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非洲黑人对中国人的种族态度研究——以在穗非洲黑人为例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wei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移民潮的高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工作和生活。他们中有的人甚至选择留在中国成为一个"中国人",使中国从一个传统的移民"出口"国,逐渐转变成为移民"出口"和"进口"双向并行的国家。如今,中国人除了在欧美等国拥有"少数族裔"的身份,相对于那些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来说又有了"多数群体"的身份。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从来华外国人的视角,研究他们对中国人的态度,从而反思中国人是如何扮演"多数群体"的角色。本文以在穗非洲黑人为例,描述了非洲黑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并探讨了种族态度的形成机制。  通过探索性研究发现,非洲人对中国人的态度有以下特征。第一,非洲人对中国人态度正负参半,他们对中国人的负面态度比他们对欧美人的负面态度程度更深,并且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种族偏见。第二,大多数非洲人对中国人在外貌、能力等方面的工具性特征表示认同,但是对品格和修养等方面的非工具性特征表示否定。第三,通过比较不同层次而的融入倾向和交往预期发现,有更多的非洲黑人愿意融入中国人的群体,而更少的非洲黑人认为中国人愿意接纳他们。在态度形成机制方面,发现在签证制度的框架下,大部分非洲黑人被划分到中国社会的底层。而根据非洲黑人的职业和经济资本,他们的个体地位在内群体中又有所上升或下降。与此同时,非洲人并没有与普通中国人有广泛、深入的接触。他们主要的交往群体是自己的族群,以及中国警察、商人,服务从业人员(餐厅服务员、出租车司机)等。由于对集体和个体相对地位有不同的感知,而且又受群内互动和群际互动的影响,非洲人对中国人产生了不同的态度。  在这种基础上,把非洲人黑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外显性极端正面的态度,以学生群体和与中国人交好的非洲商人为主;第二类是程度温和的内隐性和外显性负面态度,以拥有商人和学生双重身份学生和大部分普通商人为主;第三类是外显性极端负面的态度,以小部分有特殊遭遇的非洲商人为主。  综上,大量外国人受中国繁荣的经济市场吸引而来到中国工作和生活这种现象有它的独特性。应该如何理解作为"少数群体"的外国人对作为"多数群体"的中国人的种族态度对现有的西方种族社会学有关种族态度理论的解释力提出了挑战。本文提出了在穗非洲黑人对中国人的种族态度形成的结构和个体互动双层动力机制。这种机制的提出有助于理解在穗非洲黑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并且丰富了种族态度理论。当然,这种机制的合理性和解释力还需要在更多的实证研究中讨论和修正。另外,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中国急需明确、完善的移民政策来应对大量外国人涌入中国而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使像广州这样的城市能发展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以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企业大多是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附加值极低,企业缺乏自
苏南模式合作医疗凭借强大的集体经济为苏南农村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被视为农村合作医疗的典型样本,并作为试点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随着中国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苏南模
收入不平等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问题之一。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导致社会信任的衰落,进而产生从阻碍宏观经济发展到影响微观个体身心健康等诸多社会问题。国内外学者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开始进入了空间膨胀的时代,但与此同时,城市也产生了诸如市容环境、人员管理、社会治安等问题。因此,地方政府治理问题已经成为
期刊
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和卫生医疗条件的改进,人们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加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少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养老问题越来越突
本文从组织社会学角度研究环保领域的政府行为,通过深入细致的近距离的参与观察,着眼于政府组织在行政实际过程的执行情况、问题和特点。在现实调查基础上,文章建构了政府内部的
本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傣楼为研究对象,以个案研究的方法再现了民族旅游业发展下,傣楼的商品化对目的地传统物质文化的影响。比较在不同产业结构下,一个傣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目前,非正式就业已成为我国农民进城务工的一种重要形式。关于非正式就业的研究涉及很多领域和内容,本文主要以城中村小型制衣厂为例,探讨了非正规小工厂中的劳动体制与管理控制