主义的后果概念及证明方式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试图为后果主义的道德要求提出一个正面的辩护。
  
其他文献
在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生态社会主义者试图以社会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生态危机,要为克服人类生存危机寻找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生态社会主义是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理论学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绿色运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生态中心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反对生态中心主义。佩珀对生态中心主义的批判代表了这一新的变化。  佩
学位
雅斯贝尔斯是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他对现代人的”生存”高度关注,并对其“生存”处境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即研究“生存”,并实现人的自由“生存”。他的“生存哲学”就是关于人的“生存”的哲学,主要是对人的自由和人的“超越存在”的研究。“生存”一方面要求突出于实在世界,自由地以自身为起源。用“记号”标明“生存”,就是“生存”澄明自身起源的方法。另一方面“生存”又以“超越存在”作为自身自由的根
学位
唐纳德·吉利斯现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科学与数学哲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概率基础、逻辑哲学与数学哲学,对概率哲学的学习和研究至今已有四十余年。  吉利斯最初受教于拉卡托斯和波普尔门下,一开始极度热衷于概率哲学中的客观主义,但随后与主观学派的交往慢慢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的观点,他个人关于概率的思想已从极端的客观主义立场转变到了多元主义立场。而与“后凯恩斯”学派的思想交流对吉利斯的影响也极为重大,他在他
学位
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拒斥是现今哲学家共同承认的,但是对于马克思究竟在何种意义及程度上批判和拒斥了形而上学,人们对此的理解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些关注马克思的学者们,出于各式各样的原因,并没有真正把握住马克思与形而上学的关系,而且还遮蔽了马克思对形而上学批判、拒斥和超越的真实意蕴。分析马克思对形而上学产生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根源批判(即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可以明确马克思究竟是如何立足于
学位
卡尔·柯尔施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哲学界正漫延着一种不可忽视的倾向,那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针对这一倾向,柯尔施以其深邃的独创性发表了他对这种观点的看法,并于1923年发表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来系统阐述这一问题。在80年后的21世纪,柯尔施提出的这一问题又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对“马克思主义和哲
关于“鬼”的最初观念应起源于殷商时期,盖鬼字之可考者最早见于甲骨文。在较早期的文本如《尚书)》、《礼记》中,我们可以看到,“鬼”在三代社会中均扮演重要角色。而当周朝确立成熟之礼制时,“鬼”更是与天神、地示鼎足而立,各占世界之一角。  平王迁都以后,礼制渐渐崩坏。“鬼”之角色与地位亦开始发生变化。战国末期时,“鬼”较三代已迥异。  约二百年后,东汉的张陵在蜀中建立之五斗米道,乃道教之发端,五斗米道亦
学位
这篇文章主要想处理在王阳明哲学中最具争议的命题:“知行合一”真正意指?  文章的第一部分先简单地介绍了一些有关“知行合一”的背景资料,包括在宋明时期有些哲学家已提出类似“知行合一”的思想,还有知行合一提出的宗旨及朱熹的“知行”观。  第二部分集中分析“知行合一”中的“知”和“行”。在宋明时期大多数的学者都以“知”为“知识”,包括“德性之知”及“闻见之知”;而“行”则指“践行”。我认为王阳明“知行合
学位
人们通常将洛克的《政府论》看作是自由主义政治理念的经典表述,把其中所表达的政府理论归结为典型的契约理论。即认为洛克政府理论的核心在于契约是建立政府的根据,或者说政府来源于人们之间的契约,在契约基础上的政府应是有限政府,要为个人权利服务。这表明了契约在洛克政治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洛克为保护个人权利、避免霍布斯式的专制主义而对政府权力的限制。然而这些观点或多或少都忽略了洛克社会契约理论的另一个方面
学位
唯识学是印度大乘佛教理论体系中之一,其思想的特点在于统摄原始佛教、大乘佛教的中观思想理论及宗教实践方面。因此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有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有成佛的可能性即是“如来藏思想”与“无我说”之间的矛盾,还有轮回的主体与“空”之间的矛盾。此问题又导致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之结合。唯识学在解决这些难以融合、互相矛盾的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极大发展。并且从佛教的历史来看,这与佛教的大众化及宗教
学位
群体选择理论主张,按照“群体中个体成员的利益服从群体的利益”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群体比不按这种方式组织的群体具有更大的进化适应性。进化论生物学家用群体选择理论来解释“(生物)利他主义的两难”问题。利他主义的两难表现为,如果进化只是在个体层面发生,而个体选择是以个体间在生存和繁衍机能上的竞争为标志的,那么利他特性作为看似与这种个体选择相冲突的特性,如何能够从个体间竞争的环境中进化出来呢?较之个体选择理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